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些年,国内家庭伦理题材电影频频现身荧屏,影片在再现现代人的生活、家庭关系及情感问题的同时,也拟态建构了家庭伦理道德镜像,影响着人们的情感价值观和家庭观念。文章采用叙事学研究,从叙事内容、叙事时空、叙事结构三方面剖析当下家庭伦理题材电影对婚恋观的建构,研究发现家庭伦理电影虽然在第三者形象的塑造方面符合传统道德谴责的特质,但叙事者角色发生重大转变,男主人公与第三者成为主要的叙述者,影片已经打破传统"家"的统一观念。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镜像理论"的两个层面自我/他者、主体/幻想对台湾青春偶像剧里主角的心理特征及其建构过程进行了分析,指出面对外界的种种诱惑,主体应保持阿甘式的简单生活和自我独立。同时也指出,银幕如镜子,观众之于剧中主角,犹如自我与镜像,观众既可从主角身上获得想象性的满足,主角亦可影响观众价值取向,创作者应利用这种机制实现影片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影片《萧红》取材自黑龙江省女作家萧红的生平,影片在展现萧红跌宕丰富的创作人生同时,也借由对萧红人生的影像重塑展现了坚韧不屈的北方民族精神。本文通过对影片《萧红》中媒介符号建构的北国映像的研究;民族性叙事特色解析和影片与萧红原作对北方民族意蕴建构的对比探讨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萧红》中体现了不羁的向上与激愤交织的北方民族精神意蕴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影片《黑天鹅》塑造了主人公自我异化的过程,呈现出一个矛盾、分裂的主体景象。影片中频繁出现镜子意象,导演借助镜子符号的巧妙运用展现出主体建构过程中自我与他者的冲突、自我的分裂以及主体在成长过程中挣扎与转变。因为自身欲望和母亲的影响,主人公尼娜开始由自我的追寻到他者的转变,幻觉的出现意味着尼娜逐渐自我分裂,从自我追寻到主体毁灭也是主体成长的过程,主体成长的过程中,面对挣扎坚持本真的自己最终走向毁灭。  相似文献   

5.
游欢 《今传媒》2021,(4):94-96
空间叙事是借助空间来进行叙事的一种手段。电影《江湖儿女》中,空间的选择与建构成为推动影片故事发展的叙事动力、"边缘人"塑造的场域;影片巧妙地借助视觉和听觉扩充了影片的空间,丰富了空间叙事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同时,影片建构了物理、社会、精神多重空间,不仅形成了隐喻,也深化了影片主题,传达了对一味追逐金钱的批判和对讲求"情""义"的赞扬。空间叙事丰富了影片审美的观赏效果,成为促成影片获得成功的重要艺术因素。从空间叙事视角对《江湖儿女》进行解读,也能深化我们对这部电影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曾超 《东南传播》2022,(11):67-69
侯孝贤的电影作品《最好的时光》拍摄了三段不同时代的爱情故事,分别聚焦于“恋爱梦”“自由梦”“青春梦”三个主题。电影叙事、主体表达、意义内核建构了该影片的文化表征:在电影叙事上,块茎书写与气韵剪辑的技法使三场“梦”之间产生了内蕴的耦合,并衍生出新的意义;在主体呈现上,镜式隐喻与边缘人的处理方法使电影人物具有以小见大的群体留影功能;在意义内核的探索上,侯孝贤为观众提供了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凝视”他者,并借以“梦”与现实的互文关系触发了观众共情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女性导演贾玲在其电影处女作《你好,李焕英》中以伦理道德来指控子女的“自我理想”。在电影镜像关系的“凝视”中,李焕英突破伦理社会“自我理想”的指控,开始觉醒“自我”意识,并逐渐构建其主体身份。在实现视觉自反的元图像拍摄与反凝视过程中,主人公身份的主体性得以显现。此外,电影充分展示了多话语并存的身份构建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强 《编辑之友》2022,(6):60-65
在叙事传播实践中,故事就像传染病一样扩散,二者的发生和运作机制十分相似。透过“病毒感染”这一隐喻,可以很好地探究叙事传播的现实表征与理论逻辑。情绪连带与认同是故事病毒式传播的关键。叙事传播扎实地立足于人的身体与感性的基座上,凸显了叙事传播机制的身体性。伴随着巨大情感能量的叙事行为,满足了人类表达意义、建构自我认同、理解和解释世界以及增强社群团结的需要。故事在重述和流传过程中像病毒一样不断发生变异,叙事参与成为主体赋权的过程,个体以此获得意义表达、情感连带和叙事抗争的权力。  相似文献   

9.
黎莉 《今传媒》2016,(7):89-90
电影《谁的青春不迷茫》打破了以往内地青春题材电影的“回忆”式叙事套路,转而关注当下正值青春的青年群体,从“不怀旧、无青春”的策略桎梏中挣脱而出,在主题的表达上呈现出励志与正能量的积极态度;拍摄风格与叙事很好地借鉴了台湾青春电影“小清新”的镜头风格,给疲软的国产青春电影市场注入一阵清风;最后,在叙事空间的展示上,从封闭压抑的教室、食堂到开阔自由的天台、街道,饱含了青年文化从边缘走向中心的寓意.  相似文献   

10.
青春电影在闽地区表现出“集聚式”类型生产的特质,这与福建产业政策导向与自然/文化资源吸引有关。闽产青春片将闽地“山、水、岛”相融式自然景观与“坊巷”相依式人文格局再编码,建构出闽地“山-水-情”统一的想象消费空间。闽产青春片创造性地将空间景观与叙事节奏巧妙融合,将“气候叙事”作为“情动”修辞、“船舶叙事”建构起情感疗愈的叙事场所、以“建筑叙事”思维将建筑景观融入叙事机理。自此,闽产青春片成功建立起地域景观与爱情之间的想象空间,通过“记忆-影像-现实”的环形演进策略,承创闽南文化。  相似文献   

11.
李公男 《新闻世界》2011,(6):190-192
通过对电影《卑劣的街头》的分析,可以看到其"寻找——找到——失去"的叙事结构。这一叙事结构体现在包括主人公在内的所有角色身上,构成了这部影片的叙事框架;结构主义"二元对立"要素的展示,也从更深的结构层次上揭示了影片的内涵,这对于观众探究整部影片的意义,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吴倩 《视听》2023,(5):66-69
青春题材电影《盛夏未来》运用数字科技、电子屏幕等多种新兴媒介形式,在跨媒介场域中讲述了Z世代少年在数字科技与电子虚拟充斥的现实世界中游离反叛、寻找自我认同的青春故事,以现实中不可规避的现代性冲击重构青春时间。同时,直面现代技术对当代人的冲击和对时空关系的瓦解与颠覆,使得电影本身成为内涵丰富的跨媒介本体。影片直面电影媒介固有的混合性,对跨媒介场域建构进行了有效探索,扩充了青春片的现实语境。  相似文献   

13.
“镜像”一词现在被广泛使用,如“中国镜像”、“传媒镜像”、“全球镜像”等等。“镜像”由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提出,他认为周遭的人和事物(他者)成为人们认知自我的“镜子”,人们在“镜像”中发现自我,形成主体意识。传播技术的发达,使大众传媒在现代成为最大的“镜子”。人们在大众传媒提供的“镜像世界”里关照自身、认知世界。“媒介镜像”不等于现实,它是对现实的映照,但它真实地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情感、态度,左右着舆论的走向。而我军新闻学者朱金平就在其《舆论战》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镜像世界…  相似文献   

14.
《南方日报》对清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报道内容以“民族文化”和“区域发展”为主,呈现差异再现与发展叙事的报道框架。在其报道中,政府是主要信源,清远少数民族被动地处于信息传播的末端,自上而下的传播影响了对清远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现实的建构,造成真实境况与媒介镜像的巨大差别,媒体的低度再现使少数民族地区仍处于媒介弱势。  相似文献   

15.
“神秘海洋”展将水的不定性、流动性融入展览叙事,通过解域化的故事、话语和空间构境探索主体向他者的生成,重塑主体建构的可能性,在静谧与幽暗中体验自我的消逝与永恒的成为。在故事层面,选择海洋这一女性母题;在话语层面,采用翻译干涉的女性主义叙事介入、吸引型的叙事距离、女性叙事者的叙述声音、故事内叙事的叙事视角。女性主义叙事策略的综合运用建构了女性意识,为女性主义展览叙事提供了示范,有利于吸引女性观众更好地理解与参与科学,回应了当代科普伦理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16.
《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于1962年问世,它是英国女作家缪里尔·斯帕克的经典文学作品.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把复杂的叙事技巧与校园题材相结合,并以"二战"为时间轴、以苏格兰的爱丁堡为空间背景,通过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叙事技巧,形象地为读者描述了爱丁堡女子学校一位年轻女教师虚幻的青春经历.主人公形象的成功塑造、出色的文本叙事技巧以及对女性青春之路的追求使这部作品得到了成功的传播,受到世界各地读者的追捧.  相似文献   

17.
梁尚蓉 《今传媒》2020,29(3):115-117
2013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获得了7. 2亿的票房,这部电影的热映将国产青春电影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此后,国产青春电影基本上沿袭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怀旧叙事策略,一场繁华盛大的青春光影盛宴由此展开。2014年《匆匆那年》《同桌的你》等影片相继出现,2015年在中国电影市场上继续书写着对青春的追忆,如《万物生长》《左耳》《栀子花开》等影片,构建了国产电影的青春消费奇观。然而,此类青春电影的创作呈现出一种同质化、情节松散、过度堆砌怀旧的倾向,人物性格单一、叙事模式化的共同特点使得很多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2016年《七月与安生》和2017年《芳华》等青春题材的影片凭借其独特的审美特征赢得了观众的好评。本文通过分析《七月与安生》对青春怀旧电影叙事的继承和创新,希望为此后的青春题材电影提供良性发展的反思。  相似文献   

18.
许鞍华导演的电影《半生缘》改编自张爱玲的同名小说。画外音的大量运用作为影片一大特色,既很好地把握并传达了影片中人物的情感和心理,还对剧情进行了画面外的解释和补充,实现了对剧情的建构。同时通过对叙事时间的调整,丰富了电影的叙事话语。画外音在影片中的叙事功能,对于影片风格的定位、叙事节奏的把握、人物形象的描摹和情感的渲染等方面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电影《芳华》的女主人公何小萍从来到文工团的第一天就注定成为大家眼中的笑话。她自小生活在一个破裂的家庭,难以融入集体,误打误撞当上英雄却罹患精神障碍,痊愈后渐渐过起了朴素知足的生活,最后与刘峰没有结婚但彼此相爱相守。电影作为反映社会的影像,有太多对雅克·拉康理论的投射。本文从拉康的镜像阶段入手,并结合他者、自我、三界认知理论、缝合等精神分析概念,重点探讨《芳华》女主人公何小萍置身于他者的环绕和影响,如何完成其自我的认同与建构,从而达成自我对社会现实和整个人生的和解。  相似文献   

20.
宋小妍 《今传媒》2012,(8):92-93
华语影片《如果·爱》是香港导演陈可辛初次进军内地市场的试水之作,用"陌生化"手法巧妙地将最具形式感的歌舞元素嫁接在《如果·爱》当中,把关乎人类普遍情感的爱情片放在镜式文本的套层结构中展开。影片建构在文本间的相互折射与照应,使得它更为直观地呈现出当代华语电影的镜像迷宫。香港电影与香港导演正在这座镜城中经历着"内心的流徙",经历着逃离、迷惘、质疑和异化,无奈而无助地将自己的文化、历史乃至个人经历放逐为他者眼中的观照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