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九大以来,为推进“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国家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运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分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现状,明确建设体育特色小镇的重要价值意义,提出通过明确乡村居民需求、挖掘乡村各方资源,依托体育赛事活动和丰富体育运动项目等方面推进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使之多元化、多样化、品牌化和产业化,最终达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贯彻落实,全面优化和整合乡村体育、文化、旅游等资源,提高乡村民众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推动乡村体育、旅游等特色产业的发展,激发乡村发展潜力,实现乡村产业融合,促进乡村经济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疆红色文化资源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研究新疆红色文化资源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之间的内在逻辑,分析新疆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产业、生态、基层党组织、人才和乡风文明等五个方面的效用,掌握目前发展的不足,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人才培养,创新乡村特色品牌产业,奋力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相似文献   

3.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招远市九曲蒋家村成功地探索出自己的经验做法。促乡村振兴要抓经济建设,坚持因地制宜;促乡村振兴要抓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素质;促乡村振兴要抓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促乡村振兴要壮大集体经济,共享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4.
乡村全面振兴,体育不容缺位。研究以新时代中国特色体育学基本理论为立足点,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农村体育发展面临的“五大机遇”,存在的“七大问题”,提出“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统筹推进农村体育发展;以城乡体育融合发展为平台,推动体育资源流动交换均衡配置;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依托,补齐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短板;以体育组织网络建设为支撑,保障体育活动高效有序开展;以体育活动内容与形式创新为内涵,吸引农民愿参与能参与乐参与;以科学健身指导为切入点,提高全体农民的身体素养;以精准为再次发力点,巩固扩大农村体育扶贫成果”等七大策略,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的农村体育发展作出理论回应和提供实践施策。  相似文献   

5.
乡村教育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内源性要素。在当下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教育由于学校、教师和学生均呈现“悬浮”的发展样态而面临困境:在生源危机中漂浮的乡村学校、“走教”的乡村教师、学习内容与个体生活相脱节的乡村学生。振兴乡村教育既需要外部赋能,也需要内部变革,通过建设教育生活与学生个体生活相融的课程体系、“城”“乡”融合的教师共同体、“村”“校”相融的乡村文化等措施,激发乡村教育的内生动力,探索多方融合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电商直播是媒体融合时代下的一种新型营销方式,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晋江经验”是电商直播在乡村振兴中的成功案例,其自发、民间、网络化的特点,成为发挥电商直播优势、推动乡村经济的有效途径。通过探讨“晋江经验”,阐述了电商直播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前景,并提出相关的策略建议。根据“晋江经验”,应注重打造品牌和产品特色,加强网络营销与客户维护,提升乡村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加强线下营销和产业链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以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业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调查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对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业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现状、困境与优化策略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乡村振兴战略下,少数民族地区特色体育旅游发展需要探索多元模式、打造赛事平台,精准规划布局、美化乡村环境,保持文化“本色”、夯实基层治理,健全产业链条、保障农民收入,从而实现少数民族特色体育资源与民族地区体育旅游业有效结合,助推特色体育旅游产业振兴发展。诚希望本研究可以为我国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成果之一,对于指导中国探索和推进社会主义农业发展与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为此,运用《论十大关系》中的农业发展思想对中国农业发展战略问题与现实问题进行思考,揭示出农业发展思想的三个转变。展望未来,立足中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准确把握中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三个重点,贯彻新发展理念,解决五个关键问题,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已经成为完善城乡布局结构、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将民族地区文旅特色小城镇建设视为整体,以价值链理论、系统动力学理论为指导,从文旅特色小城镇建设内在机理出发,探寻民族地区文旅特色小城镇的建设驱动因素,并构建由“内驱力、外拉力、中介力和支持力”四种力量组成的民族文旅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动力系统模型,以期为民族地区文旅特色小城镇建设探索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张伟平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收录汇总):108-112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科学把握国际局势作出的战略性决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在政策目标上具有内在一致性。基于“双循环”与乡村振兴发展的基本逻辑及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机制,分析乡村振兴在融入新发展格局面临的挑战,从强化内生发展动力、聚焦产业特色、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和强化乡村发展质量四个方面提出对策,以期能加快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赫章县在教育扶贫“拔穷根”中扮演重要角色。由中国教育学会牵头,组建来自全国部分高校、研究机构和中小学的专家、校长和一线教师构成的扶贫专家团队,持续跟进赫章县开展教育帮扶工作。在诊断与规划基础上,选择“嵌入”教师队伍建设、学校自主发展、区域教育整体推进等领域,通过创建由“一个理念”“两大转变”“三大主体”“七大策略”构成的赫章教育扶贫模式及其“G-U-S”质量保障运行机制,由“扶志”到“扶智”,由“输血”到“造血”,探索了一条从理念到行动、从操作模式到运行机制、从推进策略到实践创新的一整套教育扶贫行动方略,为教育帮扶“斩断”贫困代际传递提供了经验,也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大工作会议中指出,乡村振兴战略应优先发展乡村地区教育事业,高度注重乡村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推进构建以整体推进、以城带乡、均衡发展、城乡一体的乡村教育机制。统筹城乡教学资源,加大师资倾斜力度,努力建好乡村师资队伍。本文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含义,探析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教学的关系,并针对乡村教师队伍构建困境,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生态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莱阳市从2011年开始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针对莱阳市生态宜居乡村建设工作中缺少群众支持、乡村特色不够鲜明、农民的主体参与程度不够和乡村治理机制缺失等问题,必须做好生态宜居乡村的宣传组织工作、特色工作、主体引导工作和村级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金融成为拉近城乡距离,保证乡村建设的关键基础,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力。新时代金融体系的发展更加细化,对国家政策内容解读更加深入,这就使得以绿色发展理念为主的绿色金融成为当下乡村发展的主要金融支撑,以“创新、协调、共享、开放”的发展思维推动绿色金融融入乡村振兴体系。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绿色金融的全面推进,无法有效维持绿色金融在乡村振兴的赋能效果,影响乡村金融体系完善,因此要重视绿色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实际情况,确保绿色金融为乡村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5.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旅游产业既是乡村振兴业态创新的一条成功路径,也是助力乡村文化建设和振兴的有效路径。文章通过分析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以及存在的不利影响,对乡村文化建设的诸多方面进行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我国乡村形态格局步入大演变大调整时期。通过民族志、扎根理论等研究方法,围绕村落武术如何助力武陵山片区乡村振兴发展进行可行性研究。在乡村振兴视域下,武陵山片区村落武术具有兼容并包性、民族文化性的鲜明特征,两者分别从不同层面与乡村振兴事业相衔接。乡村振兴视域下武陵山片区村落武术将倚靠其两大特征,实现从传统武术到多元产业,推动乡村体育产业发展;从文化盲从到文化自觉,引领乡村文化自信潮流;从武德教化到社区治理,促进乡风文明建设,三者从多维角度助力推进武陵山片区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20年代梁漱溟在认识到在中国当时乡村破败、文化破坏的时代大背景下进行乡村建设必须启迪农民的主体性,实现“农民自觉”,让农民自救.这一思想自提出后在国内外近百年的乡村建设和农村发展的实践中都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实现“农民自觉”,乡村建设和农村发展才能够顺利推进,产生效果.现阶段我们要促进农村发展,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宏伟目标必须要重视农民主体地位,从加强农民教育、引导建立农民组织、了解农民需求方面着手,实现“农民自觉”.  相似文献   

18.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生态农场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形态,是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努力推进的现实任务。但目前仍存在建设产业链及产业结构不完善、建设“主力军”不充足、绿色转型理念内化及宣传效果不理想、环境综合治理效果不显著、配套体制机制不健全等现实挑战。应立足乡村振兴战略,完善生态农场产业链,促进各产业协同发展;补齐农村“空心化”短板,实现科技人才互动;拓宽多元宣传渠道,打造优质绿色品牌;健全相关体制机制,提升农村治理能力等多元策略,以推动生态农场的建设,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更好地实现农业强国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集自治、法治和德治于一体的“三治融合”治理模式具有较好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并在实际操作中会产生较强的“乘数效应”,从而必将成为乡村振兴过程中实现治理有效的重要手段。自治是常态机制、法治是保障机制、德治是先发机制,这是“三治融合”治理模式的内在逻辑,丰富的治理实践是“三治融合”治理模式的历史逻辑,乡村内部矛盾的复杂性是“三治融合”治理模式的现实逻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以自治激发乡村民主活力,以法治维护乡村公平正义,以德治纠正乡村失德行为,探索出一条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的乡村治理新路子,对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十九大报告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山东乡村旅游提质增效的发展路径,包括结合乡村文化特色和民风民俗,进行乡村旅游创意开发;加强乡村旅游宣传,打造优质乡村旅游品牌;延长产业链条,推进乡村旅游与非农产业的整合;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升级乡村旅游的产业管理模式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