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广东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证分析表明,1978-2006年广东省GDP增长率、就业增长率和就业弹性变化趋势基本上一致。三者之中就业增长率波动的幅度较小,GDP增长率和就业弹性波动的幅度较大。广东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广东经济每增长1%,就业增长0.22%。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表明广东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经济增长带来了就业的增长,就业的增加促进了经济增长。广东三次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同。第三产业吸钠就业能力最强,其次为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劳动力随着经济增长逐步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2.
中国稳健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均不尽人意,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忽视了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增强就业吸纳能力。就业优先并不排斥经济增长,而是需要考虑经济增长的就业吸纳问题。  相似文献   

3.
劳动与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要素,也是分析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起点。劳动力需求函数的导出,将经济增长、资本-劳动相对价格与就业问题放在统一的框架下。本文从宏观、产业和微观企业三个层面分析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经济增长是就业增长的前提,资本替代劳动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不同,第一产业负就业增长拉低了总体的就业弹性,"无就业增长"在我国现阶段表现为局部现象。  相似文献   

4.
笔者以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增长效应和就业扩大效应两个方面分析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并以河南省历年的统计数据为例,利用回归分析法构建了评价模型。最后分别从经济增长效应和扩大就业效应两个方面评价河南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5.
鉴于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云南的就业形势不景气、就业压力相对较大的现实,结合云南实际,根据有关数据,对云南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制约因素和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按照发展经济学的理论,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向城市的转移。但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城乡就业政策,以及农村劳动力素质本身的问题,使得再依靠投资增长来带动就业的增长是不可能的。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的下降,工业部门和第三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的下降趋势表明,如果我们要想长期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问题,必须从宏观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呈下降趋势。运用协整理论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但格兰杰检验结果只证明经济增长是就业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就业增长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也就是说,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没有明显带动就业的增长。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内蒙古快速的经济增长却伴随着就业弹性的显著下降甚至就业负增长的趋势。笔者运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内蒙古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1978-2004年前25年期间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对其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就业增长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而不是相反。进一步运用新古典增长模型作回归分析得到了不同阶段的就业弹性系数,结果表明内蒙古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变动存在非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文章依据浙江省1985~2008年的统计数据,借助就业弹性、贡献率等指标,研究浙江省第三产业及其内部各行业吸纳劳动力的情况与趋势。研究结果证实:第三产业近年来保持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并具备继续扩大就业的潜力;传统第三产业仍为吸收劳动力的主要部门,新兴部门吸收劳动力能力较低,应是今后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就业增长模式就是把经济增长转到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促进劳动力就业的轨道上来.这种经济增长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可以解决就业问题,可以促进经济合理地增长,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增长模式.  相似文献   

11.
如何使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相互促进是我国经济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运用道格拉斯模型与非线性回归方程模型,分别对南通市和海安县1978年以来经济发展与就业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得到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投资于不同产业可以有效地使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同时推进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关系极为密切:一方面,经济增长能促进就业的增长,但中一方面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又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一定要实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同步发展的战略,即在保证国家重大基础建设的前提下将发展西部经济的重心放在重点发展对就业增长贡献大的产业,确保经济增长同时带动就业的增长。  相似文献   

13.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实证分析法对我国就业增长缓慢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我国就业增长缓慢的直接原因是我国劳动力需求增长缓慢以及劳动力供需不匹配,其中后者包括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和部分失业人员等待性失业。  相似文献   

14.
耿献辉 《教育科学》2012,28(2):5-11
采用投入产出技术中的前向关联与后向关联程度以及劳动力投入系数和就业乘数等指标分析我国国民经济主要行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和对不同教育程度城镇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由此来衡量各个部门吸纳不同教育层次劳动力就业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建筑业和农林牧渔业等行业的经济产出贡献位居前三,也是吸纳高中及以下教育程度城镇劳动者就业的主要部门,但其不是吸纳受高等教育城镇劳动者就业的主要渠道。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行业成为目前吸纳高中以上学历城镇就业者的最主要渠道。建议我国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制定部门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引导不同教育程度城镇劳动者就业的行业倾向,调整高学历城镇人员过度集中于科教文卫等事业单位的状况。  相似文献   

15.
我国旅游业发展与就业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我国就业及旅游业发展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选择1978年-2006年的时间序列,应用回归分析的方法,从收入和市场两方面,实证研究国内旅游人次、收入,入境旅游人次、收入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旅游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吸纳就业的基础产业.旅游业直接就业增速快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增长又快于第一二产业,旅游业成为促进就业的重要渠道.回归分析表明,我国旅游业发展对全国就业、第三产业及城镇就业有明显促进作用.而第一二产业促进不明显,其中,入境旅游发展对拉动和促进我国就业作用最大.入境旅游市场对第三产业影响最大,入境旅游成为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入境旅游对全国就业的促进主要通过第三产业实现.外国人旅游人次对全国总就业、第三产业、城镇就业促进作用大于港澳台旅游市场,与此相反,港澳台旅游市场对第二产业的作用明显大于外国人市场.最后,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前正处于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及社会发展进程的转轨时期,就业问题是这一时期困扰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难题之一。解决就业问题,一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通过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二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使劳动力再生产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三要调整产业结构,发挥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优势;四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增加农村就业;五要在加强本国地区间劳动力调配的同时,大力开展国际劳务输出;六要积极利用外资、外贸政策对就业的促进作用;七要发展人力资本,提高劳动素质;八要建立与完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服务。  相似文献   

17.
应用1980-2006统计数据,设计新模型实证分析了劳动力就业对河南省经济发展的影响,发现在经济低迷期,边际就业弹性最高,在经济高涨期,边际就业弹性最低。在此基础上,结合河南省情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鼓励自主技术创新、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等对策建议,以达到促进就业增长,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经济增长、高教发展与毕业生就业关系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武毅英  王影 《江苏高教》2005,(4):118-120
本文试图以定量研究的方法,探讨经济增长、高教发展与毕业生就业的关系。研究表明,经济增长与高教发展之间确实存在非一致性关系;高教投资增长与高教规模扩大之间成正相关的关系;毕业生就业难主要是由经济因素引起的,其次才是高校“扩招”和其他原因所致。  相似文献   

19.
就业能力是连接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之间的桥梁,更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催化剂。研究国内外关于就业能力的概念、现状等方面的差异,厘清其产生的背景,可以为调整劳动力市场、缓解就业压力提供建议和对策,也必将推动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在带来就业迅速增长的同时 ,就业弹性呈下降态势 ,奥肯定律变异的特征明显。从内生性角度分析 ,是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的必然反映 ;从形成机理的角度分析 ,是就业增长质量效应与增长数量效应之间矛盾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