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6 毫秒
1.
黄英 《教育导刊》2004,(14):23-25
我们把教育过程中教师有意或无意地、经常性或习惯性发生的任何导致幼儿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受到损害的言行称为心罚。这种惩罚直接指向幼儿的心灵,是一种对幼儿心灵的摧残。当前,对幼儿的体罚减少了,但是,心罚却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心罚具有无意识、内隐、后果长期等特点,与体罚相比,对幼儿的伤害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似文献   

2.
我们把教育过程中教师有意或无意地、经常性或习惯性发生的任何导致幼儿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受到损害的言行称为心罚。这种惩罚直接指向幼儿的心灵,是一种对幼儿心灵的摧残。当前,对幼儿的体罚减少了,但是,心罚却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心罚具有无意识、内隐、后果长期等特点,与体罚相比,对幼儿的伤害有过之而无不及。一、心罚的表现在幼儿教育中,常见的心罚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对幼儿的忽视、冷漠与拒绝。常见于教师对残障、能力落后、性格内向、少语幼儿的忽视,对顽皮捣蛋、行为好动幼儿的孤立,对长相丑陋幼儿的冷落、疏远等。同时,…  相似文献   

3.
黄英 《山东教育》2004,(17):49-50
在当前的教育中,对幼儿的体罚减少了,但是,对幼儿的另一种惩罚却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那就是对幼儿的冷漠、歧视、人格侮辱及权利剥夺等。我们把这种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有意或无意地,经常性或习惯性地发生的导致幼儿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的言行称为心罚。这种惩罚直接指向幼儿的心灵,是一种对幼儿心灵的摧残。与体罚相比,心罚具有无意识、内隐、后果长期等特点,这也正是其对幼儿产生伤害的致命之处。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的教育中,对幼儿的体罚减少了,但是,对幼儿的另一种惩罚却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那就是对幼儿的冷漠、歧视、人格侮辱及权利剥夺等我们把这种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有意或无意地,经常性或习惯性地发生的导致幼儿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的言行称为心罚。这种惩罚直接指向幼儿的心灵是一种对幼儿心灵的摧残。与体罚相比心罚具有无意识、内隐、后果长期等特点,这也正是其对幼儿产生伤害的致命之处。一、心罚的表现在幼儿教育中,常见的心理惩罚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对幼儿的忽视、冷漠与拒绝。教师对幼儿有意无意的忽视是一种对幼儿心灵的…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学校教育中 ,人们对于“健康”教育这方面的理解 ,还存在着片面性认识。认为身体没病 ,就是健康。与此同时 ,人们对于“体罚”也仅理解为对身体的伤害。其实不然 ,人的健康应包括身体、心理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等是否良好。一般来说 ,学校领导只会极为关注及处理对学生的体罚现象 ,却忽略了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罚”的伤害 ,更不用说去处理使用了“心罚”的教师。  众所周知 ,严重的“体罚”会使人致伤或致残甚至死亡。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知道 ,“心罚”就如同变相了的“体罚” ,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同样会导致学生的身心受到严重伤害 ,扭…  相似文献   

6.
在学生成长的旅途中,“心罚”比体罚给学生造成的危害更大。我们应对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进行深刻反思,改进教育态度和方法,杜绝“心罚”行为。  相似文献   

7.
在学生成长的旅途中。“心罚”比体罚给学生造成的危害更大。我们应对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进行深刻反思,改进教育态度和方法,杜绝“心罚”行为。  相似文献   

8.
心罚:一个急需关注的教育问题——兼论人性化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罚与体罚,是教师教育行为的两个“毒瘤”,是反人性化的错误教育行为,严重地伤害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心罚主要以精神虐待的方式伤害学生人格尊严和做人的权利,其危害性不在体罚之下。所以,这是一个迫切需要关注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9.
怎样在教育中有效地使用“罚”而杜绝“体罚”和“心罚”呢?笔认为,至少要遵守以下几条原则。  相似文献   

10.
“心罚”与“体罚”相比,同样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心罚给学生心灵造成的创伤是难以愈合的。 1“心罚”的种类 一,嘲笑讽刺;二,把学生赶出教室,或用膝盖或趴在地板,窗台上写作业;三,撕毁作业或试卷;四,罚站或罚蹲在桌底;  相似文献   

11.
惩罚作为一种手段和方法,从古至今久用不衰.随着教育应当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这一思想的出现,惩罚是否可用之于教育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面对一幕幕因教师体罚而致学生伤残、死亡甚至自杀的惨剧;面对一件件因教师“心罚”而致学生抑郁、堕落乃至杀人的悲剧,全社会有识之士都会痛心疾首地大呼: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身心,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惨痛的教训引起人们的一再反思,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文规定: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有识之士的疾呼和教育部的明令在起到相应作用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禁罚”矫枉过正的后果:在媒体对体罚和“心罚”引发恶性事件的一再披露中,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三令五申中,在社会各界对体罚和“心罚”的口诛笔伐中,在某些家长的大做文章和学生的无理取闹中,一线教师们变得手足无措,“谈罚变色”,使得惩罚似乎也应顺应时势退出教育舞台。但是,教育中真的不需要惩罚了吗?几度思考,几经争锋后,又一强烈呼声响起: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惩罚,将何去何从?思想不清则方向不明。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应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幼儿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体罚和变相体罚现象,有的幼儿园还相当严重。归纳起来,大致有这么几种:①坐高椅;②夹嘴巴;③揪耳朵(或小辫、头颈);④立壁角;⑤关禁闭;⑥罚睡觉;⑦打手心;⑧罚劳动;⑨撵出去;⑩“自罚自”。至于讽刺、训斥、漫骂、吓唬和拧一把、踢一脚、拉一下,就更普遍了。幼儿园中这些体罚和变相体罚,是很不利于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是对幼儿身心健康的  相似文献   

13.
针对近年来学校教育中出现的不当惩罚,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严禁教师有任何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这无疑是英明之举。可是,有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却在认识上出现了偏差,为了保住政绩,一概不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与“罚”沾边。谁要是“罚”了学生,“体罚”、“变相体罚”、“心罚”等罪名和“一票否决、责任自负、高职低聘”等处分则随之而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教育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实施,体罚在某种程度上大大减少了,然而另一种惩罚——心罚却普遍存在且还没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心罚是直接指向儿童心灵的惩罚,它在幼儿教育中普遍存在且是危害极大的一种行为。它往往会损伤幼儿的自尊心,使幼儿体验到不公、焦虑、悲伤及自卑等不良情绪,从而对幼儿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进而影响幼儿个性的发展,甚至造成幼儿的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15.
目前,受法律和教育制度的制约,学校中很少看到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但是,教师心罚学生的现象却仍然盛行于学校之中。所谓“心罚”就是教师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而施加于学生心理上的惩罚,比如,讥讽、挖苦、嘲笑、谩骂、中伤、威胁等。心罚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伤害了学生的心灵。与体罚相比较,心罚具有极大的隐蔽性和随意性,它对学生的危害更深刻、更长远。当然,对心理承受能力强的学生来讲,心罚的危害可能相对小一些,但是,对于心灵脆弱的学生可能会导致恶果。尤其,目前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有些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偏低,心罚很…  相似文献   

16.
论幼儿人格权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幼儿教育实践中,由于观念滞后、法制不健全、部分教师素质较低等诸多原因,幼儿的人格权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漠视甚至践踏.如,对儿童进行辱骂、恶意比喻、恐吓威胁、无端指责,禁止与同伴说话,剥夺儿童的游戏等.对于这些伤害现象,有研究者称为"心罚"."心罚是直接指向儿童心灵的惩罚.它可能是为了避免因体罚遭受谴责而采取的隐蔽行为,也可能是因体罚无效而采取的新的惩罚行为."[1]与体罚相比,心罚对幼儿的摧残具有无意识、内隐性、滞后性等特点,其伤害有过之而无不及.对心罚的理解有必要从侵犯幼儿人格权的角度引起警惕.否则,有悖教育所提倡的民主精神和爱的神圣信念,不利于幼儿教育走向民主化和法制化的文明进程.  相似文献   

17.
关于体罚     
一、体罚为何屡禁不止? 应该说,体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从“严师出高徒”的激励到“教不严、师之惰”的鞭策。都要求教师用一种严格的方式来教育学生,这种“严”无外乎就是用戒尺、鞭子之类的“教具”来管教学生,通过采用这种造成学生身体痛苦的手段,来最终达到管教学生的目的。于是“体罚”这种教学手段便应运而生,并且,在新的形势下还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比如,在罚的内容上有直接的体罚如打脑袋、打耳光、打嘴巴、打手心、打屁股、扯耳朵、刮鼻子;有间接的体罚如罚站、罚跑、罚  相似文献   

18.
体罚学生现象是应试教育遗留的“顽疾”,它严重违背了教育原则和规律,给学生的身心造成了伤害。随着时代进步和教育的发展,体罚学生的现象日益减少,但是笔者发现,体罚正悄然发生着变异。在“拳脚相加”、“面壁”、“站岗”等现象消失后,出现的是“罚写检讨三千字”“罚抄课文数遍”……现在又出现了新的体罚方式——“心罚”。主要表现如下。  相似文献   

19.
时下 ,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少了 ,但是“心罚”却普遍存在。所谓“心罚” ,就是对待某些学生冷漠、讽刺、挖苦、压抑等等。这种心罚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 ,如孤独无助、自卑、恐惧、自暴自弃、厌学、敌意等等心理问题和障碍。常见的“心罚”有以下几种 :对学生冷漠。有些教师对学习成绩差或行为上有些毛病的后进生 ,采取不理睬的态度 ,不给他谈话 ,不给他笑脸 ,相处几年如同路人 ,甚至连批评也没有。有的学生受不了这种精神禁闭 ,故意违纪 ,以求老师批评他一次 ,精神上透透气 ,可见这种“冷漠”型“心罚”的厉害。讽刺挖苦学生。有的…  相似文献   

20.
体罚学生早已为学校明令禁止。在人们的口诛笔伐中,这种以"罚"代教的"棍棒"式教育逐渐得到遏制。但是,另一种更为隐蔽的变相惩罚方式--"心罚"--仍大量存在。一些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以胁迫、谩骂、讽刺、挖苦、冷落甚至羞辱等违背教育规律的极不文明的错误言行对待学生。这种教育方式在心理上、精神上给学生造成极大伤害。   与体罚相比,心罚之危害更大。从"罚"的外部特征来看,体罚是显性的,而心罚是隐性的。教师对学生"心罚"主要体现为一种言语行为态度,较之体罚,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随意性。当前对于校园的"心罚"风,一来缺乏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