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教学背景分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是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第三课,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与第二单元的氧气是初中化学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所以二氧化碳这一节是本单元的重点。教材首先安排二氧化碳有关知识的学习,由此来带动其他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学生从九年级开始学习化学,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学习基础及初步具备了设计基本实验的技能。本节的特点是难度不大,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的内容也较多,  相似文献   

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一学期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第三课时“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第一课时。在教材编排上,是继氧气、单质碳等物质学习之后,进人化合物知识学习的启蒙课。本章教材研究的是碳的单质及其碳的化合物,其中学生对二氧化碳比较熟悉,但缺乏系统性的认识。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掌握的两种气体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广泛的一种重要物质。本节内容主要讲解二氧化碳的性质,最后联系到用途。本课题有利于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又为以后学习酸碱盐做了良好的铺垫。本堂课的重点是采用探究式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实验来探讨二氧化碳的性质,并学会从化学视角来认识二氧化碳。  相似文献   

3.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及其性质实验位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碳与碳的氧化物"一节中。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是初中化学中一个重要的气体制备实验,是对前面学过的氧气实验室制法的巩固和加深,又是后面学习其他气体如氢气实验室制法的铺垫,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二氧化碳的性质更是初中学生初学物质性质的典范,因此这块知识是每年中考的常考点。二氧化碳的制取及其性质实验过程是学生最直接最客观最形象地接触并研究二氧化碳的过  相似文献   

4.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它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本节课位于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是高考的重要考点之一,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较系统地形成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网络,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依据"洋思理念",从教材、目标、学情、方法及程序五个方面讲述《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5.
[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实验探究为主线,采用"自学交流反思"的教学模式,注意新知识、新理论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从学习、工作、生活的实践,走进科学研究的殿堂,在问题中活动,在活动中发展,最终走向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严谨精神.[教材分析]本节知识是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中的知识点,学生在初中时理论上已经有了一些铁及其氧化物知识储备,而且对铁的化合物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也有了感性的认识,现在进一步学习新知识也容易接受,铁的重要化合物是对金属化学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Fe3+和Fe2+及其氢氧化物的性质,知道其氢氧化物制备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6.
(一)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及一氧化碳是学好本章教材内容的核心,学好二氧化碳的性质,直接关系到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及一氧化碳性质的学习好坏,同时学好本节内容也会对"碳的单质"有关知识起到巩固和提高的作用,并对本章第六、七、八节有机化合物组成成分的推断及燃烧方程式的书写奠定基础.可以说,"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节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2.教学目的(1)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2)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门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  相似文献   

7.
正一、设计思路硫及其化合物知识在苏教版教材中,仅在高一的《化学1》中出现,在其他模块教材中都没有出现。那么,作为学完整个高中化学的高三学生,如何在高三化学一轮复习中用系统论的观点,整体把握和统领高中化学知识,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进行系统复习,避免在高一基础上的简单机械重复或原地踏步,是本节课设计的意图所在。1.树立整体意识元素化合物知识研究的是物质,物质的性质由结构决定,反之,由物质的性质也可以推测物质可  相似文献   

8.
宋志雄 《教学随笔》2007,(3):35-35,34
人教课标教材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关于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材对义务教材中部分实验内容作了修改,与新教材上一版本也有差异。在可感受性和趣味性方面较旧教材有大的改进,如二氧化碳的溶解性、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等。下面,  相似文献   

9.
一、设计思路为开展教学研究,我校决定面向全市兄弟学校进行公开课展示。依照教学计划,课题定为二氧化碳的性质。课题我是一周前拿到的,开始觉得挺容易,但思前想后总觉得不对劲:二氧化碳的性质自己上过多遍,也听了多次二氧化碳的性质的公开课,都是按照教材  相似文献   

10.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湖北省当阳市烟集中学(444100)李国强1教材简析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以及一氧化碳等内容是本章教材内容的核心,学好二氧化碳的性质,直接关系到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及一氧化碳性质的教学,同时也会对“碳的单质”等有关知识的学习起...  相似文献   

11.
1项目主题分析“二氧化碳的性质”是鲁教版初中化学的教学内容,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结合实例说明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自己设计二氧化碳气体性质的探究方案”。二氧化碳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物质,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即有所涉及,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很好素材。二氧化碳也是学生在系统学习了水、氧气等物质性质后,第三个需要系统学习的物质,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但教材设计以二氧化碳在大自然中的循环为主线,内容以文字叙述和图片展示为主,未设计实验。  相似文献   

12.
周春龙 《考试周刊》2010,(33):200-201
1.教材分析 1.1教材地位和作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在全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上好此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实验与实验探究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是发展学生化学观念、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的重要实验。实验设计中巧妙运用类比思维、推理思维、批判性思维、求异思维等思维方式,指导学生利用塑料瓶、粗铜丝等日常生活用品与常规仪器相结合,设计5组新实验,分别对二氧化碳的性质逐一探究。改进了教材实验不足,具有操作简单、观赏性强、环保安全等优点。新设计的实验装置可用于演示实验,也可用于学生分组实验,能有效培育学生的操作技能、思维品质、创新意识等综合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4.
在学习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第四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一节时,为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特意设计了如下实验:在一个烧杯中放人一长一短两支蜡烛,把一瓶二氧化碳像倒水一样倒人烧杯中,蜡烛会自下而上依次熄灭,即说明它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也证明它的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经课前准备,此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故上课时笔者选择了三位同学上台演示该实验,  相似文献   

15.
游航 《学子》2013,(6):81-82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依据是人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是在学生学习了氯、溴、碘、硅、钠、镁、铝、铁、铜及其化合物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硫及其化合物。这是对高中化学必修阶段无机化合物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将为本专题后续章节"硫酸的制备""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打下伏笔,为"化学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中学化学教材中有关硫的性质教学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探究,对教材中两个性质演示实验进行了改进,并新增了硫单质溶解性的演示实验,使其更适合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7.
吴东 《学子》2014,(8):96
正"二氧化碳的性质"是浙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碳和碳的化合物"中的一部分内容。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了解二氧化碳和人类生活的关系。本课的教学活动是以实验为主的,所以实验的效果是决定这节课成败的关键。下面我就教学中的几个主要环节和片  相似文献   

18.
二氧化碳性质的验证实验是初中化学的重难点,笔者在课本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套管实验”对教材中二氧化碳性质的验证实验进行了改进,实验现象明显,且操作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9.
董林 《中学理科》2006,(12):90-90
一、设计意图 高一化学新课程《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四章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是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二氧化硫这部分内容中教材只安排了两个演示实验,借以说明二氧化硫属于酸性氧化物,具有漂白性;对于二氧化硫同时还具有还原性和氧化性这些位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知识点,教师通常是从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人手做理论分析得出,缺少实验探究和佐证.另外,教材没有涉及二氧化硫实验室的制取,对于像二氧化硫这样重要的元素化合物,未免有知识系统不完整之憾.  相似文献   

20.
陈小梅 《广东教育》2007,(7):114-117
知识梳理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也是非常繁多的,但根据新课标和2007年广东理科基础高考要求,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主要包括碳、硅、氯、硫、氮等常见的重要的几种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其内容比起旧教材已经有了很大的压缩。下面我们按照:非金属单质→氧化物→氢化物→含氧酸的顺序,对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做一清理:[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