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孔子强调:“不学礼,无以立。”《苟子》上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孔子教给弟子的“六经”中,礼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古人说话、写信也讲究礼节,注重遣词在称谓方面很讲究,主要有尊称和谦称。有些表示称呼的词语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德国教育家、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曾经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历史教育正是这样一门承担着启迪智慧,唤醒灵魂重任的学科。新课程改革强调历史课程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基础性地位,重视历史教育对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苏洵通过《六经论》详细阐发了其圣人观。在《六经论》中,苏洵将圣人塑造成为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形象,虽为六经之论,但其所指并不仅限于孔子,还包括很多三代时期的历史人物。苏洵以“情”入手来解释经书的发源情况,通过“权”使人们逐渐地接受礼的教化,最后用“道”来定赏罚。“情”、“权”、“道”三要素的结合构成了苏洵的圣人观。  相似文献   

4.
严行健 《文教资料》2011,(36):42-43
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说过“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即面对当时“礼崩乐坏”道德衰退的局面,孔子欲通过寄寓褒贬于史书之中,建立善恶是非的标准,重新振起道德的基础。清代学者章学诚提出过“六经皆史”,按这个标准,《诗经》也可以算是一部历史,其中的民族史诗便是其中代表,当然,《诗经》的历史的性质自然不如《春秋》强。然而,从其中体现的思想来看,两者还是相承接的。  相似文献   

5.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新大纲强调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杜会发展进程的一门科学,与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中学历史教学要真正体现这一教育功能,就必须改变过去以知识传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只有将创新教育引进课堂,构建以创新教育为主体的新型历史教学模式,才能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真正体现历史教育的地位和价值。本文仅就中学历史“多媒体引探法”教学模式在《三国鼎立》一课教学中的运用,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6.
明末清初顾炎武提出“经学即理学”命题,开一代考据学之风。乾嘉年间,考据学发展到鼎盛,并日益脱离社会现实,流井日显。针对这一学术风气,名思想家和史学家章学诚提出了“六经皆史”说,强调学说不应脱离人事,反对为考据而考据,企图以此挽回一代惠戴之风。  相似文献   

7.
朱熹花费了近四十年的时间学习与诠释《论语》,后与他诠释的《大学》《中庸》《孟子》汇为一编,以《四书章句集注》为名刊行。四种书中,朱熹对《论语》倾注了极大的心力,共撰成有关《论语》著作四种,今传世者三种,以《论语集注》影响最大。朱熹在《论语集注》中,采取了明显的“六经注我”的诠释方法。本文通过对《论语集注》的举例分析,说明朱熹“六经注我”的特点,并指出这种诠释方法对当下教育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学理论学导论》“论”与“史”结合地拿文学理论说事,使得这部著作具有着扎实的理论丰富性。它意在为文学理论这个学科定性、立″法″,即通过体系性地论证文学理论应该是怎样一门科学这样一个大问题,来实现其为文学理论这门重要的社会人文学科疏浚航道并清淤去垢的整体学术使命。  相似文献   

9.
“六书”是研究汉字的理论 ,两千年来的汉字研究与教学都与它息息相关 ,而且这一学术传统仍将继续发扬下去。可以说 ,“六书”研究不仅具有悠久历史传统 ,也仍然富有蓬勃的生机。因此 ,清理、总结“六书”研究的学术史 ,使学人对“六书”的形成、发展概况有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中国文联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韩伟先生所著《“六书”研究史稿》,就是这样一部全面、系统阐述“六书”研究史的力作。一、体系严密 ,分期富有科学性《“六书”研究史稿》(以下简称《史稿》)对从汉代兴起而绵延至今的“六书”之学做出了历史的分…  相似文献   

10.
从“六经”的角度比较《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两者存在分类方法、“小序”、“总序”的不同,相对于前代著述所作的创新工作也各有特点,而且,关于“六经”的记载也有差异。两志在学术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说“虚静”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强调酝酿构思文章内心要清虚宁静。“虚”即空虚,指心头没半点别的事,这样心里才宁静。写文章为啥要有这样的心理环境呢?在“养气”篇中他解释说:“水停以鉴,火静而朗,无扰文虑,郁此精爽”。说水停止不动,就能像镜子一样把人影照出来;火焰静止不飘移,就能把事物照清楚;写作时文思也不要被打扰,我们才有清明的精神写好文章。  相似文献   

12.
明末清初顾炎武提出“经学即理学”命题,开一代考掘学之风。乾嘉年间,考据学发展到鼎盛,并日益脱离社会现实,流弊日显,针对这一学术风气,著名思想家和史学家章学诚提出了“六经皆史”说,强调学说不应脱离人事,反对为考据而考据,试图以此挽回一代惠戴之风。  相似文献   

13.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全日制普通中学教科书《中国近代现代史》(必修)上册第49页上说: “旅顺与大连湾成犄角之势,有炮台五十多座,大炮一百多门,原可一战。”前不久,我们接到伊川县第三高级中学二七班一位学生的来信,信中说:《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49页“犄角之势”实应为“掎角之势”,确属笔误,恳改之。现就这个问题,答复如下。“犄角之势”是成语。在古代描写战争的小说中常见,如(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二回:  相似文献   

14.
“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毛泽东《矛盾论》)任何学科都有一个明确的对象。对象不明确;就无法研究,也就不成其为学科。因此,课堂的所谓“学科味”非常重要,可以说是教学的“魂”。语文学科有“语文个性”,数学学科有“数学个性”……没有这样的个性,没有这样的“味”,学科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学科有自已的知识体系,这是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这就是学科的矛盾特殊性。  相似文献   

15.
研究章学诚的史学思想,“六经皆史”论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对此,不少史家都提出过自己的看法,歧见迭出。实际上,章学诚的“六经皆史”学说是与他的史学变革理论官切相联的。“六经皆史”论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章学诚融通经史,探讨了经与史在精神本上的一致性;其次,章学诚从《春秋》中引发出“史义”的理论,从《周易》中引发出“变通”的思想,作为变革史学的理论核心和依据,并考察了《周礼》《尚书》所蕴涵的史学价值;第三,在史书体裁上,章学诚提出效法《尚书》“体圆用神”的撰述形式,打破后世史体僵化的局面,对新的综合体裁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6.
自《庄子·天下篇》以来,关于“六经”排序问题即成为学术史上一个重大的问题,我们综合诸说对以《易》为首及以《诗》为首两种主流观点展开论述,加以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7.
明末清初顾炎武提出“经学即理学”命题,开一代考据学之风。乾嘉年间,考据学发展至鼎盛,并日益脱离社会现实,流弊日显。针对这一学术风气,著名思想家和史学家章学诚提出了“六经皆史”说,强调学说不应脱离人事,反对为考据而考据,企图以此挽回一代惠戴之风。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第二册《桃花源记》一文中,有“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教师教学用书》翻译说: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类似的翻译在其他资料上都可见到。其实,这种翻译是错误的,因为“有汉”的“有”不等于“有无”的“有”,而是作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有”作助词,在古代很常见,其用法可分两类。  相似文献   

19.
不少学者认为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建太学 ,立《五经》博士 ,且为博士置弟子员。这种说法并不符合历史事实。“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是一个历史过程。“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这两句话 ,既不出自董仲舒 ,也不出自汉武帝 ,而且这两句话也不准确 ,应予摒弃 ,而采用班固的说法 :“罢黜百家 ,表彰《六经》”。  相似文献   

20.
西汉末年,刘向父子通过目录学的“类”、“序”特殊途径,正式确立《周易》为六经之首的正统思想学术地位。以《周易》为六经之首所形成的新的排序,不仅走当时经学思潮的影响下各种思想融汇交流的结果,也与孔子及儒家在当时思想领域的地位有很大的关系。既是“子学余绪”的挽歌,又是“独尊儒术”的新章。通过《周易》在六经中地位的变迁,体现当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的思想融合大趋势,并表明了《周易》的形而上学建构才是它的地位在当时产生飞跃的根本原因。这是古经学与今经学长期努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