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论道一二三     
什么是道?道为什么能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把道、一、二、三、万物并列在一起用一个"生"字联系起来,给出一个道生万物的命题,揭示了一条宇宙生成法则,从而赋予了一、二、三既神圣又神秘的哲学使命,准确地把握一、二、三的内涵及外延,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论道一二三     
什么是道?道为什么能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把道、一、二、三、万物并列在一起用一个“生”字联系起来,给出一个道生万物的命题,揭示了一条宇宙生成法则,从而赋予了一、二、三既神圣又神秘的哲学使命,准确地把握一、二、三的内涵及外延,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前人以此作为老子抑或是道家对于世间万物生成论的一种解释。然而对于这两句的具体指意,却是众说纷纭。昔人有言,中国文化的正统是儒家,然而中国人的思想的根基更多地却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此处,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略谈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1~10的魅力     
从1到10,从一滴水到浩瀚无边的大海,世界就是这样构成的。正如老子《道德经》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自古这10个数字代表的意义就非常深刻。  相似文献   

5.
<正>古人谈"道",含义有三:一为路,所谓道路就是其意;二为行业规则,所谓白道黑道,道亦有道谓此意也;三为规律、本源,万物之宗,老子《道德经》中所述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谓此意也。当然,佛教中对"道"也多次提到并阐述,一曰平常心,二曰正行,都出自《六祖谈经》,大体意思是明心净性,向善无执。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语境不同,意思也不同。今天我们谈的教师之道,意义综合,内涵复杂,但  相似文献   

6.
《老子》"道生一"新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店楚简《老子》、《太一生水》是迄今所见最早的道家文献,是老子的元典思想。“道”是老子及道家重要的思想。“道”即“太一”和后来出现的“一”。“太一生水”是道家早期的宇宙生存学说,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源头。“道生一”中的“一”就是“太一生水”中的“水”。  相似文献   

7.
给自己画像     
<正>我是毛可一,我的名字来自老子《道德经》里的一句话:"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幼儿园我就学会了这样介绍我自己。我的个性大大咧咧,随意,顺其自然。面对失意的事我通常伤心一会儿就恢复正常了。  相似文献   

8.
王梦中 《天中学刊》2014,29(6):52-54
老子提出的“一二三”理论是其思想的精华,贯穿整部《道德经》.其各个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蕴意和内在特征,是研究老子思想的又一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9.
"造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历代智者用于描述世界万物成长过程的核心概念之一。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西安交通大学的李德昌教授基于老子势的思想创造了研究势的产生和运行机制的势科学。基于势科学探讨谈判机制,通过谈判四阶段模型研究谈判的势科学规律,以期为谈判研究和实践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老子>书中,道是宇宙的根源,道通过其转化流行生成万物,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模式.老子关于道的思想成为当时宇宙问题的最完善的论述.而这一宇宙论思想体现了对<周易>思想的吸收.  相似文献   

11.
"道"是中国思想文化核心范畴之一。从古至今对《老子》的"道"的解读却有些粗略,没有真正指向"道"的本义。《老子》的"道"不是具有"生产"功能的实体,不是规律法则,不是辩证哲学观念,不是退隐生活情态,它不是"什么"。《老子》的"道"指向的是万事万物成为万事万物的"成为",是万事万物如何不被扭曲、遮蔽、掩盖,而如其本身一样地成为自身的"如何"。  相似文献   

12.
先秦时期,儒、道、名、法、墨等家对"名"均有自身独到的看法。而《老子》对"名"的论述最富有哲学意味,《老子》通过对"名"、"道"、"言"的解析,展现了其独特的"名"论,并进一步论证了"有"和"无"落实到"名"的区域之后,"有名"、"无名"的区分与关联。  相似文献   

13.
"道法自然"是老子提出的养生命题。老子认为养生有"道"。养生之道就体现在"法自然"上。养生不但要因顺身体的自然,而且要充分利用自然界的天时地利,从而展示了老子养生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道"的本义无他,唯"名"而已。"名"的有无,构成了道的体系,"无名"以言道本,万物之始的状态;"有名"以言道功,万物由生的功用。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抽象地涵盖了天地无极,万物皆在无名与有名间出入往复,而其中妙理,可见于"欲"字。"无名"即无私、无欲;"有名"即有私、有欲。"恒无欲"与"恒有欲"对应的主体非体道之人,而是"无名"与"有名"。观欲而知欲之所由,于无欲中体"无名"之妙,道法即在这个"欲"的有无中隐藏,因此为"众妙之门"。老子道义的确立,是一个严密的逻辑过程,而"名"的概念是这个逻辑过程的关键。"名"非人为命名之名,表示的是事物的内在属性,"无名"、"有名"是贯穿老子思想体系的逻辑元素,知"名"才知"道"。  相似文献   

15.
“德”原为“施与”之义。《老子》中“德”的基本涵义是指道的功能,表现为道在宇宙中的地位、力量和作用及实现其力量、作用的方式等。研究者通常将道的这一方面称为“道之德”或道之用。老子道之德思想集中体现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命题中,其形成以他在虚极静笃的玄鉴直觉中亲证、体悟的道体境状为形而上依据,以理性思维为认知方式。把握老子“道之德”思想是理解其哲学体系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6.
从"一"在《老子》和《庄子》的不同含义及地位出发,探讨"一"在庄子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庄子将"道通为一"作为自己重要哲学论断的意义所在。以"一"这个概念为介,庄子论证了从齐物到逍遥的得道过程,可以看出老庄道论之间的承继关系以及庄子道论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7.
道,是中国先秦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蕴含着古人丰富的思想,并成为中国古代文论的逻辑起点。道的原始意义是“道路”,在老子、孔子的时代被引申、转型为“道理”之类的意义。但老子道家之“道”和孔子儒家之“道”有着明显的差别,相对而言,前者更侧重于“自然”之道;后者更侧重于“人伦”之道。两种不同内涵的“道”,在中国古代文论中都有明显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道”与“德”的阐发在老子那里得到了诠释,他把形而上的“道”从神秘的领域引入形而下的万物之中,乃是一种质的飞跃。在老子的视域下,“道”不仅作为万物的总根源,而且亦是万物的最终归宿。基于此,在“道”产生万物之后并内在于其身者谓之“德”,德既是道的外在显现,又是万物的内在属性,从而引发了道与德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9.
道是老子哲学立论的基础。老子的道在其哲学系统中主要包含本体之道、规律法则之道和人生准则之道三重意蕴。本体之道是具有高度抽象意义的存在本体,又包含宇宙生成的动力和物质性的存在两种含义。规律法则之道是对事物运动变化的把握,主要包含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和循环运动规律。人生准则之道是人生活方式与处事的方法,包含生活方式和人或事物状态两种意蕴。本体之道是老子哲学的出发点,规律法则之道是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人生准则之道是老子哲学的落脚点。三重意蕴下的道紧密相连,在老子哲学中贯通始终。  相似文献   

20.
以汪野亭的山水瓷画为对象,结合石涛的绘画作品及绘画理论,从汪野亭山水瓷画的构图、造型、笔墨三方面入手,探求石涛的山水创作对汪野亭的山水瓷画的影响,尤其是汪野亭作品中坚持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理念和坚守“我为我法”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