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开发课程资源,达到课程和教学的整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合理开发乡土文化资源,把其中蕴含的正义感、审美感、是非感等一系列思想道德观念渗透于教学之中,可以使人文知识和学生的品德修养、社会生活完美的结合起来。一、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的方法与途径1.校本教材中开发。在用好《品德与社会》现行教材的同时,积极使用了我校开发的有关乡土资源的学校课程——  相似文献   

2.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支持系统,它关系到《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实效,为《品德与社会》新理念的实现奠定资源上的支撑,能促进教师、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就《品德与社会》课堂链接闽南文化的方法进行探讨。笔者认为,民俗文化、名胜资源、民间艺术、节日文化等进课堂是提升课堂教学实效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儿童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家庭、学校、家乡、祖国、世界是学生生活的不同领域。纵观品德与社会课程,许多单元主题教学都涉及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引入,许多地方特色资源成了乡土资源开发的主旋律。品德课堂应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家乡、认同自己的家乡、喜欢自己的家乡,萌发热爱家乡的情感,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走进当地的民风、民俗,激发他们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相似文献   

4.
乡土文化资源是《文化生活》教学取之不竭的源泉,为课程资源提供有效支撑,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手段。探讨了乡土文化资源在《文化生活》课堂利用的常见方法。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儿童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空间不能局限于学校和课堂,课程资源也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应加强课程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使儿童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此,我们充分挖掘了乡土教育资源,巧妙地进行了五个方面的结合,较好地实现了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6.
叶毅芳 《亚太教育》2022,(2):115-117
福安市拥有浓厚的文化积淀,如红色革命文化、开闽第一进士薛令之、畲乡民族情等,各种丰富的乡土资源融合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当中,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地运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让课程更加生动丰富。结合不同乡土文化资源,让课堂活动绽放光彩。  相似文献   

7.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强调地理课程要与实际相结合,突出乡土地理材料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本文以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一节第一课时《工业医位因素》为案例,将河北省任丘市的乡土文化与《工业区位因素》一课相融合,例谈乡土文化资料对地理课堂的积极意义,以及如何将乡土文化融入地理课堂,以实现地理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两门很重要的课程,然而受到传统意识、师资力量、课程资源、评价体制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尴尬,导致该课程教学常规工作得不到有效的落实,课堂效率低下。针对以上诸多弊端,龙海市品德学科教研组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认为要让本课程良性发展,产生应有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9.
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高中英语课堂中有着重要意义。以柳州地区为例,分析当地的自然类乡土课程资源以及社会类乡土课程资源,包括旅游文化、饮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阐述柳州地区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困境以及解决方法:困境是应试教育的风向没有得到彻底改变、教师乡土课程开发能力不足、乡土教材开发难度较大以及物质基础薄弱;解决办法是利用好考试的指挥棒作用、提高教师乡土课程开发能力、实现乡土课程资源与课程内容的整合以及增加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物质投入。  相似文献   

10.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学校的品德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使学校、家庭、社会都成为品德教育的场所。新课标不仅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而且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教材并不等于课程资源,教材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等特点,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积极地走进社会去获取有效的教育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东亚文化之都”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品德教学走向多元,走向开放,走向厚重提供了选择空间,将它融入到品德课程,为品德与社会教学提供源源不绝的活水.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不难看出,"回归生活"体现了本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它所针对的是以往课程在相当程度上的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将品德与社会引进课堂,让课堂面向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一、寓教育于活动中,让课堂绽放生命活力。《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  相似文献   

13.
课程资源是学生与课堂的信息沟通纽带,包括与教学相关的一切资源。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从儿童的社会生活出发,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的综合性课程。本文分析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阐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有效利用的思路,并提出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有效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沈燕 《教师》2014,(17):79-80
农村学校的品德课堂教学中有效利用乡土性课程资源,这应该成为农村品德教师们教学中的常规动作,成为有效提升品德课堂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在把握品德课程方向的前提下,联系农村学生的学情灵活应用教材,把可利用的自然、人文、生活、物产等乡土性资源有效融入品德课堂,达到"润物无声"的道德教育境界。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是我们培养学生良好品德、进行德育的主要阵地.《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该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以综合课为课程形态,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识,从而为学生的道德形成之路奠定基础.所以要想上好《品德与生活(社会)》这门课,我们就应该紧紧抓住“生活”这一主题,在生活中找品德,引导学生以生活为课堂,让课堂真正回归生活,为孩子们的生活服务.  相似文献   

16.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指出,教科书或教师指导用书中所提示的活动案例,都力图体现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学校和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要求及本地、本校、本班的具体情况自编乡土材料,让传统文化进学校。在教材中的部分活动的方式、活动的内容适合于城市学生的教学,而偏离于农村学生。为了努力提高小学品德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须适当整合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乡土化资源,注重传统文化,编印乡土教材,让儿童在真实化的生活情境中参与活动,自我体验,不断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因此,品德教师一定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教学实践中挖掘课程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打造高效课堂,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18.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及其部分教材已经使用,为了更好的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和功能,深刻体会和真正发挥其教育的实效,本人就其课程的基本特点谈点自己的认识,以求方家指正。一、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阶段开设的主要的综合活动实践课程。首先,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将品德教育、生活教育、社会文化、科学教育进行有机整合;“品德与社会”将品德、行为法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国情、历史与文化、…  相似文献   

19.
<正>我们的课程名称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仅仅从字面上理解,我们就可以知道品德教育离不开生活和社会。儿童的生活和儿童所生活的社会,是品德学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发、整合、研究并运用品德课程资源呢?一、开发资源,做加法——合成智慧课标指出,我们的课程必须和生活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和安全教育等有机融合。因此,我们需要多方开发各种课程资源:有形的、无形的,静态的、动态的,物质的、  相似文献   

20.
<正>乡土资源就是故乡故土的资源,包含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历史名人等各种内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校外的社会资源是校内课程资源的必要补充。”乡土资源与学生的真实生活密切相关,是能使用的课外资源之一。闵廷均曾指出:“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乡土史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正确恰当地运用乡土史课程资源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