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叙事是叙事性文艺作品的一种重要的表述手段。影像叙事和文学叙事在叙事的时空感觉、叙事的视点确定、叙事的结构安排,包括一些细节的处理,都有一些相同之处。但影像叙事,还有作为一种与文学不同的具象的、艺术的、技术的表达方式,影像叙事在叙事中通过技术体现出一种对时空的超越性、影像叙事视点的居高临下、影像叙事结构的多姿多彩、影视叙事细节的强烈冲击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王小波小说的叙事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誉为“文坛外高手”的当代作家王小波,其小说作品有一种独特的叙事魅力。从构成小说自身的叙事诸要素上分析,无论是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情节,还是叙事语体、叙事笔调等方面,都带给读者一种别样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3.
在十七年经典小说中,革命叙事话语的夹缝里赫然地镶嵌着情爱叙事。一方面,革命叙事压抑了情爱叙事,情爱叙事打上了政治烙印,呈现出被简化的屈从地位;另一方面,革命叙事借助情爱叙事完成对宏大主题的书写,情爱叙事使人物形象丰满、细腻、真实,使小说结构紧凑、有悬念,也使小说变得生动、耐读、有人情味。情爱叙事在革命话语缝隙中的存在,既来自于作家从现实出发的创作态度,也是对民族传统小说和现代小说叙事经验的吸收融会,它使十七年经典小说具有超时代的价值,而不是一种简单的政治化文本。  相似文献   

4.
叙事普遍存在于人类文化之中,这不仅反映出叙事在人类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而且更主要地折射出叙事是人类主体的根本属性,而叙事思维则是主体叙事属性的内在依据。叙事不仅是一种艺术类型,而且还是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认知方式和生存方式。叙事作为人类基本思维方式,关键在于时间是人类生存和行为活动的基本维度。叙事思维是主体将自身生活中的人事物融于时间进行理解的一种思维方式,主体性和时间性是其两大核心,具有聚焦性、综合性和整体性三个基本特性。叙事思维意味着叙事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这种认知主要表现为对时间、主体和意义的认知。然而,叙事思维也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如受制于时间、具有浅表性及意义的不确定性和多元性等缺点。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叙事人称、叙事聚焦和叙事方式三方面对D.H.劳伦斯所著《虹》的叙事技巧进行了分析。文中指出,作品《虹》不断地变换其叙事情景,在作者叙事情景和人物叙事情景之间进行转换,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人物与读者的距离。  相似文献   

6.
从叙事时间、叙事情境以及叙述声音三个方面,对《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的叙事策略进行了分析,作发现该本的叙事时间运用了时间倒错的手法,章各部分形成圆环式叙述结构;本中作叙事视角,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以及人物叙事视角相互转换;叙事运用了多重叙述声音,这些都体现了福克纳独特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叙事时序的错综、叙事频率的交替、叙事结构的多层构架、叙事视角的叠合四个方面入手,对鲁迅小说进行叙事分析,以求还原他独特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8.
作者对小说可能性进行了独创性的探索,其创作风格在文坛独树一帜,文章立足于叙事层面,从叙事观念、叙事目标与策略、叙事语言三个工透析了他另具一格的审美情感把握方式,反逻辑顺序的“追求/覆覆”式叙事和诡谲神秘、弹性十足的叙事语言,力求从叙事层面揭示出行者小说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传统戏剧的叙事品格已为研究者所重视。关汉卿杂剧是我国古代叙事艺术中的瑰宝,它在叙事时间、叙事视角、叙事话话等方面所作的探索,表征了我国古代戏曲发展至元初已臻成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迷失的市场自由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中国文学叙事进入了市场自由叙事,就进入了整一性现实意识控制,它们忽略了诗性、人性和历史叙事的更大可能。具有小农气息的市场化生存意识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叙事,狭窄意史上的现实控制着文学叙事不断失去真诚和真实,制造出平庸化、日常化、个人化、身体化等来迷失自己。从21世纪中国文学叙事内外的历史与想象、人性与审美立场去观看它,与现实构成单方面一致的市场自由叙事就不具有唯一性。  相似文献   

11.
在《红树林》中,莫言在叙事手法上表现出很大的创新,主要有2个方面:首先,对于时间机制的熟练把握,如“现在时间”与“过去时间”两相结合,同时又运用“时间压缩法”将历史切割成许多碎片,在碎片回忆中又切入叙事时间;其次,对于人称机制的巧妙运用,如“我”是参与者也是旁观者、“你”与“我”合二为一,在第一三人称的转换中,兼用第二人称“你”将主人公引出。当然《红树林》中的叙事手法也存在不足,如时间交替中稍显混乱、人称转换稍显急促等。  相似文献   

12.
美国华裔女作家黄玉雪在其自传体小说《华女阿五》中没有采用自传通常采取的第一人称叙事手法,而是刻意以第三人称叙述整个故事。本文拟从叙事学叙事人称的角度分析这一现象,并试图发现这一与自传体相矛盾的叙述方式对叙述效果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揭示小说作者向美国主流社会展现传统中国文化、以促进白人社会对华人的理解和同情这一创作主旨。  相似文献   

13.
《长夜》的主叙"架构"具有多重性的话语指涉形式。个体自我的落难写实,另类人生的社会观照,存在离弃的畸化表征,都是因为文本叙事"编码"的复调格式从而得以充分的彰显。引领叙事的少年"主人公"亲历其事体验为文本的"人称"叙事所造成的"聚焦"偏转,毋宁是《长夜》叙事/话语充分"戏剧化"的肌质所在。该文"多层面"、"多声部"的叙事对抗,涵韵了自我怅望的极其丰盈的存在意指。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小说潮流的更迭演变体现为叙事话语的历史变迁。寻根小说推动了新时期小说叙事话语的历史变革,使其由当前客观性的社会话语向虚幻的历史与文化话语发展演变。本文探讨了新时期小说叙事话语变革的原因、寻根小说对新时期小说叙事话语的变革,以及这种变革对新时期小说发展演变的影响。从而认为,寻根小说在新时期小说叙事话语变革的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薇拉·凯瑟的短篇小说《瓦格纳日场》中充满了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文章从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的转换来分析该小说的叙述策略。这种叙述策略的运用为小说制造悬念和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英围文学史上具有现代启示意义的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代表性作品《吉姆老爷》,阐述了这部小说中康拉德式叙事手法的方式、作用、多样性及其产生的主题效果。指出对康拉德式叙事法的研究不是狭义上的单纯地对小说的结构加以分析叙述,而是通过对《吉姆老爷》的多层次分析,研究复杂多样的康拉德式叙事法与主题之间的必然联系和有机统一,从而提高对康拉德小说真正价值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第二人称叙述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长期通行的否定第二人称叙述的观点提出商榷,进而深入论证了第二人称叙述的客观性和不容取代性,对于加强写作学理论建设的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锐《无风之树》的叙事策略与诗意营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风之树>在叙事上是独具特色的,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称变换视角的方法,不仅加强了作品意义的传达,而且形式本身也具有了意义,显现出民间话语与文革神话的对抗.叙事技巧的运用还使作品具有了冷峻凝重的诗意氛围,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称叙述的大规模运用、口语化叙述语言与音乐式节律的追求和自然环境的描绘上.  相似文献   

19.
《了不起的盖茨比》采取了第一人称内聚焦模式,这种聚焦模式很好地适应了故事内容与主题的表达。聚焦人物尼克.卡罗威既是故事的讲述者又是故事中关键人物,这样的设计拉近了叙述者与故事的距离,且在信息控制与距离调节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从而一波三折地表述了一个情节简单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跨越时空的隧道,考察20世纪40年代走悄文坛的张爱玲小说与新时期轰动一时的新写实小说,二者在世俗化抒写方面有着相似的表述。对“宏大”叙事话语的悖离,普通人传奇的抒写,理想主义的遁逸是其契合的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