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6年中考题中的应用题,形式多样,新老结合,丰富多彩。下面以一些典型试题为例,介绍其解题技巧。 1.浓度问题 中考中的“浓度问题”多以“混合溶液”形式出现。解此类应用题时,列方程一般应以“物质的纯量”或“水含量”两种方法之一进行。 例1.一桶中装满浓度为20%的盐水40千克,若倒出一部分盐水后,再加入一部分水,倒入水的重量是倒出盐水重量的一半,此时盐水的浓度是15%,求倒出盐水多少千克?  相似文献   

2.
在初中代数的应用题中,常可见下列类型的浓度问题. 例1 一容器盛满纯药液20升,第一次倒出若干升后,用水加满.第二次倒出同样的升数,这时容器里剩下纯药液5升.问每次倒出的药液是多少升?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总复习中,我采用"一题多变"的方法引导学生复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复习"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我先出示一道简单题:"某班学生共54人,其中男女人数的比是5∶4,男女生各是多少人?"学生解出男生为30人,女生为24人后,从引导学生分析中,让他们发现该题的特点,在于总人数是已知的,分配比是简单、明显而又直接的.于是设问:"能不能把这道题的分配比,改变得更复杂、隐蔽和间接一些呢?"同学们经过思考、讨论后,将分配比改变成了下  相似文献   

4.
阅读是对文本的加工和理解过程.小学数学也涉及文本的问题,如应用题,文字题、图表等,这些数学文本由数字、抽象符号以及语言词汇等构成.目前,我们教师也意识到小学生阅读和数学技能的水平很不对称.有的学生在计算技能方面水平很高,但当他们面对文字题、应用题时就"傻眼"了,难以应对.如低年级学生读"直接计算2和3两个数的和"时,他们会准确无误地完成,而把它们放在文字题或应用题中时如"2和3的和是多少?"  相似文献   

5.
在初中代数的教学、复习或考试中,常有"浓度(或浓度配比)问题"出现.这类题学生难解,老师难教.我以为让学生学会用列表方法去解答,能使教学变得简单,并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例如,这样一道题目:"有含8%的盐水40千克,要配成含盐20%的盐水,需要加盐多少千克?"教学时,可先设需要加盐X千克,然后依题意,引导学生列成下面的表格:  相似文献   

6.
浓度问题应用题一般有三种类型:稀释、加浓、溶液混合.无论解哪一种类型的问题,首先要弄清港质、溶剂、溶液、浓度这四个基本县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溶液=溶质+溶剂;浓度=溶质;溶质=溶液×浓度.溶液一、稀释问题.在解稀释应用题的过程中,关键是掌握:稀释前溶液中所含的溶质量一稀释后溶液中所含的港质量.即“溶质不变法则.例1有含盐15%的盐水20千克,要使盐水含盐10%,问要加水多少千克?分析本题的溶液是盐水,港质是盐,溶剂是水,这里是在溶质(盐)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溶剂(水),把盐水的浓度“变小”,这是稀释问题.…  相似文献   

7.
浓度问题是列方程解应用题中较难的一类问题、在初中《代数》第一册“一元一次方程”和第二册“二元一次方程组”中,介绍了各种类型的浓度应用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类型: (1)“稀释”问题:这类问题的特点是增加溶剂。如: 问题1:有含盐15%的盐水20公斤,要使盐水含盐10%,需要加水多少公斤?  相似文献   

8.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初中代数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涉及的知识面广、题型多样,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这里仅就教学中出现的一类应用题谈谈自己的见解.初中代数中有这样一道应用题:一个容器内装满了20升的纯酒精,第一次倒出若干升以后,用水加满;第二次又倒出同样升数的混合液,仍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一些资料和试卷上常出现一类应用题,题中涉及到的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具有某种递推关系,这就联想到用数列来求解.下面举例说明.例1从盛满20升纯酒精容器里倒出1升然后用水填满,再倒出1升混合溶液后又用水填满,这样继续进行……(1)问前10次共倒出纯酒精多少升?(2)问第12  相似文献   

10.
李鹏 《新教师》2019,(10):77-77
容器中有某种浓度的药水,加入一杯水后,容器中药水的浓度为25%,再加入一杯药粉,容器中药水的浓度为40%。原来容器中有几杯药水,浓度是多少?该题是在教学浓度问题后,在配套练习中设计的一道思考题。  相似文献   

11.
在本学期"较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时有这样的一道题:"李小红看一本80页的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5,第二天看了全书的1/4,还剩下多少页没有看?"在以前的教学中,我都只是把这道题当作是一道普通的练习题来进行训练,学生也都是例行公事似的练习,基本上  相似文献   

12.
有一位青年人,听说有人买彩票中了大奖.于是他想,要是我能中大奖那该有多好啊!就连做梦的时候,他也想着中大奖.有一次,他在梦中见到了上帝,他对上帝说:"万能的主啊,我是多么想中奖,我每天都在祈祷,你为什么不让我中一次呢?"上帝听完后,对他说:"亲爱的小伙子,我也很想让你中一次奖,可是,你为什么不去买一张彩票呢?"  相似文献   

13.
杯子的秘密     
放学前,数学老师布置了一项特殊的家庭作业——找一找生活中的"升"和"毫升"。回到家,我问妈妈:"妈妈,什么是升和毫升?"妈妈告诉我说升和毫升是用来准确测量或计算容器容量的统一单位。哦!我明白了,原来它们  相似文献   

14.
《初中生》2013,(25)
陈思良和邱晓玲两位同学在下课后,留住了语文老师曹老师.邱晓玲问道:"老师,我们有个问题想请教您,究竟什么是‘诡辩’呢?" 曹老师并没有直接对他们进行定义的讲解,而是给他们两个出了一道题:"我家里来了两位客人,一个很干净,他叫A;一个很脏,他叫B.那么在这两人当中,谁会去洗澡呢?"  相似文献   

15.
养壶     
一个朋友家里有几十把茶壶,用以泡不同的茶,对我来说有一点不可思议. 他说:"茶壶是很奇怪的,只要混过了别的茶叶,就一辈子也洗不清了.所以一把壶只能泡一种茶."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问.  相似文献   

16.
一、说情节、明题意,准确理解应用题中的四类语句. 一般来说,每道应用题都包含了以下四类语句:赋值语句、关系语句、问题语句、复合语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这四类语句,是他们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基础.例如:"同学们做黄花25朵,做紫花18朵,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做了多少朵红花?"在这道应用题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理解:黄花25朵,紫花18朵,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这些是已知的,是题中的赋值语句;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少,是题中的关系语句;做了多少朵红花,是题中的问题语句;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是题中赋值语句和关系语句的复合,即复合语句.学生弄清了这四种语句,也就基本明白了题意,从而有助于他们正确解答这道应用题.  相似文献   

17.
教学"比几倍多(少)几"应用题时,一位教师出了一道题给学生作尝试性练习.题目是:"纺织厂有男职工120人,女职工人数比男职工人数的3倍多40人.女职工有多少人?"一个学生上台板演时,将这道题列为120×4-(120-40)对此,这位教师在讲评时当即予以否定,理由如下:(1)题中条件"3倍"在算式中没用上;(2)算式中的"4"在题目中没有出现.此外,教师还借题发挥地向学生强调:"检验应用题的算式是否正确,第一要查一查已知数在算式中是否都已用上;第二要看一看算式中的数字在题目中是否都有; ……"  相似文献   

18.
"爸!这道题怎么做?"这句话已经成我的"口头禅"了。其实我爸爸并不是什么"文人墨客",他连高中也没念过,但他对数学可谓"情有独钟"。爸爸常说起他小时候数学成绩特别好,尤其是在几何方面。他的其它成绩不好是有原因的,因为我爷爷一点儿也不关心他的学习,还常因为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七年级"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时,我发现一个现象,有不少学生对有理数、解一元一次方程这部分知识学得很顺利,可一到应用题就错误百出,甚至束手无策.同事们也有同感,一致认为列方程解应用题是难点.仔细一询问,学生们说小学也有应用题,但老师不是这么教的,你和小学老师教得不一样.听了学生的话,我心生愧疚:作为初中老师,我竟  相似文献   

20.
授完单位互化内容后,我让学生做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1070毫米=()米()厘米.批阅时发现大部分同学的答案是错的.第二节课堂上,我在黑板上出示了大多数学生出现的统一的错误答案"1070毫米=1米70厘米",然后问:"同学们,看黑板上这道题老师做得对不对?"我注意观察学生的反映,上节课这道题做对了的同学很快举起手,做错的同学大部分也随着举起了手.我有意识地点了一名做错题的同学让他谈想法,想了解一下他们做错题的根源.没想到的是他居然能作出十分正确的分析:"1米=1000毫米,1070毫米中有一个1000毫米是一米,剩下的是70毫米,不是70厘米,70毫米应化为7厘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