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一、“点睛”的故事“画龙点睛”这句成语出典于《神异记》。传说南朝画家张僧繇,有一次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但是没有点上眼睛。他说,要是点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别人不信,他就提笔给其中的两条点上了眼睛,果然,电闪雷鸣,二龙破壁而去。人们借用这句成语比喻说话作文,在关键之处用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全篇精警得神。有趣的是,中国历史上还有一则“点睛”的故事。东晋义熙年间,金碧辉煌的瓦棺寺在建康城郊落成后,寺院里的和尚请当时的著名画家顾恺之捐些银两,用来装点佛像。顾恺之毫不犹豫,在化缘簿上大笔一挥:“…  相似文献   

2.
凤麟 《新闻记者》2002,(3):32-32
中 国有句成语叫“画龙点睛” ,说的是将一条龙画好后 ,最后一笔在于准确点出其炯炯有神的眼睛 ,龙方能腾云驾雾 ,翱翔于苍穹 ;倘若点歪了 ,龙便失却其生命力 ,再也难以腾飞。“画龙点睛” ,对于新闻报道来说 ,显得尤其重要。新闻标题 ,就如同龙的眼睛般重要 ,当一条以反映最新发生的事实为旨归的新闻报道写成后 ,只有为其制作一条恰当的标题 ,新闻报道方能得到读者的应有关注 ,充分发挥其新闻价值。当然 ,为新闻报道配上出色的标题 ,也是一门学问。就新闻标题而言 ,首先必须做到准确 ,也就是题文相符 ,如实反映新闻报道的基本事实 ;在准确…  相似文献   

3.
正大约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民间开始流传有关上海高架"龙柱"的传说。有关"龙柱"的传说民间版本无数,甚至笔者在北京也听到出租车司机言之凿凿讲述"龙柱"故事,说得神乎其神,让我这个工程参与者都无法辩驳。也曾有不少人调查采访,并撰文解释"龙柱"真相,其中有两篇文章比较全面完整地讲述了"龙柱"之谜的来龙去脉,一篇是上海市市  相似文献   

4.
日前,营口市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在整理历史档案时,发现了三枚加盖有"中华民国"字样的邮票.邮票的四角标明了其面值,正中画着一条蟠龙,龙的上下分别用中英文写着"大清国邮政".  相似文献   

5.
谢锦 《编辑学刊》2005,(4):63-64
记得数学上有一条公理,叫"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进入出版社当了编辑以后,我一直觉得这条公理很形象地说出了编辑的位置和作用.对于编辑来说,是作者和读者这两个点决定了这个职业的存在,而两点之间直线的距离是最短的,当编辑能够成为一条笔直的线条时,作者和读者之间就能够"千里因缘一线牵".  相似文献   

6.
郑勇 《新闻三昧》2007,(10):10-11
鲁迅先生说过这样的话: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见鲁迅《我怎样做起小说来》)在某种意义上说,"画眼睛"就是"刻画心灵"。  相似文献   

7.
标题是一篇新闻的眼睛,一贯是媒体着力"经营"的重点。鲁迅先生也主张:"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法国新闻理论家贝尔纳.瓦耶纳曾经说过:"新闻工作者的  相似文献   

8.
常言道:"人美在眼睛,文美在标题。"作为电视新闻来讲,人们在欣赏声画一体的活动画面的时候,其实也会注意标题。一个好的标题,往往会深深地打动观众,引发共鸣,强化新闻的表达效果。根据平时的工作经验,我总结出了电视新闻标题的作用、存在问题和写作方式三方面内容。一、电视新闻标题就像电视新闻的眼睛其作用主要表现在:1.揭示主要内容电视新闻消息每条都有它的观点、重点、中心,标题文字揭示就成了简单有效的方法,有一个醒目的文字标  相似文献   

9.
袁丽媛 《传媒》2012,(9):46-47
正2012年3月28日,网友"的子"发微博称,"同事老公的同事的孩子,前几天爷爷奶奶带着出去玩的时候丢了,几天后孩子又出现在小区门口,兜里装了6000块钱,眼睛直愣愣的,一查,眼角膜被摘了"。在该微博发出后的两个小时之内,转发量就超过4000条,评论超过2000条。与此同时,人们震惊、恐慌和不安的情绪也在网络上传递和强化。后经北京警方调查核实,该微博内容为谣言。而这并不是一起孤立的网络谣言事件,在"失踪小孩眼角膜被摘"发生之前的近一年里,耸人听  相似文献   

10.
张启娟 《中国广播》2007,(10):43-44
有句成语叫做“画龙点睛”,意思是说,一条绘制精美的龙,只有被点上眼睛以后,才能有神韵。对于新闻写作而言,这个“眼睛”,就是细节。与消息相比,新闻专题类节目属深度报道,不能停留在对新闻事实的简单叙述或大略描摹上,得触及事物的本质,这种触及,常常需要用细节说话。著名作家沙汀有句名言:“故事好编,零件难找。”“零件”者,生动感人、过目难忘的艺术细节也。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新闻的构成,离不开五个要素:谁、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为什么;亦即5个W:WHO、WHEN、WHERE、WHAT、WHY。在一般情况下,5个W缺一不可,就像人的五官,缺了哪样都不健全。从这个意义上说,5个W没有谁轻谁重的问题。但是人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果谁想用最简捷的笔墨描绘出一个人,那就画他的眼睛。”可见眼睛对人有独特的作用。那么窃以为,在5个W中,WHY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出版参考》2004,(32):48
1968年,"文革"乱世,我满十五岁,趁乱学起油画来.在大墙面大铁皮上才画了几幅毛主席"红宝像",我就认定自己已经是个油画家.冬季头一场雪,我约了两位大我几岁的工人画友,郑学明,李云晖,直奔淮海路西端襄阳公园,瞄准园外那座有五个圆顶的东正教教堂画写生.那年,教堂早已成了卢湾区抄家物资管理办公室,但圆顶不容易"抄"走,我们早就选定一下雪就画它:它多像苏联画册中的景象--什么是苏联、旧俄、东正教,我们全不懂,但那又怎样!  相似文献   

13.
这里有几张画是批评有些文章的文风的.我既是一些文章的读者,又担任一点编辑工作,因而又算编者,不论是读者和编辑,最怕看那种空洞难懂而又很长的文章.写了文章总要人家看得下去,使人望而生畏,不愿意看,文章也就失掉了作用.但是做编辑的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看得眼睛发痛.这些画也算是代读者和编辑的呼吁.这几幅画还有毛病,给人一看似乎单纯在反对长文章.这就有片面性,因为有内容的长文章同样受到人们的喜爱.  相似文献   

14.
1976年妇好墓出土的"龙纽石器盖"和2016年九沟西周墓出土的"龙纽玉印",为中国印章史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线索。作者认为,这两件器物不是器盖,可能与印章有关,但如何区别印章和印模,仍然值得探讨。印模的功能是复制,而印章是用于官私文书的封缄,具有凭信作用,两者不能划等号。另外,世界各国的印章,早期以图形为主,文字晚出,多附属于图形,中国的印章也分两种。作者认为,这两件器物不是文字印,而是图形印,并就二器印面的四个动物进行分析,指出它们是由三龙一鸟组成,并非龙、鹿、虎、鹰四字,与中国传统的"四神"无关。最后,作者还搜集出土文物中的鳄鱼形象,对鳄形龙的概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上班时,有种负重感,细想,原来是因为那一双眼睛,那一支笔。搞文字工作算来已有二年,架着副眼镜,佝偻着腰,写啊写,画呀画。到临了,带着十二分的紧张,将“半成品”送到审稿者手里,等待“审稿”栏里出现一个龙  相似文献   

16.
陈赓就是我军一位战功卓著充满传奇色彩的开国大将,他两次婚姻,四子一女,充满了天伦之乐,被人们喷喷称颂. 孙女取名"怀申" 1927年,陈赓与第一个妻子王根英结了婚.1928年,陈赓由于特科工作的需要,在上海的环龙路上租了一间房子,王根英只身从武汉来到上海,为掩护陈赓开展地下工作,同他居住在一起,第二年生下了陈知非.为了避免敌探特务的追踪,陈家在短短的两年中,曾搬过五次家.  相似文献   

17.
欢迎"旧画重登"中国青年报上近两个月来,为帮助青年了解民主革命时期我国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陆续选登了一些当时的画,如选登的画家蔡若虹同志于一九四七年至一九四八年间,在山西省农村参加土地改革运动时所作的几幅画.这些画真实地写下了旧社会贫苦农民深受剥削、压迫的血泪史,重新刊登这些画,确能更好地起到"忆苦思甜"、"温故知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朱明珠 《北京档案》2015,(10):44-45
延庆县汉代时称屠庸,唐为妫川,金谓缙山.至元二十二年,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孙出生在这里.20年后,这个曾孙当上了庙号为仁崇的大元皇帝,就把缙山改称"龙庆",并由县升为州.徐达扫北,元朝统治被推翻.明朝皇帝认为自己不是龙,不承认这个出生过元朝皇帝的地方叫"龙庆",于是,永乐皇帝朱棣下诏,把"龙庆州"改为"隆庆州".又过了一百多年,明穆宗朱载垕即位,为强化本身威严,把国内几处隆庆地名改掉,于是"隆庆州"又一次被改称,叫做"延庆州".  相似文献   

19.
南漳县城西有两条小山沟,两条山沟沟口相接,沟里的溪水交汇在一起,又一起流进了蛮河.站在高处看,就像一把剪刀,插入县城西关.人们就把这儿叫做剪子沟.  相似文献   

20.
呼唤大字本图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岩 《编辑之友》2004,(4):43-45
有一段时间,有两个问题经常在我脑海里反复出现,难以挥去.一个是经常见到一些老年人及弱视的人们眯起眼睛看书,把书拿近了看不清楚,在把书拿远了,还是看不清楚,有的戴上老花镜,有的用放大镜左右移动着看书.每当这时,我就想:我能不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另一个问题是,看到那么多的少年儿童患近视,一些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有一半以上戴上了近视镜,初中、高中的情况更为严重.小小年纪就戴上了近视镜,令人难受.我在想,孩子们除了课业负担重之外,导致其近视是不是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出版方面是不是也有一些问题在里面.近来我通过多方询问、查找资料,对这两个问题终于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希望能引起出版界朋友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