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毕雪飞 《文化遗产》2015,(1):105-111,158
日本七夕传说除了以神话、故事、传说以及中世纪小说的形态传承于世以外,还以祭文的形态传承于高知县等地。七夕祭文通过民间信仰"いざなぎ(Izanagi)流1"得以活态传承至今,每逢七夕行事和病人祈祷时由"太夫(Tayuu)"诵读。从其讲述内容来看,是由日本羽衣故事加难题型故事再结合七夕传说而构成;从祭祀仪式来看,体现了与纺织信仰的结合。集祭祀、祈祷、占卜等仪式为一体的日本"いざなぎ流"民间信仰中的七夕祭文,以"太夫"诵读的方式保存和传承了七夕传说。  相似文献   

2.
中国自古农业立国,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雨水对于古代先民的农业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对降雨没有科学的认识,古代先民多将这种自然现象归结于某种神秘力量,各类求雨巫术和传说应运而生,并逐渐流传发展成为根深蒂固的民间信仰和民间习俗。本文从民间关于龙行雨的传说故事出发,探讨古代求雨巫术之一——以龙求雨现象的发轫渊源和发展情况,分析龙和雨之间的联系,针对不同地区流传的传说特点进行比较和归纳,并说明龙作为雨神的文化内涵和现存状况。  相似文献   

3.
<名画记>记载南北朝时著名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南京)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全无眼睛.每当有人问起的时候,他就说,点上眼睛龙即飞去,人们不信,请求一试.画家就给其中的两条龙画上了眼睛,顷刻之间,雷电破壁,这两条龙当即腾空而去,那两条未点眼睛的龙依然在墙上,画龙点睛的成语即源于此传说.这种传说带有浓重的神话色彩,但人们自然会从中悟出这样的的道理:"点睛"能传神.  相似文献   

4.
白龙马是取经五圣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它在故事中的形象也和其他四圣一样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并最终定型的动态过程。一方面,它肇始于取经中对马的实际需求,萌芽于胡翁换马、策杖西行的逸闻,嗣后又与"白马驮经"的传说相结合,使得至迟在宋代,白马参与取经便得以固定下来。另一方面,取经故事在发展中又不断融入印度作孽龙、护法龙的传说,龙的出现也成为取经中的常态。随着唐宋以降取经故事本身的不断神化,元代之际又合龙、马二者为一,而以龙属马身的形态出现;最终于明中期经文人的加工而更具艺术魅力,完成了白龙马形象的塑造。探究白龙马形象的演化,有助于理清西游记故事各主要形象的流变及其与整体故事演化的关系,还可以为《西游记》的佚本探测、简繁之辨等版本、成书研究提供侧面观照。  相似文献   

5.
王琨 《文化遗产》2016,(5):90-98
在具体的社会空间中,民间信仰文本在不同的力量与话语下被生产出来,而不同层面的群体或个人也都在运用各自的叙事策略来塑造着自认为"合理"与"有效"的文本。本溪地区王大仙姑信仰文本即可分为民间、寺庙与官方三个维度,其中民间文本关注合理性与情感向度,寺庙文本寻求宗教化与谱系化,而官方文本则着重打造遗产化与商品化。随着民间信仰的复兴以及"非遗"保护与民俗旅游的兴起,在多重力量的交织下官方文本与寺庙文本不断进行重构,同时民间文本也并没有失去讲述的土壤。  相似文献   

6.
古往今来,关于潘金莲的稗官野史,版本传说很多,如兰陵笑笑生所著的<金瓶梅>,兴化人施耐庵所著的<水浒传>,碟片<新金瓶梅>,以及民间的关于"武松杀嫂"的传说,都极端丑化恶毒谩骂潘金莲是"天下第一淫妇",污言秽语,流传甚广.  相似文献   

7.
本文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针对"烧梵塔"的起源进行考证,并且讲述了"烧梵塔"的流程以及一些传说故事,随后简单阐述了"烧梵塔"的文化价值,希望能够对相关的研究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两宋时期,岭南龙母传说影响到了江浙地区,但对山东地区影响较小,到了明清时期,江浙地区龙母信仰衰微,小白龙探母故事从龙母传说中脱胎而出,影响到淮河流域,可能沿着运河进而影响到了山东地区,并对山东秃尾巴老李故事主人公由龙母转变为秃尾龙产生了一定影响;清初由于海禁解除,江、浙、粤渔民把龙母信仰带到了渤海一带,岭南龙母传说与江浙龙母传说合并影响了胶州地区的龙母传说;山东地区秃尾巴老李故事中的"黑龙"之名来自东北地区,黑龙战白龙故事也可能来自东北民间传说。总而言之,山东地区的秃尾巴老李故事是在多重外因影响下产生,又在流传中不断变异的。  相似文献   

9.
胡明 《兰台世界》2013,(19):113-114
<正>湖州是江南地区著名的丝绸产地,早在三国时期湖州所在的"吴"就因为盛产"吴绫"而闻名。宋代伴随着江南地区的开发,湖州蚕桑业获得迅速发展,"湖丝"更是"遍天下"。与蚕桑生产相伴的是蚕农对蚕神祭祀的兴盛,蚕神成为湖州一带蚕农祭祀的最重要神灵。湖州蚕神的传说就是各种传说的结合,传说内容的变化反映出湖州蚕农通过改变蚕神身份的界定,以此来推动湖州民间蚕神信仰向国家祭祀体系融合的过程,通过这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乃至世界的桥梁史上,赵州桥一直都是一个"传奇"。本文结合相关资料,首先讲述了关于赵州桥的传说故事,然后重点分析赵州桥的"三绝",最后总结赵州桥的历史意义,希望能够为我国的桥梁史尽一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1.
口述历史可以区分为口头传说、个人叙述和口述历史。阿拉斯加大学的比尔·施奈德在重树档案形象项目研讨会上提交的论文中指出:"口头传说包括人们都讲的那些故事,那些他们普遍都知道的,而且认为是很重要的,应当传授给子孙后代的。而个人叙述是一些个别人讲述他们的经  相似文献   

12.
民间叙事诗,通常是分入诗歌或者民间故事、传说类目。其根据是,民间叙事诗有人物、有故事情节,它兼有民间故事、传说的性质;就其体裁而言,它属于诗歌。不错,民间叙事诗的体裁是诗歌。因为其体裁是诗歌,就分入诗歌吗?我们不妨先看看与之情况相仿的民间歌谣。民间歌谣,是人民群众随口唱出,没有音乐伴奏的韵语。苗得雨在《文谈诗话》中说:“民间歌谣,  相似文献   

13.
阎安 《东南传播》2011,(5):102-104
当代生活纪录片创作,从创作理念和创作实践上看,主要依循以下脉络创新发展:在栏目化体制下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为重要依托;在娱乐化浪潮下以"给老百姓讲故事"开始大行其道;在民间影像语境下以"老百姓讲述自己的故事"谋求新的转向.  相似文献   

14.
罗伟明  陈美玉 《大观周刊》2012,(50):27-27,39
烟盒舞是彝族民间艺术中最具特色、发展水平也较高的一种舞蹈,也是中国民族舞苑中的一枝奇葩。彝族烟盒舞的起源依赖于民间多彩的历史传说,而作为特定的历史文化符号存在。它吸收、消化、融合许多历史传说而形成,反映了历史时期滇人的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15.
2012年为农历壬辰年,生肖排列属龙,又称龙年.在我国,有不少与"龙"有关的文化,在龙年到来之际,品赏一下龙文化,亦别有一番情趣.龙歇后语在我国无数歇后语中,有的与龙有关,如"龙王爷作法——呼风唤雨"、"鲤鱼跳龙门——想高升"、"驴头插龙角——四不象"、"画龙点睛——功夫到家了"、"麻袋做龙袍——不是这块料"、"蚂蚱跳龙门——想得高"、"龙灯的脑壳——由人玩耍"、"蛟龙困在沙滩上——抖不起威风"、"龙珠跟着龙尾转——不对头"、"跳蚤充龙种——冒牌货"、"龙王爷的帮手——虾兵蟹将"、"龙灯的胡须——没人理"等.这些歇后语诙谐风趣,令人过目难忘.  相似文献   

16.
回音     
正龙铮:本人刊发于贵刊今年第四期的《"红色保镖"的戎马生涯》一文,讲述父亲龙飞虎担任中央首长警卫的工作的人生经历,刊发后有多家媒体转载,感谢贵刊。文中讲到,在重庆谈判中,父亲负责卫士组工  相似文献   

17.
邓伯超 《大观周刊》2012,(35):31-31,57
《盘龙聚会老虎滩》一文叙述了渔民大个子和女儿小翠打鱼遭遇狂风暴雨,传奇般的耳闻目睹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盘龙聚会。聚会中描写了龙哥龙妹的遭遇和生活特征,从中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古代文化龙的传说的一种美好幻想和敢于旧思想斗争的创新。同时也阐述作者对渔民马双子的溺水身亡的怜悯和哀掉。  相似文献   

18.
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在其所创作的楚辞体作品中,作品的诞生均直接联系着当地的音乐,对楚国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九歌》作品中,《九歌》以一组文辞优美、情致深婉的诗篇,糅合动人的传说、迷离的意境、优美的景色,通过浪漫主义手法描述不同的神女爱情故事,并以祭祀歌舞为题材反应南楚的社会生活、自然风貌,在民间影响极大。本文主要对屈原的音乐创作进行阐述,分析《九歌》在民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地方文献是自公共图书馆成立以来就注重收集的文献资料。作为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历史文献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资料,也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基于目前仍有大量的民间历史文献散存各地,公共图书馆应当在继承地方文献传统收集方法的基础上,吸收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通过田野调查等方法进行系统收集。田野调查不但能收集到民间历史文献,还能够获取口头传说、仪式表演等"史料拓展"。田野调查和文献解读的有机结合,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民间历史文献的认识和视野。文献收集方面的田野调查方法、原件就地保存的原则,整理方面的归户性原则、保持文献原有系统的原则,数据库建设内容方面包括国家典章制度和儒学文献在内的"史料拓展",数据库建设方法方面以需求为导向、开展跨界合作,成为公共图书馆开展民间历史文献收集、整理与数据库建设新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20.
《出版视野》2005,(6):45-45
民间有个习俗,过年时把“福”字倒贴在门上,虽然我们都知道这是借“福倒了”的谐音“福到了”以图吉利,但从何时起倒贴“福”字,这“福”字倒贴与什么人有关,有怎样的传说?笔者经过多方搜集,原来,倒贴“福”字民间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