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韩愈极力排斥佛老,但被贬潮州后,却又与高僧大颠为友,这历来引起不少议论。本文认为,韩愈喜颠行为,和他的排佛行为并不矛盾。韩愈与大颠交往的主观意图,正是要通过礼待门徒颇多的名僧大颠这一有影响的人物,以宣扬唐朝天子“神圣威武仁慈”,同时显示刺史礼贤下士,治政有方,以使“蛮荒无不安泰”。韩愈被贬潮州之后,远离朋友与同僚的孤独之感,无时不在向他袭击,他与大颠交往,自鸣清高,自表推崇孔孟,继续宣扬圣人之道,这是他在逆境中寻求精神慰藉和借机鸣志的一种途径。韩愈虽同佛教势不两立,但他从不厌恶僧人,他对与他往来的和尚,都表示出要以儒改佛的决心;韩愈赠衣予大颠,赠的是儒衣,而不是僧服,其“人其人”之意由此正可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2.
“赢得江山改姓韩”的韩愈,对于潮人素质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韩愈莅潮只有短暂的八个月,但他从儒家立场出发制定的“以德礼为先而辅之以政刑”的治潮方针,对健全潮州的封建秩序,发展封建文化、经济具有指导意义。因此,得到潮州百姓和莅潮仕宦的崇奉,在宋代陈尧佐之后,便逐渐形成了一个围绕韩愈的人化了的自然环境亦即海岭文化的氛围。韩愈莅潮对潮人素质形成影响最大的是兴学。他“整顿乡校,振兴教育”,使一度荒寂的乡校重获生机。他的一贯办学主张及其文集在潮的流布,使“王化德治”的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并影响了千秋万代。  相似文献   

3.
韩愈与大颠     
在贬潮期间,韩愈与大颠的交往,除了对大颠的学识和人品的仰慕之外,也与韩愈在潮州时离群索居,孤独寂寞,心灵上渴望得到解脱,学问上亟需与知音探索有关.这也可从韩愈既排佛又能吸收佛学的精华为我所用方面来考察.  相似文献   

4.
韩愈与大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贬潮期间,韩愈与大颠的交往,除了对大颠的学识和人品的仰慕之外,也与韩愈在潮州时离群索居,孤独寂寞,心灵上渴望得到解脱,学问上亟需与知音探索有关。这也可从韩愈既排佛又能吸收佛学的精华为我所用方面来考察。  相似文献   

5.
韩愈贬谪潮州期间,与南派禅宗大师大颠交往,一是禅宗南宗与儒学有相通之处,二是韩愈心理诉求和精神互勉上的需要,并不影响韩愈兴儒反佛的儒家立场。  相似文献   

6.
后世对韩愈与大颠交往的考辨主要围绕诸家针对韩愈《与大颠三书》之真伪,从主真、主伪两方不同立论而进行相互辩难,以及对韩愈辟佛而近佛的事实所展开的评判,由此反映出韩愈与大颠交往在后世的接受生态,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思想文化演变与韩愈接受的动态关系。这本身即构成韩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一 韩愈的治潮方略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刑部侍郎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但他并未从此一蹶不振,仍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已任。他在潮州任职期间,采取修筑提防、鼓励农桑、兴办教育培养人才等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古代潮州社会经济的发展。他的业绩为潮州民众历代传诵,以至江山易姓为韩。 1.驱除鳄患 据《旧唐书·韩愈传》载“初,愈至朝阳,既祝事,询吏民疾苦,皆曰‘郡西湫水有鳄鱼……食民畜产将尽,以是民贫。’”韩愈上任伊始,就面对着如此严重的鳄害,他认为只有消除鳄患,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民众才能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故韩愈采取了  相似文献   

8.
韩愈任潮州刺史8个月,以"居其位则思死其官"的从政态度,奉行"以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的治潮方针,为百姓办了不少好事,赢得了潮人的尊崇并成为潮州吏治的一面旗帜.从宋代以后,"以韩为师"在历代治潮官员中蔚为风气,从而推动了潮州社会之繁荣发展,特别是由于兴学育才传统的继承和弘扬,使潮州成为"文物不殊于上国"的"广左甲郡".  相似文献   

9.
韩愈素以儒学传人自居。他的执着的儒学精神集中体现在他对传统的儒家礼乐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无论他居朝还是在野,主敬明德,以孝悌为本,严守礼仪,以礼治国是他一以贯之的礼治思想。刺潮八月,礼治精神尤显。不但劝帝封禅、置办乡校体现出其治国以礼、整饬朝纲之本怀,其祭神、祭鳄都彰显出寓儒家礼乐精神于民俗文化之中,借以敦亲睦俗之目的。他是真正的儒家礼乐文化的呵护者。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礼”是道德的核心,但“礼”又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道德,而是道德原则的法律化。“礼”相对于德,德是内容,“礼”是形式;德是内在的道德情感,“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礼”在先秦主要用于规范、协调贵族之间的行为,后经孔子等人整合为蕴含着儒家思想的治国之“礼”,直到宋初,由于平民阶层的崛起,“士”开始转化为“四民”之一,统称平民或庶民,与品官相对;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创作初期,苗族形象作为“他者”和“异类”进入沈从文的作品。其后,他取苗族本位立场,写出了一系列浪漫的苗族传奇,把苗族文化作为他笔下湘西世界的存在依据和支撑,并演绎了苗汉文化之间丰富而有张力的对话与冲突。1933年以后,沈从文逐渐放弃了苗族立场,苗汉文化二元对立的格局解体;他上升到全体的“中华民族”的高度,力图对近代以降,文化守成主义思潮中滋生的本土立场和民族意识进行诗性的概括和整合;“匿名”借用了苗族资源后,他在《边城》中塑造了崭新的“中国形象”。三十年代末及四十年代,在战争背景中,沈从文以主体投入其中的方式思考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从下层民众、自然及沉思考的内心找到“生命”的能量,为民族和国家的浴火重生提供精神资源,对“中华”实现了彻底的归依。  相似文献   

12.
作为党的第一代与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毛泽东邓小平,他们都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作出过重大的贡献。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提出了自己有独特见解的思想主张,两人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其中又有创新与发展的问题。两位伟人都从加强党的整个队伍建设、从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宗旨,以及如何建国、兴国、强国等方面来论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两人思考的着眼点,思考的社会价值观,思考的目标是一致的。但由于两人所处的时代、国内外环境不同,因此考虑问题的思路、理念与采取的方式方法又有差异。他们的思想主张都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为挽救国家危亡并实现强国富民的理想,梁启超大力宣扬其兴女学思想并力行兴女学实践。他认为兴女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不仅可培养新型贤妻、良母、生利者,而且能开民智、培养新民,为当时的救国以及强国富民做出贡献。尽管其兴女学思想存在着种种局限,但在中国的女子教育史、思想史和近代化史上仍占重要的历史地位,不仅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产生深刻影响,而且可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宗教与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又有着根本的区别,作为执政者,如果过分地崇信某种宗教, 不仅其自身将受到宗教所固有的缺陷的制约,而且必将导致政治上的偏差,失去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最终损害其执政能力,危害其执政地位。本文通过对秦始皇等封建帝王崇道佞佛现象的叙述,揭示了痴迷误国,巫盅害命的规律性现象。  相似文献   

15.
韩愈的咏花诗体现了鲜明的主观化特征.通过花的精神与人的思想的共通契合,建立了花与人间的同构关系.咏花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韩愈青年、中年、老年三个不同人生阶段中性情的发展变化.从中我们可以略窥一代大儒严正刚毅的面孔背后,多情善感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6.
唐代文学家韩愈短暂的贬潮经历对潮州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潮人文化心理结构的构建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韩愈在潮的作为已被夸张、神化成一个个神话,而筑建这一个个神话的则是成为文化象征的韩愈和作为独特群体的潮人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晚唐时期李商隐诗文创作摹写风格上绍中唐遗风,下启花间觞源,其间于韩愈诗文所承袭蹈传之用尚切未显彰于世。究昌黎诗文传接相承之考辨,义山诗歌实得其神意而变其体气,间出奇诡异激之音,而商隐推崇韩氏诗文风节处亦甚于当世众家。二者觞变源流之迹,于诗创笔法、境界描摹及文体例类间沾溉深远。两者虽具师承之实而未的昭显于世,其间颇值商榷与议论。  相似文献   

18.
韩愈的音乐诗文是其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鲜有系统研究者。文章分别从舒忧娱悲、释怀明志、吟咏友情和描摹场景几个方面解读了韩愈音乐诗文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9.
韩愈的散文复古理论,在宋明理学遵道统和五四作家反道统的评说之后,亟需给予重新阐释。其修辞明道的主张,不仅包含着观念论、主体论、文章论等多方面的内涵,而且是无所依恃的寒士成就生命价值、表现其孤特奇崛建树的基本形式。韩愈散文复古理论及其创作中还完整地体现和发扬了儒家建设、进取和批判、不平相结合的“双面性”品格。  相似文献   

20.
诗史上被称作"以文为诗"的韩愈,他的"大变盛唐",既表现在将散文的某些因素融入诗歌,亦表现在融赋入诗方面.韩诗的铺排夸张、谐隐滑稽、联句赋物,皆与融赋入诗相关.对于参用其他文体的韩愈诗歌,在鉴赏和批评方面也应有跨文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