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及互联网的普及,社区教育数字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为提升社区教育教学水平,有必要采用新型的数字化学习模式,尝试有效的发展途径.基于我国社会教育的发展现状,提出完善硬件设施、优化学习模式、开展对外合作三点推动社区教育数字化发展的对策,旨在引发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
在社区教育中开展数字化学习,推进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是创新社区教育载体、加快社区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必然要求,在社区教育发展中十分重要。实践中要从明确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的目标,加强数字化学习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与应用,创新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的体制机制,加强对数字化学习社区的有效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着手,促进数字花学习社区建设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是创新社区教育载体,提升社区教育品质的重要举措,是社区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走向。推进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地方政府要有所作为,要将推进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当做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党的惠民政策、以数字化促进现代化、促进终身学习、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行动。  相似文献   

4.
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不断深入,传统的社区教育学习方式由于受到学习资源不足、受众群体有限、学习途径狭窄等局限,已经难以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认识到,数字化学习将有效拓展学习空间,为市民提供更加开放、平等、共享的学习机会。而面对社区市民这样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什么样的方式更加适合他们开展数字化学习?因此,我们需要在社区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更加科学的社区数字化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5.
徐金雷 《成人教育》2013,33(1):67-69
数字化学习社区是社区教育在信息时代发展的一种新的形式和载体。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其顺应了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是国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能够为居民提供优质学习资源和服务。目前全国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呈现不平衡的状态,推进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应当在现有的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标准的基础上寻求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数字化进入了人们的生活,走近了人们的学习,形成了数字化学习.数字化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有效拓展了学习空间,为市民创造了新的选择和机遇,也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年来,我国社区数字化学习有了快速发展,成为社区教育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有必要全面分析社区数字化学习的推进要素,深入思考社区数字化学习的发展策略,从而促进我国社区数字化学习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是发展社区教育的必然要求,但当前我国学术界极少探讨其中的基本理论问题。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以社会交换理论、博弈理论、教育均衡理论等多方面的理论作为基础;同时,教育与知识的公共属性、各数字化教育资源模式的相通性、参与社区教育的各组织间的共生关系决定了其在内在逻辑性上具有共享的可行性;另外,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推动力量为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相似文献   

8.
《成人教育》2019,(2):36-39
智能化时代背景下,推进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全面均衡发展、全民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以及信息素养的提升都起到关键作用。基于此,分析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的内涵及构成要素,针对性地提出推动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的三大途径,以期为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的推进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对于推动老年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积极老龄化”发展思路为老年教育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借鉴。对国内外老年教育理论研究做了简要回顾,分析了社区老年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类型及特点,在此基础上,总结社区老年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理论研究和实体资源建设现状,基于“5W”模式,进一步对社区老年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进行传播学分析考量,并给出了社区老年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传播学架构。  相似文献   

10.
流动人口的社区融合对于城市的和谐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提高流动人口的素质,促使他们融入到城市社区,这是一个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数字化学习有利于促进流动人口的社区融合,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数字化学习平台、开展师资培训、规范数字化学习管理、加强合作与联网等为流动人口提供数字化学习的可能,从而促使其更好地融入城市社区。  相似文献   

11.
社区教育是社区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扎实推进社区教育工作对我国实现建立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数字化学习手段发展社区教育成为必然选择。本文以长春数字化学习港对社区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为切入点,目的是要总结出适合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工作经验,更好的指导社区教育实验工作。  相似文献   

12.
社区教育是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采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及其教育资源,建设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港”,是实现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以广播电视大学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现代化的教育资源为依托,开展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港”建设,可以获得良好效益且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建设数字化学习社区是创新社区教育载体,深化社区教育内涵,提升社区教育品质的重要途径,是社区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也是推进全民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要求。宜兴市在创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的过程中,以终身学习体系建设为抓手,以健全的组织体系和管理体制为保障,以完善的学习平台和学习资源为后盾,对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数字化学习是“互联网+教育”的新形式。创新教育组织形态,以学习者为中心支持个性化学习,提升学习效果,是江苏省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打造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共同体,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江苏学习在线”平台进一步智能化升级,依托平台培育网上学习社区。通过对江苏省社区教育智能化学习平台建设现状的分析,设想社区教育智能学习平台支持服务体系的设计架构,得出课程智能推送、智能学习场景下的社区教育师资配备、智能学习系统下的学习效果评价等是几个需要着重考虑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15.
数字化学习环境是开展数字化学习的基本保证和重要前提。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创设和优化数字化学习环境,将为学习者提供更为有力的学习支持和服务,将使学习型社会更具生机和活力。立足服务市民学习的宗旨,坚持从数字化学习的实际出发,阐述社区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相关概念和环境建设的基本思路,并分别从环境规划、网络平台、传送通道和学习空间等角度,提出社区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6.
张吉先 《职教论坛》2012,(36):40-43
基于数字化、多媒体和交互性的终身学习环境,为社区成员的继续教育和各类培训提供了契机和可能,为全面形成终身学习社会创造了条件。本文结合浙江省社区教育实际,对依托电大系统构建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的组织架构、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社区教育模式创新体系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实践证明,依托电大构建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可有效提升传统社区教育功能,为社区居民的学习在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中找到了着陆点。  相似文献   

17.
建设数字化社区已经成为现代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标志,也成为现代社区建设中的热门课题。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既是教育发展和社区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又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在全国掀起了建设热潮。然而,在加速社区信息化、数字化的进程中,开发建立了很多独立但功能相似的社区数字化学习平台,导致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数字化社区建设,如何进行总体规划、科学发展,社区数字化学习平台、学习资源如何整合优化,正在成为学界思考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基于数字化学习港构建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分析了基于数字化学习港构建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设想,思考了如何以连锁数字化学习超市的运作模式来构建遍布城乡、社区、企业和行业的数字化学习中心,同时开展数字化学习资源标准化处理、注册与目录服务,从国家层面建立数字化学习质量监管体系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为迈向学习型社会提供了突破口。组织开展数字化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元素。"江苏学习在线"依托学习联盟项目,分区域推广应用,加强教育项目服务,共享统一平台技术和优质学习资源,组织社区居民开展网络学习取得阶段性成果。面对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加强宣传推广、优化队伍建设、强化帮扶指导,通过有效的组织学习,激发社区居民持续学习的激情和动力,向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迈进。  相似文献   

20.
模仿人脑的联想思维,超媒体用网状结构非线性的组织信息,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超媒体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符合面向智慧教育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时代需求。根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出发,应该在全社会各阶段的人群中建立起数字化学习时代的信息素养,培养知学、会学和善学的高段位人才。尝试开发多种类型、立体化的、多层次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慕课—移动学习APP、社区教育MOOC、五分钟课程网等信息化系统平台,为数字化学习资源、智慧校园和智慧课堂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