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昂被台湾文坛称为"叛逆的女性",她在上世纪80年代初发表的小说《杀夫》,震惊了当时的文坛,尖锐地揭示了封建家族势力和男权主义对妇女的压迫和妇女本能的反抗,其批判的锋芒直指男权社会。"新写实"的代表作家池莉在90年代也构建了一个现代社会的"杀夫"故事——《云破处》。《杀夫》和《云破处》在"杀夫"的故事框架下,都有对人性恶的书写,都  相似文献   

2.
安樱  王树凯 《新闻世界》2010,(6):105-106
作为19世纪30年代著名的商业性大报的女性副刊,《妇女园地》在当时国共斗争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发展成为一份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女性报刊,不论是主持人的身份,还是报刊热议的内容,都使该副刊呈现出"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湖南Y村的民族志调查,观察村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新闻联播》的收看与解读,提出农民对《新闻联播》的日常解读存在四种类型:仪式型、陪伴型、学习型和认知型,认为《新闻联播》是农民的集体"政治仪式"和个人"政治狂欢"。研究表明,在当代社会转型期,国家意识形态与乡村社会的接合作用于农民身上形成了一种男权、党权和国家的混杂体验,并指出这种混杂体验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根源。  相似文献   

4.
《文艺学习》的创刊与停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5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文艺学习》(月刊)是与《人民文学》《文艺报》以及50年代后期《诗刊》等刊物齐名的一份重要的文学刊物,在文学爱好者和青年中曾产生过极大的影响。1954年创刊首期印数即超过十万,最高发行量竟达三十余万册。然而,它仅仅“存活”了三年半!本文就此先做些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5.
余迎  刘文君 《新闻世界》2011,(7):147-148
本文从《申报》和《大公报》对"卢沟桥事变"的报道,结合它们的办报理念,比较两报在报道形式和报道内容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1月5日,著名作家王跃文携其长篇小说《苍黄》在京举办了该书的作品研讨会。北京凤凰联动总编辑祁智表示召开这个研讨会,一是基于本书的销售情况和反响,希望对本书进行再次推广,二是深入研讨一下王跃文官场小说背后深厚的社会文化现象。《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文艺报》总编辑阎晶明,著名作家、评论家邱华栋、《中华文学选刊》主编王干,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刘起,《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等学者、评论家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相似文献   

7.
阴艳 《新闻前哨》2011,(9):79-80
这是"文化大革命"初期发生在中国新闻界、影响全国的事件。1967年1月,上海《文汇报》和《解放日报》相继被各自报社的造反派夺取了领导权。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于2月8日发表通讯《"一月革命"的号角——记〈文汇报〉、〈解放日报〉新生一个月》,  相似文献   

8.
近十年来,我国军旅题材电视剧创作成就斐然,引人注目。从《潮起潮落》到《壮志凌云》,从《和平年代》到《突出重围》,从《光荣之旅》到《DA师》,从《归途如虹》到《沙场点兵》,从《我们的连队》到《炊事班的故事》……一批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覆盖了海、陆、空三军,兼容了从高级  相似文献   

9.
钦鸿 《出版史料》2009,(3):65-66
谈到台湾文学史上描写娼妓的作品,一般论者都会提到黄春明,他的《看海的日子》《莎呦娜啦,再见》《小寡妇》等作品,被认为是作者“从色情行业的变迁里”来反映“台湾农村社会的历史”的力作,在台湾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其实,在此之前早就有一部反映社会最底层妇女的生活和呼声的长篇小说,在出版之初便曾蜚声台湾文坛,只是许多台湾文学史未予注意罢了。这部长篇小说,便是师范的《百花亭》。  相似文献   

10.
图书馆学的学术关注度低,受到《新华文摘》的关注度低,相比之下,《山东图书馆学刊》因其编撰思想和倡导的学风而受到《新华文摘》的青睐。这一现象给了图书馆学界许多有益的启示:图书馆学界应努力"走出去";期刊评价应加大"学术关注度"的权重;社会应正确与公正地评价文化类刊物。  相似文献   

11.
新写实小说是继文化寻根小说、先锋小说之后,在当时的文坛上产生较大影响力的小说创作流派。其最大的阅读魅力在于用客观的笔法表现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你我他一样的人物,还原生活的原始风貌和原生质态,也就是"不篡改生活",只做"拼版工作"但肯定"不动剪刀"。①池莉1987年发表于《上海文学》的短篇小说《烦恼人生》便是这方面的典范文本。这篇小说在当时引起轰动的关键在于它的求真性,即在文本中表现出生活"纯态事实"②。然而,同样是写当今世界中人们在世的状态,池莉在散文《真实的日子》中对于真实的呈现却与《烦恼人生》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12.
雷天宇 《大观周刊》2013,(6):16-16,15
《碧奴》和《人间》分别改编自孟姜女和白娘子的故事,所以具有明确地故事框架。在重新的编著中以玄幻的想象作为根基进行了全新的创作。其中玄幻的运用具有明显的神话色彩、人文色彩、民间色彩,并且深深的植根于艺术本质。两部作品都是在追求一种对现实的逃离,从而走向更高的一种对精神的救赎,完全区别于世俗,有效注入了终极的信仰。  相似文献   

13.
赵文阁 《出版广角》2018,(12):91-93
贾平凹是20世纪70年代末文坛新崛起的个性独特的一位作家.2018年3月,他的第16部长篇小说——《山本》出版.《山本》所涉及的虽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间的历史事件,但作者的用心显然不在记录历史,而是将历史置入更为广阔的天地背景,用人事兴废来体现自然运行之道.文章主要通过分析这部小说中意象化的民间说史特点、精神悲剧及底层民众苦难生活来解析作品的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王婷 《新闻世界》2014,(9):153-154
尽管相对于民国之前的中国社会而言,女性的自主权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报刊广告中有着不少的现代女性形象,但是整个社会中最认可的女人的职位是家庭妇女。广告对男女性形象表达方式不同,对男女性价值的认同不对等,都是男权意识在报刊广告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邱霞 《新闻世界》2010,(4):105-106
2009年,新中国迎来了60岁华诞,国庆报道也成为各媒体的"重头戏"。现代社会媒体竞争激烈,为了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党报在做好主旋律报道的同时,也创意连连。本文以《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这两家全国性党报为例,分析了党报国庆报道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张磊 《湖北档案》2010,(4):43-45
上世纪30年代初的中国文坛,翻译作品曾经被视为"洪水泛滥"。主要原因在于一些翻译者不负责任地翻译,读者不忍卒读,屡屡上当,翻译作品由此受到读者冷遇,翻译的"身价"也因之跌落。书店老板一看到译稿即连连摇头,好多杂志社也都挂起了"不收译稿"的牌子。  相似文献   

17.
杨晶 《声屏世界》2014,(5):34-36
冯小刚导演、王朔编剧的喜剧电影《私人订制》在2013年末抢入贺岁档,故事讲述了葛优领衔的"私人订制"公司帮助当事人圆梦的故事。从市场和观众表现来看,此次冯氏"圆梦"也陷入了"高票房、低口碑"的中国式电影"怪圈"。其实,《私人订制》的"反常"不同以往,其反常原因在于影片的改革性意识得到了观众的认同,但改革性的解释未必真正走进了观众的心底、点中了事理的命脉。  相似文献   

18.
李姗姗  闫利利 《传媒》2024,(3):43-45
2023年是学习雷锋精神60周年,为此《辽宁日报》推出了大型系列特刊《纪念》以弘扬和传承雷锋精神。《纪念》特刊创新了雷锋精神的传播内容,以时间为脉络回溯雷锋精神,将“纪念”贯穿报道的始终,重视挖掘纪念雷锋的细节故事,传播雷锋同志的优秀思想,展现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在传播形态上,特刊重视使用图文结合、图表和数据相结合的方式,直观展示雷锋精神的社会价值,并设立“传承者说”专栏,通过故事讲述展现雷锋精神的深刻内涵;此外,特刊还重视多媒体与受众的广泛参与,充分利用移动短视频等多媒体传播平台,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雷锋精神的社会意义,激发受众学习雷锋精神、践行雷锋精神的积极性,起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30年代,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一版再版,连续出版8版,产生巨大反响。《中国的西北角》获得成功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范长江积极响应时代的呼唤,以新闻记者特有的视角,投身"西北开发"。20世纪30年代的民族危机与国内阶级矛盾,引发了"西北开发"热潮,而范长江洞悉"西北开发"的要义,并积极主动地融入到以"西北开发"为宣传主旨的《大公报》的报道实践中。《中国的西北角》与《大公报》有关"西北开发"的宣传策略全面契合,成为《大公报》"西北开发"宣传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正是范长江西北采访能够顺利成行以及《中国的西北角》取得重大成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相似文献   

20.
《氓》与《美狄亚》是中西方文学史上较早描写弃妇形象的作品。它们细致地刻画了妇女在婚姻家庭中不自由、不平等的地位的现象,谴责了夫权统治对女性的凌辱,塑造了善良忠贞、刚毅反抗的妇女形象。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植根的土壤不同,造成中西方弃妇形象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