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9年,辞职未遂的我只身来到北京。2010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启动北京图书中心,我是负责人,之后的日子,我在忙着联系畅销书作家,忙着编书,忙着"建功立业"尽早作出一点小成绩,甚至忙着做梦,梦想着有一天能在北京城买个房子安个家。可当这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的时候,别说北京四环内的房价已经破3万了,就连沈阳的房价都快破万了。  相似文献   

2.
送卯兔,迎辰龙。一年一度的春节是举家团圆的日子.别人赶着回家.记者却忙着出门:从白山黑水到雪域高原。从东海前哨到西北边陲,从内蒙古边防到南海岛屿……都留下了记者忙碌的身影。  相似文献   

3.
蓉儿 《湖北档案》2006,(8):31-31
近几日,我的心绪烦乱极了.看着越来越沉默、越来越消瘦的母亲,我的心痛如刀绞. 父亲去世已半年了,和父亲相伴近30年的母亲从此再没有露过一丝笑容.她下班后总爱独自呆在卧室里.我很爱父亲,也深知父母在这风风雨雨中的相濡以沫、恩恩爱爱,因此在父亲去世的那些日子里,我总是小心翼翼地绕过有关父亲的话题,惟恐自己不经意碰破母亲心灵的伤口.但是沉默也不是办法,"这样下去,她挺不了多久的!"大姨和小姑常常焦急地提醒我.  相似文献   

4.
冯凡立 《档案天地》2009,(12):19-20
一张张照片.记录着每一个欢笑的时刻:一张张证书.见证了每一个闪光的日子:一份份家电产品证书.教会你得心应手地享受现代生活的舒适与安逸:一封封书信.让我们在忙碌的日子里甜蜜而感动地回味着那些曾经走过的岁月……  相似文献   

5.
军旅如歌     
时过境迁。如今20多年过去.再重新梳理那一小段平淡琐碎的日子,我恍然发现,那是我生命里真正灿烂和值得怀念的片段。那年.我穿了不太合身的新军装,满心欢喜,自觉很像一个军人时.刚18岁。父亲很不信任地问母亲。娃还小,能吃得了那份苦吗?在父亲眼里,我还是个不会生活的嫩娃娃。我怀着向新生活进发的满腔激情。看不见父母眉宇间的忐忑与牵棒.一心覃去认识一个新世界.  相似文献   

6.
2009年,辞职未遂的我只身来到北京。2010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启动北京图书中心,我是负责人,之后的日子,我在忙着联系畅销书作家,忙着编书,忙着“建功立业”尽早作出一点小成绩,甚至忙着做梦,梦想着有一天能在北京城买个房子安个家。  相似文献   

7.
姑婆王会悟是我父亲孔另境方面的亲戚.我父亲的姐姐,我叫姑妈,而姑婆要比我姑妈和父亲长一辈.我们都是浙江桐乡的乌镇人.其实,王会悟(1898-1993)比我父亲大不了几岁.在家我经常听父亲孔另境讲到王会悟,那么,她究竟与我们是什么亲戚?我很想搞明白.直到1984年,我和同事应湖南文艺出版社之约,写作《茅盾的早年生活》,有了请王会悟写序的期盼,我与母亲金韵琴说起此事,才知母亲与她有过交往,还清楚地记得在抗战胜利后,有一次与父亲回乌镇扫墓、省亲,见到在家乡养病的王会悟.母亲说他们还一起玩耍,有过踢键子比赛,或两个人一组,或者单独比赛.有时还拉根绳子在中间代替网,好比排球比赛.还有人自告奋勇当裁判喊比分,不能耍赖.键子踢累了,他们用气球玩,用吹气或头顶,规定不能用手碰,这个玩法更有劲,为了使气球过网,什么姿势都使出来,大家笑痛肚皮.母亲说着说着还用手比划着,好像回到了那段时光,可见印象非常深刻.知道我的期望后,母亲和我都先后给王会悟写了信.不久收到了她的回信.并且,为这件事我们前后写了三封信.  相似文献   

8.
正我的祖籍在江苏盐城,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在家里,我排行老三,上面有两个姐姐,下面有两个弟弟,祖母和一位残疾的叔叔同我们生活在一起,大家庭全靠父母种地为生。父亲患了肺结核病,又没钱得到很好的医治,40岁就去世了,那年我才11岁。父亲去世后,全家人的生活重担全部落到了母亲的身上,虽然我和姐姐都帮着母亲干农活,但毕竟不是强劳力,日子过得十分艰难。除了贫穷,我们还要逃难,日本鬼子经常到我的家乡  相似文献   

9.
一小时之内蹬车采访1995年11月3日是我们《家庭周刊》出报的日子,也是下一期报纸定稿定盘的日子。上午我们都在工作台前忙碌着,约中午11点20分,我边看稿子边拿起手边铃铃作响的电话:“喂,”原来是我报摄影记者成静平:“夏欣吗?跟你说件事,前几天,我去广渠门中学宏志班拍照片,有个学生的母亲走失了,这孩子特懂事,一直在到处找他的妈妈,而且,他妈妈有精神病,家特别穷。现在  相似文献   

10.
宋佳航 《湖北档案》2022,(11):35-36
<正>前些日子回农村老家修缮老宅,打开锈迹斑斑的堂屋门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父亲那辆骑了20多年的自行车,它安静地倚在角落里,车身布满了蜘蛛网。看着这辆自行车,尘封的岁月顿时打开,如烟往事涌上心头。我出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时刚开始改革开放,但对于我们偏远农村山区来说,物质仍旧很是匮乏,自行车简直就是奢侈品。我记得十二岁那年一个盛夏的夜晚,我们一家在院里吃着晚饭,父亲和母亲商量着说:  相似文献   

11.
股神     
我的父亲母亲最近不大恩爱。先是股市全盘飘红,咱爹套了五年的股票终于有出头的日子了,走路腿都打飘地去了交易所,送股加涨的赚了着实不少。一回来就朝我妈嚷嚷:“你看你看,这不是赚了么?妇道人家,懂什么!”  相似文献   

12.
这本书是父子共同书写的心灵篇章,是一位父亲因孩子、为孩子而抒发的爱的心声。各式各样的笔中,唯有孩子这枝笔永远纯真、浑然天成。作者说这是一本写给父亲和将要成为父亲的人读的书,我作为五岁男孩的母亲,同样被书中的亲情和爱深深地感动着。父亲细腻的真情感动着我,父亲在儿子成长中倾注的爱和关怀感动着我,为人子对父母的恩情感动着我,作者对家庭  相似文献   

13.
父亲走了,在母亲过世九个月之后,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种难以割舍的亲情让我常常想起他们。而最值得我引以骄傲和自豪的还得从父亲爱写字说起。  相似文献   

14.
母亲在电话里哭了,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母亲的无助。父母的身边没有儿女陪着,而母亲瘦小虚弱的身躯除了照顾年迈多病的父亲外,还继续做着养大孙子辈的传统家务,母亲可以稍作休息的时间是在  相似文献   

15.
1949年,我五岁. 进入4月以来,我已经很长时间未见到父亲靳以了. 自1946年来到上海,我一直跟着母亲住在蒲石路(今长乐路)的外婆家.虽然父亲在那年夏天也随复旦大学的大队人马回到了上海,虽然我们在江湾学校教师宿舍庐山村也有了自己的家,但我一直没有住过去.而父亲是每星期都来蒲石路的.我还记得父亲一来,我们在外婆家的那间不满七平方米的小屋只能在床上加一块木板,父亲母亲和我就挤睡在木板上,我睡中间,母亲睡里边.父亲轻轻一动弹,木板就会发出轻微的咯吱声,这时分我感到幸福极了!因为包围在两个亲人之间,尤其是父亲.我枕着父亲宽大的手臂,安然入睡.因为,自我在重庆的嘉陵江边出生,我就一直没有离开过父亲.无论朝起暮落,我都能听见父亲爽朗的声音.尤其是他每每下课回家,都要抱着我踱到江边,去看江水,去看船只,去闻那江边潮湿的风,去听船夫们长长的拉纤声……  相似文献   

16.
2005年在忙碌中悄然而去,计划在2005年年底拜访的几个公司的CIO都因为忙得四脚朝天而无暇谋面。大家都在忙着2005年总结与2006年的计划,就在我几乎采访无门的时候其中一个CIO——Adrian张约我在星巴克喝咖啡,浓香的咖啡让两个劳累一年的IT人在寒暄之后突然间无话可说。  相似文献   

17.
一天,先生用手机随手拍下一张85岁的老父亲和81岁的老母亲的照片,我将它冲洗出来,放在家庭照片档案里.父亲因心梗做支架手术住院八天后,回到家,直接坐到81岁母亲的跟前,照片上父亲与母亲双眼对视,膝盖顶着膝盖,面部表情极其认真,对面卧室的窗户,久违的阳光,穿过两位老人的中间,父亲花白的头发熠熠闪着银光,桔色的外套衬着红润的肤色,面带微笑地说着什么,母亲向父亲方向倾斜着身子,全身心听着,整个画面温暖温馨.  相似文献   

18.
2006年德国世界杯的硝烟已散去多日,但在被报社特派前往德国采访世界杯的一个多月中那些忙碌紧张的日子仍清晰印在脑海。虽然我此前也曾现场采访过世界杯、奥运会这样的世界大赛,但本届世界杯的采访经历尤其难忘——这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最后一次世界顶级大赛.我在采访中经历的点点滴滴都将为我更好地采访报道北京奥运会积累更多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我9岁那年的夏天,父母的感情出了问题。暑假结束的那个晚上,我终于鼓足了勇气问父亲:“是您不爱妈妈了,还是妈妈不再爱您了?”父亲惊讶地看了我很久,低着头说:“孩子,都是我的错,我,我爱上了别的女人。”他的回答让我很愤怒,母亲既漂亮又能干,难道还有谁会比母亲更出色?  相似文献   

20.
<正>我的父亲翁祥初和母亲朱世清都是长征亲历者。依靠着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他们拖着虚弱的病体支撑着走完了长征的全程。同样,在日后的路上,这样的信念伴随他们终身,成为指路明灯。二老生前经常在家里给我们讲述长征往事,可以说,我是一路听着长征史长大的,从小学一直听到了大学,直到参加工作。不过,有的事,我父亲却很少提到。比如外界熟知的"泪洒湘江"的事,我是偶尔才听到的……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一天,王耀南将军来到我家,他是为写回忆录专程前来的。在王耀南面前,父亲母亲两位老人缓缓道来,共同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