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有两个问题一直在脑里萦绕:一是孔子及其学说(包括后世儒家)为何在海内外一直有那么大的影响?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尊孔子为“圣人”。朱熹说:“自尧舜以下,若不生个孔子,后人去何处讨分晓?”(《朱子语类》卷九十三)他甚至认为,天不生仲尼,“万古常如夜”。现代,又有新儒家的兴起(新儒家人物台湾居多,而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他们推  相似文献   

2.
出类拔萃     
孟子被后人尊称为儒家的一代宗师,但他一直非常敬佩和崇拜孔子,认为孔子是无人能逾(yú)越的天才。有一天,他的学生公孙丑问孟子:“老师,您看伯夷、伊尹和孔子都被称做圣人,他们是一样的吗?”孟子坚决地回答:“不,从有人类以来,就没有谁能超过孔子。”公孙丑又问:“老师,依您看  相似文献   

3.
师生交响乐     
第一小提琴奏出前奏曲上课伊始,我就有如下开场白:“同学们,咱们中国有一位生前极少头衔而死后却异常荣耀的名人,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确立为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您知道他是谁?”(经过学生热烈讨论确定为孔子)慢板:弦乐部合奏教师提问有关孔子的背景知识,并由学生讨论后归纳如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山东省曲阜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春秋末期大规模进行私人讲学的创始人之一,有门人三千、贤士七十二。而《论语》最能体现孔子的思想、学说精华。《论语》是儒家经典,系“百科全书”性质的语录体文…  相似文献   

4.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7—28页。二、案例回放1、在计算中初步体验“循环小数”。师:下面我们来一个计算比赛,看谁第一个算出结果!出示:2÷3=?学生在本上列竖式计算。算着算着,陆续地有学生喊起来“算不完”。师:怎么啦?遇到什么问题?生:算不完,商一直都是“6”。师:怎么会算不完呢?生:余数“2”一直出现,所以商也一直重复“6”。师:继续除下去,商里面会有多少个“6”?怎样在横式后面写出商呢?生:一直除下去,会有无数个“6”,我认为用省略号表示“0.6…”。(这一个学生刚说完,就有一个学生举起手。)生:我认为小数部分就…  相似文献   

5.
试论孔子哲学中“性”字的涵义──兼评朱熹与牟宗三对此字之歧解吴疆在儒家哲学中,“性”是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从历史上看,历代儒家都对这个概念的涵义争论不休。战国时期就有孟子、告子和荀子关于性善、性恶的辩论;汉初又有董仲舒性三等之说,宋明时期的新儒家更试图...  相似文献   

6.
(上课了,师直接指名读题)师:知道作者吗?生:朱熹。师:能用“熹”组词吗?生:晨光熹微。这个词刚在《游天然动物园》里学过。师:还记得“熹”的意思吗?生:早晨的阳光。师:今天我们所读的朱熹的这首诗是否也如早晨的一缕阳光,把我们心里照得亮堂堂的呢?我们来读诗。(生或沉静或略带夸张地朗读起来)师:知道诗写了什么吗?生:池塘。师:什么样的池塘?生:是很清澈很可爱的池塘。师:你说得没错。再读读诗,你能把作者笔下可爱的池塘说具体些吗?(生读,讨论)生:门前的半亩方塘清澈透明,看上去就如同刚刚打开的一面镜子。生:(不太明白)镜子怎么说是刚打开…  相似文献   

7.
“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这句话,是大家都熟悉的。可是,这句话里的“秋毫”,究竟指的是什么东西?197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新版《辞海》(修订本)《语词分册》1869页,对“秋毫”的解释是:“鸟兽在秋天新长出来的细毛。”《孟子·梁惠王上》里面“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朱熹注:“毛至秋而末锐,小而难见也。”新版《辞海》把“秋毫”这个词解释成“鸟兽在秋天新长出来的细毛”,它所依据的只是朱熹的注,并没有别的依据。而朱熹的注中,说的只是“毛”,并没有说明是什么毛,新版《辞海》依据什么把朱熹所说的“毛”解释为“鸟兽毛”呢?似乎没有可靠的…  相似文献   

8.
一、温故知新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这部经典。首先请同学们回忆初中时学过的《诗经》三首(幻灯片出示:《蒹葭》、《关雎》、《君子于役》),大家是否能背出其中的片段?生:能!(学生开始背诵三篇课文)师:初中时学过的东西还能记得这么牢固,确实厉害。今天我们学习《诗经》中的另一首诗《静女》,这是一首写青年男女恋爱的诗。《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大概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编成于春秋时代。孔子评价《诗经》的内容说“诗无邪”,也就是说所有的诗都是很健康的(板书:孔子,健康);但作为儒家学说继承人的理学大师朱熹(板书:朱熹…  相似文献   

9.
徐国平 《南昌教育》2004,(10):10-11
清朝教育家戴震,少年时就是一个善问乾。据说,他10岁时,老师给他上课,《大学》所写乃是孔子的言论,由曾子记下来的?他反问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是朱熹在注释里说的。”师答。“朱熹是什么时候的人。”“南宋时人”,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东周时人”。“东周和南宋相隔多少年?”“两千多年”,“既然两个相隔两千多年,朱熹何以知  相似文献   

10.
朱熹以其理学思想为旧本《大学》补“格物致知”传,延展与活化了自孔子开创、荀子接续,但却又为后世儒家所忽视了的知识论传统,使得宋代理学作为“新儒学”,在内容和形式(方法)上都区别于传统儒学,从而成为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对朱熹格物补传意义进行再诠释,无疑有助于中国传统哲学价值的再发掘以及中国哲学研究在方法论上的革新与完善。  相似文献   

11.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是中国历史上伟大而成功的教育家.他历来为儒者尊宗称赞,太史公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引用诗经上的话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乡”通向)往之.”又说:“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为什么学者都宗之于孔子?为什么上至天子,下至庶人誉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我想:除了历代帝王企图利用孔子的偶像与某些主张,从精神上统治人民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崇高而丰富的教师心理思想,多为人们所敬慕.  相似文献   

12.
问题解答     
问:诸子百家指的是些什么人? (四川宜宾十一区小学李仁群)答: 诸子百家这一名称是汉朝以后才有的。诸子是指的孔子以外的先秦一切思想家。百家是指儒家以外的一切思想学派。汉武帝时“表彰六经,罢黜百家”。汉武帝为了要从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他把孔子为首的儒家和儒家所信奉的六经的地位特别提高, 把儒家与儒家以外的墨家、法家、道家等学派区别开来。所以古代所说的诸子不包括孔子在内,百家也不包括儒家在内(儒学中的孟子、荀子还是诸子)。  相似文献   

13.
<正> 孔子有个著名主张,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篇》载:“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见,这个主张在孔子看来是极为重要的,“可以终身行之”.而这个主张又可以用一个“恕”字来概括,这个“恕”字,据朱熹解释,即“推已及人”之意,用现在  相似文献   

14.
关于孔子的生身问题,最近有一本研究孔子的专著,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考证。该书引司马迁记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又引东汉经学家郑玄注《礼记·檀弓上》的话:“孔子之父陬叔梁纥,与颜氏女征在野合而生孔子”。据此肯定“孔子是个私生子”,又说:“所谓野合,只能是指这位少女(按:指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在野外被老奴隶主叔梁纥强奸,迫使她怀孕而生下  相似文献   

15.
姜钰 《学语文》2006,(5):19-19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论语·述而》,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教育警句。这句话的完整表述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把这句话翻译为:“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也定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选择优点而学习,看到短处而改正自己’。”李泽厚还援引朱熹《四书章句集解》:“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之师也。尹氏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则善恶皆我之师,进善其有穷乎?”李泽厚对于朱熹执意为“三人”说并不满意,认为朱熹在这里…  相似文献   

16.
一、儒家“人性”观1.孔子。儒家学派代表人之一是孔子,孔子说“:仁者,人也。”(《中儒》)“仁”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仁”就是“爱人”,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予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都贯穿着爱人的思想,对一般人来说“,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对统治者来说“,上好礼,则民易使”(《宪问》)“;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子路》)。孔子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不能爱人,不能有其身;不能有其身,不能安土;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孔子指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这五者即是“:恭、宽、信、敏、惠”。恭则…  相似文献   

17.
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屈原既是儒家,又是法家。汉魏之际的杰出诗人曹操不但是法家,而且是儒家。在这一章里,我们将以屈原和曹操为例证来说明:儒和法的结合促进了中国诗歌的繁荣。在这一章里,我们还将以“儒法结合推动诗史发展”这一历史现象来说明:儒家和非儒家在诗史上的结合常常是以儒家为主体,以儒家的多元性为前提的。一、儒家的三仁四圣与屈子的选择儒家所颂扬的仁人、圣人都有多种类型,留给人以选择的余地。孔子表彰过三位仁人。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相似文献   

18.
学问,学问究竟怎么学?怎么问?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字面的意思是“如果只学习不思考就会很迷茫,而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很疑惑”。孔子40而不惑,50知天命,我今年50岁,已经到了知天命之年,经过在北大的学习及多年的教学、研究工作,才慢慢地对这句话里的两个“学”和两个“思”的内涵有所理解。《中庸》里主张的:“博学,问,慎思,明辨”,是对《为政篇》里这几个字的最好的注脚。  相似文献   

19.
宋朝大文学家、理学家朱熹,有一次去会见他的朋友盛温如。走到半路,恰好盛温如提个篮子迎面走来,两个好朋友见面之后,分外高兴。朱熹问:“你准备上哪儿去?”盛温如说:“上街买东西去。”朱熹笑着问:“只买东西,不买南北吗?”朱熹以  相似文献   

20.
李鸿 《现代语文》2007,(2):28-28
儒家治国首先考虑的是正名。在治国上怎样落实正名?孔子回答齐景公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晋灵公不君》一文中,通过晋灵公、赵盾、灵辄这三个人物体现了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