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预防医学类期刊引证指标与零被引论文率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查阅《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及中国知网,对31种预防医学类期刊的引证指标及其与零被引论文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期刊零被引率平均为49.16%;复合影响因子为0.451(0.070~1.354),复合即年指标为0.060(0.006~0.507),引用半衰期为5.7(3.3~7.4),被引半衰期为4.8(3.4~7.6),引用期刊数为492(145~1332),被引期刊数为490(106~1256),他引总引比为0.84(0.41~1.00),互引指数为1.17%(0.08~3.58)%。期刊复合影响因子、复合即年指标、被引期刊数和零被引论文率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708,-0.382,-0.430,P值均<0.05), 引用半衰期和零被引率呈正相关(r=0.578,P<0.05);而被引半衰期、引用期刊数、他引总引比、互引指数与零被引论文率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为0.254,-0.149,0.341,-0.167,P值均>0.05)。  相似文献   

2.
为了对科技期刊进行客观、公正、科学、全面的评价,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增加了诸多指标来反映期刊在统计数据方面的舞弊行为。在分析药学、中医学与中药学两个学科这些统计数据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就如何更加科学、公正和规范化地评价和管理科技期刊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互引指数与他引总引比可看出,很多期刊与学术不端行为相关的一系列数据指标逐年变化的幅度非常大,出现非正常运作的期刊越来越多,结合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中期刊项下"引用期刊排名"和"被引期刊排名"两项数据,可更加全面地揭示出期刊不良运作的程度。期刊过度依赖统计数据,导致人为操控数据,期刊自引和期刊之间的互引现象越来越严重,从而出现不公平竞争,对坚持合理发展的期刊造成了很大压力。强烈呼吁,期刊界的学术不端行为应该引起有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制约,而对已经形成不良影响的期刊应予采取相应的措施,消除影响;同时建议将他引率、他引影响因子、互引指数等一系列高透明度的、具有可参照性的、科学性的参考指标纳入期刊评价体系中,并加大权重力度,快速遏制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继续发展、范围扩大。  相似文献   

3.
他引率对影响因子及被引频次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宪民  刘仁涌 《中国科技信息》2010,(10):191-191,197
影响因子是一个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由于它是一个相对统计量,所以可以公平地评价和处理大期刊和小期刊,由于发文量不同所带来的偏差.在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即年指标,基金论文数、他引总引比以及被引半衰期等各项期刊评价指标中,影响因子与被引频次无疑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所收录的眼科学期刊历年被引用论文数的统计,发现期刊被引用论文数在期刊出版后的3~5年达到峰值,然后又下降;期刊的被引频次也呈现同样的被引分布。因此可以通过计算期刊3年前发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论文数与期刊3年前发表论文总数的比值来作为期刊年被引论文率,期刊年被引论文率可以作为反映期刊论文被利用概率大小的测度指标。进一步随机选择生物学基础学类、大气科学类、水产学类、数学类、冶金工程技术类期刊,计算出期刊年被引论文率,对其与其他文献计量学指标做相关分析,期刊年被引论文率与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h指数等均无相关性。由此期刊年被引论文率不能作为评价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指标,但是它能反映出期刊论文发表后被引用概率的大小,能提供给作者论文发表在哪些杂志上被引的可能性更大,哪个杂志受读者的关注度更高。这些信息对于读者选择期刊投稿非常有用,对于研究人员评价期刊的整体被利用程度也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国内外眼科学、数学和环境科学期刊被引半衰期的差异,为期刊编辑今后制定工作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国内外眼科学、数学和环境科学期刊各10种,收集期刊的被引半衰期以及其他期刊评价指标,比较国内外相同学科期刊被引半衰期的差异;采用Spearman 相关分析法,对国内外眼科学、数学、环境科学期刊被引半衰期与其他文献计量学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我国眼科学和环境科学期刊被引半衰期均短于国外相同学科期刊,我国大多数数学期刊被引半衰期长于国外数学类期刊。我国眼科学期刊被引半衰期与引用半衰期呈正相关,环境科学期刊被引半衰期与平均引文数呈正相关;国外3个学科期刊被引半衰期均与引用半衰期呈正相关(P均小于0.05)。【结论】 我国眼科学和环境科学期刊编辑今后首要任务是提升期刊国内显示度和持久影响力,数学期刊则需提升国际显示度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我国SCI收录期刊整体和不同分区被引半衰期的国际对比情况。【方法】 将我国(不含台湾地区)SCI收录期刊与G7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和新兴国家代表韩国、印度、俄罗斯SCI收录期刊被引半衰期整体及各分区(Q1~Q4)进行对比,并采用Spearman 对11个国家被引半衰期与其他文献计量学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我国SCI收录期刊被引半衰期不管是整体水平还是位居不同分区(Q1~Q4),均低于除韩国外的其他国家。除俄罗斯外,其他10个国家SCI收录期刊的被引半衰期与引用半衰期均具有相关性(均为P<0.05),被引半衰期与其他指标部分有相关性。【结论】 我国SCI收录期刊同仁要正确认识期刊被引半衰期的国际现状,调整下一步工作策略,如将出版语言改为英文、多发表国内外有创新性的论文、加入国内外大型数据库、开发并定向推送数字化产品等,促进我国SCI收录期刊质量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神经病学核心期刊零被引率与期刊评价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统计19种神经病学核心期刊2012年的零被引率,并与复合影响因子、复合即年指标、引用半衰期、被引半衰期、基金论文比、学科扩散指标、学科影响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直线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零被引率与引用半衰期呈正相关,与基金论文比、学科扩散指标呈负相关,而复合影响因子、复合即年指标、复合5年影响因子、复合他引影响因子、被引半衰期、学科影响指标与零被引率无相关性。【结论】 零被引率与引用半衰期、基金论文比、学科扩散指标相关,可通过提高期刊学术质量和影响力、论文的创新性及学术性来降低零被引论文数量。  相似文献   

8.
刘超  李秀霞  李林  宋凯 《情报科学》2017,35(7):96-100
【目的/意义】期刊互引和期刊共被引不仅能揭示期刊之间的强弱关联,还可以据此划分期刊群。本文目的 在于对比互引和共被引在分析期刊关联,揭示期刊作用,以及划分期刊类别上的效果差异。【方法/过程】以图书情报 学的18种CSSCI核心期刊为例,构建期刊互引矩阵和期刊共被引矩阵,运用UCINET生成引文网络。分别对其网络 结构、中介中心性、凝聚子群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结论】期刊共被引在区分关联的强弱、分析期刊桥梁作用上有优 势,而期刊互引在划分学术期刊群上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期刊被引半衰期的概念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罗式胜 《情报科学》1994,15(1):23-25
从80年代以来,国外又引出了另外一种研究对象的半衰期,即期刊被引用半衰期。这种半衰期是专指某种科技期刊而言,它从定量的角度描述某种期刊的老化速度。关于期刊被引半衰期,国内情报学术界极少论及,为此,本文试就期刊被引用半衰期的概念、计算步骤及其应用前景等几个问题进行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10.
以2009年调查的OA期刊为基础,统计出在2014年仍然OA的期刊,并将两次调查均为OA的期刊分为"伪OA"期刊和"真OA"期刊。查询两类出版类型的期刊在2008-2012年的相关引证指标(被引指标),观察相关引证指标的动态变化,并比较二者之间的异同。分析结果显示(1)370种"伪OA"期刊在八大学科中分布不均。(2)"伪OA"期刊除总被引频次、被引半衰期在5年间均为逐渐增加外,其他引证指标变化规律不明显。(3)与"真OA"出版期刊比较,8种被引指标在5年间的变化趋势一致,仅他引率以"伪OA"期刊高。可以得出"伪OA"期刊在5年间仅总被引频次、被引半衰期逐年上升,其余6个被引指标均无明显变化趋势。"伪OA"出版对其期刊被引指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SSCI收录图书情报学期刊论文的被引峰值年代及其影响因素,为了解国外期刊论文被引峰值年代提供参考资料。[方法]以2004年SSCI收录53种图书情报学期刊为研究对象,调查2003年、2004年、2005年发表论文的被引峰值年代,并观察不同出版周期、出版语种、出版国家及不同文献计量学指标的期刊被引年峰值年代的差异。[结果]SSCI收录53种图书情报学期刊2003-2005年发表论文的被引峰值年代分别为发表后(5.4±2.4)年、(4.6±1.8)年、(4.0±2.0)年,被引峰值年代随时间发展逐渐提前,不同国别、不同出版周期及不同文献计量学指标SSCI收录图书情报学期刊的被引峰值年代不同;出版语种对被引峰值年代可能无明显影响。[结论]网络环境下,国外期刊论文被引峰值延迟,而期刊出版国家、出版周期及文献计量学指标对期刊论文被引峰值时间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高校学术期刊出版发展路径之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梁洁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1):1127-1133
[目的]促进高校学术期刊出版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给出高校学术期刊出版发展路径。[方法]从高校学术期刊应进行合理定位、改变出版模式、开展联盟合作等方面进行探讨。[结果]根据自身条件,积极创办英文期刊,鼓励综合性学报向专业期刊转型,通过学者化办刊,依托数字化出版平台,采用OA出版的模式,形成高校学术期刊出版群,逐渐树立起高校学术期刊出版的品牌形象。[结论]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充分发挥高校办刊的资源优势,积极配合国内学术期刊生态布局的调整,通过提升高校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声誉,吸引优质稿源回流,为做大做强国内学术期刊品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揭示期刊声誉与高影响力论文的关联,探讨高影响力期刊作为学术评价指标的可行性,为期刊科学地理解与使用提供数据支撑。[方法/过程]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通过定义期刊影响力区间,分析一组大样本高被引论文及刊载期刊在不同影响力区间的分布情况,并比较期刊高被引论文刊载量/率区间差异和高被引论文引用层级区间差异。[结果/结论]高被引论文主要分布在高影响力区间期刊上,但无论论文引用层级如何,仍约有2%~3%的高被引论文刊载在影响力居后的50%期刊上;而高被引论文期刊仅占期刊总量的53%,其分布也呈现高影响力区间聚集效应,且刊载量或刊载率越大,高被引论文期刊聚集程度越高。最后提出在不同的评价情境下,辩证使用高影响力期刊指标。  相似文献   

14.
汪红萍 《科教文汇》2014,(35):139-142
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2012年出版的30期刊载的1409篇论文为统计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载文量、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地区分布、作者合著情况、论文发表时滞、引文等指标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从而反映期刊的发展和学术水平,并指出了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以期为期刊更好地发展提供一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1981~2005年55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为例,用被引次数和期刊影响因子两个指标进行了其科学论文质量的计量分析。结果显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发表论文被引次数在发表后10年内增长明显,高影响力论文的被引高峰更迟。提示期刊影响因子计算中论文被引两年的时间跨度需要适度延长,以引导期刊避免"短视",发掘更多真正高影响力论文;指出过度依赖文本计量评价的做法是机械的,只有有机结合定量与定性评价,才能真正实现科学论文质量评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网络平台在科技期刊出版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方法】 结合《菌物学报》有计划地将稿件分类出版、征集专题文章及主动宣传出版内容等工作实践,阐述在数字出版时期网络技术和平台在各出版流程中的应用。【结果】《菌物学报》在工作中充分利用各种期刊网络平台组织自由来稿出版专辑、利用网站和微信平台征集稿件、加强网站建设、主动推送、制作电子专辑、推动移动阅读,提高了期刊的关注度和影响力。【结论】科技期刊编辑要抓住机遇,善于运用网络技术、重视网络平台建设,推动科技期刊主动适应数字出版潮流。  相似文献   

17.
吴錡  张光红  朱星 《科研管理》2002,23(6):113-119
本在回顾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对收入科学引索引(SCI)的期刊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大陆被SCI收录期刊的现状和北京大学理科发表论的情况。统计计算表明,北京大学1998年和2000年SCI期刊论的平均影响因子分别为1.21和1.35。在一些基础学科,如化学、物理类,北京大学发表论的SCI期刊的影响因子与国际平均值接近,而其它学科尚有较大差距。北京大学将鼓励科研人员在注重论质量的前提下,在重要科技期刊上发表研究论。  相似文献   

18.
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s the self-citations of the most productive semiconductor journals by synchronous (self-citing rate) and diachronous (self-cited rate) approaches. Journal’s productivity of 100 most productive semiconductor journals was gathered from INSPEC database, 1978–1997 through OVID. Data of citation frequency were obtained from the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JCR) 2001 CDROM edition by the title-by-title search. The self-citing and self-cited data were drawn from the Citing Journal Listing and the Cited Journal Listing of the JCR CDROM version 1990–2001. Self-citing and self-cited rates were determined by the method suggested by the JCR. Eighty-seven journals common to INSPEC and JCR in semiconductor were selected as 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and were listed for statistical tests. The results of the present study demonstrate that high self-citing journals are usually older than low self-citing journals. In contrast to the self-citing data, the journal self-cited rate is not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ublication year but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journals. Journals with a short time interval of publication are more possible with high self-citing and self-cited rates. Journals with higher self-citing rate tend to be more productive and receive more citation than journals with lower self-citing rate. The journal self-cited rate has no association with the number of articles that a journal published and the citation it received. A journal with a higher self-citing rate tends to be cited more by itself. The mean self-citing rate is 9.59% and the mean self-cited rate is 15.03%.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self-citing and self-cited rates within the same set of journals.  相似文献   

19.
A self-consistent methodology is developed for determining citation based influence measures for scientific journals, subfields and fields. Starting with the cross citing matrix between journals or between aggregates of journals, an eigenvalue problem is formulated leading to a size independent influence weight for each journal or aggregate. Two other measures, the influence per publication and the total influence are then defined. Hierarchical influence diagrams and numerical data are presented to display journal interrelationships for journals within the subfields of physics. A wide range in influence is found between the most influential and least influential or peripheral journals.  相似文献   

20.
1977年创刊的《自然资源》是我国最早专注于资源问题研究的学术期刊,1998年更名为《资源科学》,她与同属于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旗下的《自然资源学报》和《Journal of Resources & Ecology》同宗同源,构成我国资源科学领域最重要的核心期刊。该刊发展经历了筹备试刊、方向定位、稳步发展、领域拓展和网络化等5个阶段,刊期由半年刊、季刊、双月刊发展到月刊,年载文量也由创刊初期的仅仅20来篇一直跃升到300篇左右。在刊载内容上,从准确、快速地传播自然资源考察的信息和成果,阐述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变化以及资源开发利用评价,发展到研究和讨论资源配置、资源流动过程、资源开发的环境效应、世界资源研究等方面。在专业领域,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研究始终占据优势地位,近些年来能源资源、资源经济、资源信息方面的文章快速增加。在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成立30周年之际,本文通过回顾从《自然资源》到《资源科学》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发展特征,阐述科技期刊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和意义,展望资源类科技期刊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