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青年党在政党自身的内忧外患中,走上了改变政党政策的道路——放弃革命、改走宪政,冀望党派合作而达到分享政权和实现宪政的目的,将决战之地由疆场向议场转移。而改善与国民党的关系就成为其政策指导下的必选之路,以放弃武力和不参与任何反对国民党的活动为前提,两党关系出现曙光,从青年党角度来看,其后在言论上由激烈对抗到小心讨好,积极建言献策并致力于建立联合战线。七七事变后,青年党更是不遗余力地为蒋介石歌功颂德,为国民党的过失寻找合理的托词,开始失去政党性格和立场。而反共是青年党的职志,虽然从1935年开始中共一直积极寻求与其他党派的合作,但是青年党在抗战爆发前仍一如既往地抨击共产党,反对中共提出的人民战线和国共的再次合作。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前才不得不调整与中共的关系,基本停止公开的反共舆论,与中共接触,努力于共同抗日和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相似文献   

2.
中国在抗战之初、国共两党进行了联合抗战.然而到了抗战最艰苦的四十年代初,不仅国民党内部的汪精卫一派投降日寇,企图另立政府,而且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一派,也已逐渐走向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道路.对此,中国共产党于一九四○年二月向全国提出了“三坚持,三反对”的主张,即“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见《毛泽东选集》合订本《必须强调团结和进步》第687页)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然而国民党反  相似文献   

3.
中国青年党与“九·一八”后的抗日民主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青年党在“九·一八”事变后的特殊历史时期 ,较早提出了停止内争、武装抗日和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组织国防政府的主张 ,积极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和东北义勇军的抗日活动 ,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右翼政治态度的重大变化。但其阶级本性及对中共的敌视 ,使其抗日民主活动带有不可避免的局限  相似文献   

4.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三章第一节写道:“政协代表人数统计表”,“青年党代表人数是5人”。而“青年党”在课本中再也没有提到,更无解释。《教师教学用书》中也没有“青年党”的解释。原来,青年党是由一些地主、买办阶级的政客及知识分子组成的,1923年在法国成立,初名中国国家主义  相似文献   

5.
国家主义派是本世纪20年代初,在中国出现的一个以反共反人民为特点的政治派别。正如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所说:“大地主阶级和大买办阶级,他们始终站在帝国主义一边,是极端的反革命派,其政治代表是国家主义派和国民党右派。” 这个反动派别,为了欺骗群众,掩盖其反动实质,盗用了五四时期的革命口号,运用了国家、民族等冠冕堂皇的字眼,加之他们的骨干分子多数有教授、学者的头衔,曾经欺骗了一些青年,在中国现代政治思想战线上掀起了一股恶浪。因此,进一步揭露其反动实质,对当前的斗争,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1927年,国民党“清党”反共,在重创共产党的同时,也对自身产生深远影响.其时,《大公报》作为非利益攸关方的公共媒体,从倾向自由主义的立场出发,对国民党“清党”后的走向进行了系统的观察.他们将国民党的走向置于自由主义、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主义三者竞争的框架中分析,认为国民党“清党”所示与共产党的纠纷,乃是苏俄共产主义与辛亥民主主义思想的冲突.他们认为国民党之“清党”反共只能做到反共而不能清共,这是国民党走向意大利法西斯式独裁的关键所在.《大公报》对“清党”后国民党前途走向的观察,与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批判虽立足点迥异,但在基本看法上却构成某种呼应,同在“他者”的意义上凸显了“清党”对国民党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是我国民主革命阶段中革命力量和反革命力量进行决战的时期,是中国人民革命从局部胜利走向全国胜利的时期,在这个关系到新旧中国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关键时刻,中国青年党依然坚持其反共反人民的根本立场,维护国民党反动统治,充当蒋介石法西斯独裁的点缀品,阻挠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本文拟对中国青年党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政治活动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青年党与国民党的关系总的来说是好的。但是又有矛盾的方面。在“九·一八”事变以前的一段时间里,青年党主张“民治”,反对国民党的“党治”,他们之间的矛盾很突出。“九·一八”事变后,青年党一再献媚蒋介石,向蒋表示他要“努力自动抗日”,“继续彻底剿共”,蒋介石不再感到青年党不好驾驭。从1934年  相似文献   

9.
首先,斯诺系统真实的介绍,给罗斯福总统留下了关于中共的最初印象,为在共同对日作战中密切与中共的联系奠定了思想基础。其次,史迪威有关中国抗战真实而可靠的情报,震撼了罗斯福总统,直接促成了美国政府的扶蒋联共政策。他代表和执行了这一政策。第一,全面揭露了国民党及其军队的腐败无能,剖析了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真实面目,建议美国应摒弃“蒋介石就是中国”的观点。第二,建议美国对中共领导的军队于以承认,并给予军事援助,进行政治军事上的合作。第三,促成了美国政府同中共的正式官方接触。  相似文献   

10.
说明:1941年和1942年,日本帝国主义为准备对英美作战,对国民党进一步推行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政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则集中主力进行大规模的“扫荡”,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与此同时,国民党反动派加紧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于1941年1月发动了第二次反共高潮。根据地面积缩小了,人口从一亿下降到五千万以下,八路军由四十万减到三十万。抗日民主根据地处于极端困难时期。但是,抗日根据地  相似文献   

11.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在政治思想战线上曾对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国家主义派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斗争.通过这场斗争,中国共产党揭露了国家主义派的反革命罪行,粉碎了他们的反动谬论,进一步传播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觉悟,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一国家主义派的代表人物是曾琦、李璜和左舜生等人.他们在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曾参加过当时的进步组织少年中国学会.但在革命浪潮的冲击下,这些人很快就走上了反革命的道路.为了阻挠马克思  相似文献   

12.
少年中国学会本是一个松散的学术团体,强调思想的兼容并包,倡导社会运动,排斥政治运动。但是随着中国国内局势的变化,鼓吹和投身政治已成为一股浪潮。除少部分会员仍坚持学会初衷,大部分会员则开始信奉和实践政治理念,其中之一即国家主义派。作为学会“灵魂人物”的王光祈是始终坚持学会初衷的代表,他与国家主义派成员(特别是其领袖)私人关系交好,但思想分歧较大。当初为了共同的理想而发起少年中国学会的双方,渐渐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梳理双方的关系有助于理解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演变。  相似文献   

13.
青年党与川康军人关系十分密切,双方长期互相借重,以抗衡国民党的压力。抗战时期,青年党还曾寄望于"不流血革命",试图在国民政府崩溃的情况下"出而主政",领导抗日。可是,汪伪政权成立后,青年党主席曾琦的亲信赵毓松等青年党人参加了汪伪政权;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曾琦也潜入沦陷区,并差一点出任伪职,这意味着主张"国家至上"的青年党很大程度上已经变质了。川康军人也曾派青年党人王师曾去南京与周佛海等人商谈,与汪伪政权有着十分微妙的关系。国民党则对川康军人与青年党之间的合作保持高度警惕,既担心他们降日,又要防止他们在"民族复兴根据地"坐大,威胁中央政府,所以国民党千方百计要削弱川康军人与青年党的势力,并强迫川康军人与青年党逐渐疏离。  相似文献   

14.
《红色中华》关于东北义勇军的报道,据其内容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关于东北义勇军性质与组织领导系统;二是关于东北义勇军英勇战斗抗击日军及揭露国民党妥协政策;三是关于苏区军民援助东北义勇军运动及中共号召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抗日统一战线正是中共以宣扬义勇军的英勇抗日事迹、组织苏区民众援助义勇军运动为契机而萌芽并走向实践的。中共在国民党不断地围剿苏区的背景下,积极报道东北义勇军运动的另一深层用意,显然是以此凝聚苏区革命民众的意志,鼓舞斗志,为反"围剿"战争进行革命动员。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由于存在着巨大的阶级差别,以蒋介石为首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始终实行两面政策,即一面坚持抗日,一面又实行“溶共”、“防并”和反共的政策,国民党政策的这种两面性是抗战时期影响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我党根据抗日战争的长期性,从抗战一开始,就制定了与国民党长期合作的方针,即由合作抗日发展到合作建国,并且规定了两党长期合作的基本政策是“互助互让”。在八年抗战中,我党始终贯彻执行了这一方针,…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号召和影响下,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为反对国民党奉行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行径,于1943年3月,由抗敌后援会甘肃分会主任孙寿名发起,联络陕、甘、宁、青等省进步青年数十人,在平凉成立了“西北青年抗日民主促进会”(“西青会”),直属中国民主政团同盟领导。以“主张民主,反对独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为宗旨。会员分散在各自工作或居住地进行秘密活动,具体任务是联络吸收编余军人及进步青年,打入敌军或地方武装、地方政府中去,进行抗日反蒋民主宣传和掌握  相似文献   

17.
1940年,国民党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被打退后,又制造新的反共高潮.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悍然向北移中的新四军发动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皖南事变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最高峰.此后,中共中央仍然以抗日大局为重,在军事上严守自卫,在政治上坚决反击,使蒋介石在政治上陷于孤立,第二次反共高潮被击退.  相似文献   

18.
蒋介石出版《中国之命运》一书的主要目的是为国民党制定新时期的建国方略和行动方针,并以之统一国民党员和三青团员的思想.不能简单地把它和第三次反共摩擦直接联系起来,以之作为蒋介石国民党发动第三次反共摩擦的思想准备和舆论动员.在第三次反共摩擦中,国民党对共产党采取了政治招降和武装进攻的两手政策.由于国民党的根本目的是要中共交出军队和地盘,其对共政策最终陷入了政治解决不成、武力解决不能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19.
(四) 反对国家主义派的斗争在旅欧青年中,以曾琦、李璜为首的一些人,标榜信仰“国家主义”,被人们称为国家主义派。一九二三年以后,国家主义派构成了旅欧总支部在旅法华人中的主要反对势力。其始,国家主义者倡导“国家至上”,实则否认中国社会的尖锐阶级对立,否定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对地主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他们说:“中国目前之大患,不在列强之压迫、  相似文献   

20.
192 7年 6月中共湖州地方党组织诞生后 ,积极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领导群众开展反帝爱国运动 ,组织发动工农参加土地革命 ,在第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起了一定的领导作用。抗日战争时期 ,湖州地区党组织较为健全 ,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 ,积极领导和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组建抗日武装 ,开展敌后武装斗争 ,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反共逆流 ,协同新四军对敌作战 ,贯彻落实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为湖州的抗日战争胜利和浙西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作出卓越贡献。解放战争时期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清剿 ,党的组织严重破坏 ,但分散的各地基层党组织 ,在中共吴嘉工委的指导帮助下 ,策反国民党地方武装 ,宣传党的政策 ,护厂护矿护校 ,迎接解放 ,做了大量工作 ,发挥了许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