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文学史上,??蒙初以他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初、二刻《拍案惊奇》而著名.其实,这位明代的通俗文学家不仅精于小说创作,在戏曲创作和戏曲理论批评方面也是个行家.他的论曲之作《谭曲杂札》、曲选《南音三籁》以及对《西厢记》的评点,均有不少精采之论,在中国戏曲理论批评史上留下颇具异彩的重要一页.  相似文献   

2.
"本色"是古代曲论的一个重要范畴,自元代开始,曲论家们就表示出对"本色"的极大兴趣,因此曲坛展开了对于这一问题的不停讨论,至晚明时期达到了讨论的高潮。凌濛初就是在这个时候针对戏曲的起源以及对于戏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曲学理论。他从曲辞、音律、结构三方面探讨"本色"问题,这在戏曲史上具有创新意义。文章从这方面对凌濛初的"本色论"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3.
明末清初是中国古典戏曲评点的鼎盛期,涌现了一批戏曲评点大师,如王骥德、凌濛初、孟称舜、金圣叹、毛纶、毛奇龄,等等。毛奇龄以清初大儒的身份批点《西厢记》,使毛批本《西厢记》成为继王骥德、凌濛初以来《西厢记》“解证式评点”的集大成者,他的批点既有经学考古式的严谨,又展示了偏嗜曲体曲韵之学的风格特色。而毛奇龄在解证中时有会意,又赋予毛批本《西厢记》“鉴赏型”评点的些许特色,进一步推动了《西厢记》评点批评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4.
在晚明曲学命题“本色”内涵渐趋紧缩且日益流连于语言形式层面的理论背景下,凌濛初在其曲论阐述中由戏曲语言通达到语言之主体,一方面标举“古质自然”的语言风格,另一方面将“本色”与人物形象塑造联结起来,主张戏曲人物语言的性格化,为晚明曲学“本色”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突显出不同于其他文体“本色”论的本质特点,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凌濛初戏曲创作概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拍》作者凌濛初不但是中国十七世纪杰出的小说家,而且还是当时著名的戏曲家。他写过颇为出色的杂剧,作过传奇,在戏曲创作理论上也有独特的建树。称他是一位中国戏曲史上有影响的戏曲家似不为过。本文欲就此作些梳理并概述之。  相似文献   

6.
吴梅戏曲美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当数对戏曲"真"的考察.吴梅论戏曲真实,不仅针对"真",还包括对"趣"、"天然"、"审虚实"、"本色"等的论述."真"主要谈及创作之真;"趣"要求"风趣"、"机趣";"天然"则要求戏曲乃"雕绘物情,模拟人理"之"天然之文";至于对创作上审虚实的探讨则与戏曲的"本色"理论相映成趣.  相似文献   

7.
金圣叹的《西厢记》批评和李渔的《闲情偶记》都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史上的经典之作。对于金圣叹的戏曲批评,李渔声称"文字之三昧,圣叹已得之;优人搬弄之三昧,圣叹犹有待焉";而对自己的创作实践,李渔则自评为"好看词多,耐看词偏少"。从戏曲理论发展的角度来看,造成二者差别的原因主要是:一者求"谐里耳",一者求"入文心"。  相似文献   

8.
黄周星《制曲枝语》与毛先舒《南曲入声客问》,是明末清初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戏曲论著,前者以"创作论"为主,后者则以"入声"为切入点,重在对唱法艺术进行讨论。崇尚"本色语",主张"少引圣经",反对"割凑曲名"与"堆垛典故",提倡"雅俗共赏",并以"能感人"为其旨归,是黄周星戏曲认识观的核心所在。毛先舒的戏曲认识观,则重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远"声律"而近"音律",二力主南曲中的入声作"两截"唱,三是讲究唱法艺术的精益求精。二人的戏曲认识观各具特点。  相似文献   

9.
卢劲波 《文教资料》2009,(25):92-94
胡应麟不仅以<诗薮>著称,而且以一个艺术鉴赏家的独特视角.在戏曲批评方面提出了一些有别于传统戏曲理论的真知灼见:舞台演出的和谐美、剧本创作的"谬悠其事"说及案头文学"工"之美.这是对传统曲学的大突破.其戏曲审美观念为我国戏曲批评的转型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明代万历年间,是我国戏曲史上又一个黄金时代.当此之时,真所谓人人自诩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人才辈出,学派纷呈.湖州的臧懋循、凌濛初等人不仅跻身戏曲大家之林,并且还和茅维、蒋麟微、吴世美等人一起,形成了一个湖州戏曲家的群体.他们或作剧、或选剧、或论剧、或刻剧,以各自的心血凝成的隽品,交织成戏曲史上夺目的一页.在这个群体中,凌濛初是杰出代表之一.他亦作亦选、亦论亦刊,堪称戏曲全才.  相似文献   

11.
凌濛初创作的《红拂》杂剧是根据唐代传奇小说《虬髯客传》改变而成的,但它不同于其他《红拂》剧作,凌濛初《红拂》杂剧的创作时间当在万历三十二年(1604)至万历三十三年(1605)八月之间,其创作因素是多方面的。凌濛初《红拂》杂剧,将一事化为三传,使之更具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魅力,获得了巨大成功,并得到了戏曲界的赞许,对后世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2.
明朝末年湖州籍作家凌濛初所编纂的拟话本小说专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与当时冯梦龙编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个话本集齐名,世称“三言”、“二拍”.“三言”、“二拍”代表了明代拟话本的最高成就,不仅在当时甚至对后来的文学都有一定的影响.它们的出现,使话本和拟话本到了更有意识的编撰和大量流通阶段.凌濛初的“二拍”无论从思想性看,还是从艺术性看都比“三言”逊色,书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封建糟粕.但由于它反映了明末广泛的社会生活画面,尤其是写了明中叶开始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新兴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等种种情况,里面不乏民主性精华;且又是典型的文人模拟话本形式的书面文学,为此它仍不失为有影响和代表之作,颇受  相似文献   

13.
黄图珌是明末清初颇有成就的戏曲家与戏曲批评家.其《看山阁闲笔·词曲》之所论,重在戏曲作法,既别具洞天,又自成特色.黄图珌的戏曲认识观主要表现为:力主“化俗为雅”的“本色语”,以实际行动支持对“曲名”的改革,对曲难于词“倍焉”的具体认识.  相似文献   

14.
"词足达情"是晚明戏曲家孟称舜所提出的一种戏曲审美观念。这种戏曲审美观强调无论是戏曲创作,还是戏曲鉴赏、批评,都应该"词足达情",即无论写景、叙事,曲词宾白抑或情节关目,戏曲艺术都应该将"传情"作为第一要务。如果"词足达情",那么作品在艺术风格上就会呈现"浑厚"的特点,否则就会"俊而薄"。孟称舜的这种认识基于"汤、沈之争"而提出,符合戏曲艺术的美学追求,在中国古典戏曲理论史上独树一帜,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金圣叹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其中他对《水浒》的评点给后世的文学批评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金圣叹在对《水浒》的批评中虽没有标榜自己是老庄道家思想的传承人,但字里行间表现出了浓厚的老庄思想。这主要表现在他对以宋江为代表的一类人物和以李逵为代表的另一类人物的褒贬评价上。凡满口一派虚伪的忠孝仁义,遵奉封建礼法制度者,他都揭露之,讽刺之,鞭笞之;凡"放任"、"率真",遵循"天真自然"的,都大加赞美。这与老庄否定仁、义、忠、孝的儒家学说,宣扬无为而治,保持自然本色的道家思想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作为明代杰出的诗人、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徐渭在戏曲方面的成就更加卓著.徐渭的戏曲理论和戏曲创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的戏曲美学思想以"本色"论为核心,为戏曲创作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促进了晚明戏曲理论研究的发展;他创作的杂剧《四声猿)则成功地实现了他的理论主张,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貌展现于明代剧坛,掀起了明代杂剧创作的高潮.  相似文献   

17.
《瘗鹤铭》从唐宋以来,因金石家、书法家的重视而彰显于世。宋黄长睿评价其"萧远淡雅,若其为人",黄庭坚更是尊之为"大字之祖",为书家之冠冕。这正是老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美学观的具体体现,天真无瑕,势若飞动,"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相似文献   

18.
谈谈《长亭送别》的写景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杂剧大概可以分为两派,一是本色派,要求语言体现生活的本来面貌,关汉卿是本色派的代表;一是文采派,主张词藻富丽,王实甫便是文采派的代表。明初著名戏曲家朱权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王实甫的语言是很有特色、极具功力的,这在《长亭送别》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长亭送  相似文献   

19.
徐渭的本色论在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史上有重要地位,其主要内容是“俗”和“真”。徐渭的禀赋遭遇和人格思想决定了他的文学思想,道家思想的影响和鲜明的个性意识使他确立了新的戏曲美学标准。提出了以心灵觉醒为基础,以通俗自然为核心,以摹写真情、真性为目的的本色论。在他的杂剧《四声猿》,理论著作《南词叙录》、《西厢序》等中都有确实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本色"是中国古典文论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在明清两代,戏曲创作兴盛之后,"本色"被引入戏曲批评领域,多指通俗俊爽的艺术风格。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中,明确提出了戏曲创作要"贵尖新"的特点,从题材、结构、语言等方面说明戏曲要有新颖奇特之处,为"本色论"的发展增添了新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