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从事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必须坚持行政法治原则,即加强行政法律监督体系的建设,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充分体现人民意志,建立健全的行政程序规则与制度保证体系,依据《党章》和《宪法》,加强党的领导,保证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2.
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国有企业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一些干部管理制度还存在着漏洞和不完善的地方。因此,探究国有企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问题迫在眉睫,必须坚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根据干部成长成才规律做好顶层设计,不断优化符合企业实际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人才思想是深化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选贤任能。要观念创新、解放思想,进一步扩大群众在选人用人上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要解决干部“能下”问题,以加强监督为根本保证,进一步完善制约制度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完善。在新世纪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必须立足中国国情,不照搬西方模式。在现阶段,主要改革和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方式、领导体制、治国方略,健全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和监督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5.
根据当前改革形势发展总的趋势看,高等院校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 高等院校要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要做到有利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服务培养社会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利于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一支又红又专的教职工队伍。 因此,高等院校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从人事制度、分配制度、住房制度、医疗制度、离退休保险制度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以人事制度改革为核心,重点加强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6.
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与改进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给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高校干部人事档案工作必须适应新形势,本文分析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建议从更新思想观念、健全工作制度、加强自身建设、实现管理现代化等方面采取措施,加强和改进高校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以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高校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事业单位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活力不断增强,但少数事业单位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加强事业单位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必须加强教育培训;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更好地坚持民主集中制;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加强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历来重视干部队伍建设,认为干部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问题。他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要求和干部队伍的实际,提出干部队伍必须坚持“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为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为了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他提出了改革和完善现行干部人事制度的一系列创造性构想,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干部制度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几年来,通过开展档案管理达标晋级活动,干部人事档案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其基础建设和内容建设得到了加强,干部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干部人事档案工作出现了许多不适应,必须在内,容和方法上进行相应改革。  相似文献   

10.
范爱红 《课外阅读》2011,(1):136-137
引咎辞职制度是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由于实行的目标不尽相同,对引咎辞职条件的认同、定性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而使同一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宽严不一的现象。本文认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制度必须结合国情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坚持宽严适当的原则,体现我党我国干部管理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的转型极大地促进了当代中国政治参与的有序发展,网络也越来越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有效途径,充当了政府和公民之间的安全阀,既有利于政府了解社情民意,又有利于公民有效的参与到政治体系中来,对中国政治参与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它也有其自身不可避免的弊端,因此还必须进一步加以完善,以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一批政府高级官员因工作不力或在重大安全事故和责任事故中负有责任而被罢官去职。在对行政首长的问责实践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些问题:行政首长的职权配置和行使规则问题;行政首长个人承担责任的具体方式和范围问题等的法律规定不明确、不具体。这导致在实践中,对行政首长的问责出现权利与责任不相适应的问题,行政首长对什么事负责,在什么情况下对行政首长问责等。另外,目前行政首长问责主体的单一化也不利于行政首长问责的有效实施;与行政首长承担的责任相对应,惩治措施不到位。因此,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行政首长问责制,对切实推动行政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下的责任政府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与发展,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许多弊端也日益凸现,许多方面开始表现出不适应甚至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势头。对我国事业单位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已势在必行。充分认识改革中的难点所在。有利于深化改革,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政府机构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转变政府职能、减轻财政重负和建立的高效廉洁政府的必要要求。政府机构改革必须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各种关系,转变观念、下岗分流、使机构改革法制化,这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元顺帝时期,在推行汉法、大兴文治的过程中,重视对士人政策的革新与完善。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恢复科举,持续不辍;兴举学校,造育人才;选拔贤才,崇儒优士。这些政策显著提升了士人、尤其是汉族士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对于促进蒙元的汉化进程和维系元末政权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受族群等级观念、政治格局诸因素的影响,其间又存在民族歧视、重吏轻儒、科举不公等不足。  相似文献   

16.
中国高等教育已迈入大众化阶段,高校规模不断扩大,事务日趋繁琐,管理工作难度增大。为优化高校资源配置,提高高校内部管理质量,中国于2000年开始进行高校教育职员制度改革。改革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制度层面和实施过程中也存在问题,需要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分类聘任和薪酬制度,探索建立政府引导的自下而上的改革新路径,发挥高校教育职员改革主体作用,以进一步推进和深化高校教育职员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7.
中国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社会普遍期待进行体制层面的变革,但仅限于教育领域自身内部的体制变革往往面临重重阻力,教育改革理念的达成需要整体社会治理体制的相应变革。在当前阶段,做为社会资源配置重要手段的户籍制度已经成为导致教育公平问题的焦点所在,现行干部人事制度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育改革的专业性与民主性诉求,而现行行政管理制度则成为学校教育过度行政化的根本性原因。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必须期待着这些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更大突破。  相似文献   

18.
三十年代中期以后,国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对市制作出重大修改。在新市制中,国民政府贯彻一党专政,体现了高度的中央集权与官治主义,导致政府组织庞大,人员众多,职权分散,管理混乱,吏治腐败,任人唯亲,严重制约和阻碍了城市的发展。国民政府对市民监督和民主参与的排斥,最终导致国民政府在城市统治的全面崩溃。  相似文献   

19.
刘少奇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基本内涵包括:改革总体思路是按经济办法管理经济;所有制变革必须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应当是计划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统一;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应该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反对平均主义;企业管理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分离;重视私营经济发展;实行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改革思想的特点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特别强调"自己走路"、"中国特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把生产力发展作为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作为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改革思想的丰厚意蕴表现为:代表了当时中央领导集体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成果的主导方面;为深化改革开放提供历史借鉴;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0.
要促进河南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加强河南区域软实力建设.提升河南区域软实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河南文化软实力建设,增强河南特色文化影响力、支撑力、知名度和发展活力;二是强化河南区位优势,增强河南对区域外经济要素的吸引力;三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河南人口素质,发挥河南人力资源大省优势,为提升河南区域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提供人才支撑;四是改革行政体制机制,提升河南各级政府公信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激发河南发展的制度活力;五是塑造河南正面形象,增强河南对区域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