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武威重刻剪纸是一种有别于传统刻纸的剪纸.因其剪刻纸张厚度和刀具均需用力重刻,因此称之为重刻剪纸.武威重刻剪纸2010年被列为武威市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吴峰天为第二代传承人,儿子吴旭鹏为第三代传承人.通过几代传承人的作品,我们看到了武威重刻剪纸原始、古朴、粗放、厚重及神秘的特点.武威重刻剪纸如何传承,如何保护,如何“活态化”更应该引起我们关注.笔者2012年11月28日对吴峰天先生做了专程采访.现从武威重刻剪纸历史渊源、传承关系、独特性、价值以及吴峰天武威重刻剪纸的表现符号等几方面展开论述,探析武威重刻剪纸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在石刻佛教经典的主要几种形式中,研究较多的是摩崖刻经和碑刻刻经.碑刻刻经中最主要的就是房山石经.对房山石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刻经缘起、历代刻经情况、拓片的整理与研究、源流考辨、版本校勘等方面.综观目前对石刻佛经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出于历史文化、佛教事业、书法艺术、宗教研究的目的,研究方向主要侧重于刻经背景、刻经书法以及石经各方面的价值等内容.  相似文献   

3.
清后期徽州刻书业的衰落表现在:徽州官刻的式微、徽州本土私刻的衰微以及外埠徽州私刻的衰变.清后期徽商的衰落,造成了徽州刻书业发展的窘境,使徽州官刻、私刻以及刻工失去了资金支撑.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书院蓬勃发展和雕版印刷术开始广泛用于书籍的刊刻之中,宋代形成了特色的书院刻书文化,宋代书院的刻书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书院刻书。文章将从宋代书院刻书文化的内涵、形成的原因和条件,以及宋代书院刻书文化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求能增进一点对独特的宋代书院刻书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5.
宋代福州刻印“三藏”,其中佛教二藏属于民间寺院刻本,而道藏则是官刻。其后,福州刻书基本沿着民间私刻与官刻两条线路发展,其中官刻略占上风,而罕见书坊刻书。仕宦在外的福州人氏在外省刻书,与南方各省区的刻书形成了交流与融合的各种可能,促进了南方各省刻书业的共同发展。这是有别于此前学界普遍将闽人在外地刻书与福州本地刻书混为一谈的研究结论。  相似文献   

6.
我国雕版刻书事业在唐代逐渐活跃,唐代刻书尤以晚唐两川较为繁荣,依据实物及文献资料其刻书在时间、地点、内容以及装帧版式上都具有鲜明特点。晚唐两川刻书的繁荣与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造纸业发达等因素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7.
一个做石碑的村子里流传着这样一种风俗,就是村民们要在所刻的石碑上都刻上字。这个村子有A、B、C、D 4位著名的石匠,已知A、B刻真话,C、D刻假话。一天,一个外村人到了这个村子,看到村口立了一个石碑,上面刻着“此碑非B所刻”。你能帮助外村人想一想,这个石碑是哪位石匠刻的吗?  相似文献   

8.
“腾出小小空地,给一点点时间,‘刻刻小队’给你阵阵笑声。”啥叫“刻刻小队”?可从没听说过这个名字。这个小队就是我们温岭市城南镇中心小学的“名队”。为啥有名?那是因为它不是一个小队,而是分布广、数量多、活动面大的众多小队组成的。还有它那怪怪的名字“刻刻”,其实并不怪,“刻刻”就是“每时每刻”的意思,它是在课间10分钟里每时每刻都活跃在队员们当中的小队。明白了吗?  相似文献   

9.
福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刻书中心之一。在宋元明三个朝代七百多年间,福建一直以其刻书种类、数量居全国首位。流传至今的古籍中,也以福建刻本为多。目前海内外学者研究宋元明古籍,无不研究福建刻本;出版家重刊宋元明古籍,无不以福建刻本为底本或校勘本。历史上福建刻书业高度发达的原因,除了自然地理环境和发达的文化诸条件外,就是福建各级官吏积极倡导。今人谈及闽刻书史,往往对闽坊肆刻书和私家刻书的情况谈得较多,而对于官方刻书(以下简称闽官刻)的情况却谈得甚少,尤其是闽官刻在闽刻书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几无涉及。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些探索。  相似文献   

10.
徐鹏 《中国培训》2023,(8):31-32
<正>一、雕琢春秋,不负时光瓷刻又名刻瓷,是用特种刀具和色彩在出窑成型的瓷上“绣花”,故被称之为“瓷上锦绣”,属陶瓷装饰的一种。大丰瓷刻源于18世纪民间,以钨钢刀或金刚石刀在素面成品瓷器上或瓷板上錾刻书画或图案,成为一种工艺美术制品。因家庭的影响,陈银付成为大丰瓷刻第五代传承人。为了让瓷刻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重新认识瓷刻,感受瓷刻线条、色彩、光影、  相似文献   

11.
刻瓷艺术,就是在无花的素瓷器上通过雕凿刻制出人物、花鸟、动物、风景、文本、图案等的·种艺术形式,使绘画与雕刻技艺融为一体的艺术。其作品既要有绘画的意境,又要有刻瓷的特色,更要突出刀凿的金石趣味。雕刻瓷的种类很多,如瓷瓶、瓷盘、瓷板、茶具、文具等。 一般以瓷盘最为普遍。 我接触刻瓷艺术是在与朋友闲谈时得到的启发。起初只是一种好奇,在尝试着刻了几件作品之后感觉到刻瓷很有情趣,它不仅能充实业余生活,而且可将零散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为了研究刻瓷技艺,我虚心向刻瓷老师请教,买来了瓷盘,自制了刻瓷工具,经常参…  相似文献   

12.
宋荦是清康熙年间的名宦,又是全国著名的藏书家、刻书家。其家藏之丰,刻书之精,为当时学者文人自叹弗如。尤其承刻三种“御籍”的完成,促进了“康版书”风格的形成。本文就其在藏书缘由和收藏特色、刻书成就及影响等方面做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干支表刻辞是殷墟甲骨文中比较特殊的一种刻辞,晚期甲骨文中的干支表刻辞尤多。本文即对晚期甲骨文中的干支表刻辞进行了考察和研究,主要依据字体风格将这些刻辞的刻手分为幼稚型和成熟型两种,举例说明了这两种风格的主要特点,并分析了他们的典型字例。  相似文献   

14.
学点箓刻     
一枚印章,刻完印面后,还须刻上边款,才算整。边款刻的是正字,内容可多可少,简单一点就刻上××年××刻,送人的则要先刻上××留或××指正再刻年份和刻者姓名,年份还可以用支纪年,如刻“壬申”两字代替1992年。有的还加(?),刻上自己的心得,内容就多了。边款的位置有一定的规矩。刻一面的定在印面  相似文献   

15.
巩旭 《红蜻蜓》2023,(35):26-31
<正>起源杜氏刻铜始创于清末民初,创始人为安徽省阜阳市的杜星景先生。清末至民国期间,北京的刻铜艺术以陈寅生、张樾臣与姚茫父三人为代表,人称“刻铜三大家”,三人中以陈寅生成就最大,杜星景便师从陈寅生先生,深得其法。此后,杜氏刻铜第二代传承人杜鸿年在传承陈寅生刻铜工艺的基础上加以变革创新,将版画技法融入刻铜工艺,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刻铜技艺。2014年11月,  相似文献   

16.
现代书刻集书法、篆刻、绘画、构成、装饰等多门艺术于一体,综合性日渐强化.黑龙江高校在弘扬书刻艺术方面做了诸多努力,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注重继承与发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长期以来,牡丹江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注重学习、研究、应用相结合,加强书刻第二课堂教育活动建设,对书刻艺术教育的特色化发展进行了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7.
【小引】我们很难一次就把事情做正确,但可以留下周旋的余地。只要事前考虑周全,就可以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成功。【故事一】鼻大目小雕刻的方法是:鼻子要刻得大一些,眼睛要刻得小一些。鼻子刻大了,还可以改小,刻小了就不能变大了。眼睛刻小了,可以把它改大,刻  相似文献   

18.
比较了今存越刻八行本诸经与经注本、单疏本在卷次、题名、序跋等方面的异同,考察了八行本经文、注文、疏文之缀合方式,及出文、标识等情况,对越刻八行本的注疏合刻体例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刘耀 《文教资料》2016,(4):51-52
五代十国时期,雕版印刷逐渐从民间进入官府,由民刻走向官刻。家刻本蓬勃兴起,坊刻本继续发展,国子监雕印儒家经典,雕版印刷的三大系统——官刻、私刻和坊刻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20.
上海地区明清时期的建筑物上,有很多精致的砖刻装饰,颇有艺术价值。在住宅的仪门头上、寺庙衙署前的照壁和园林的花墙、门窗上,都有砖刻,刻的是花纹图案、鸟兽、花卉、人物,还有戏曲、神仙故事。这些砖刻都是雕镂精工,线条细腻。幅度最大的一块砖刻是在松江方塔北,原来是府城隍庙前的照壁(图一),面积三十余平方,上面刻着一只巨兽,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