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隐喻的定义,俄、汉语与自然现象名词搭配的动词隐喻及其异同等四个方面,对俄汉语与自然现象名词搭配的动词隐喻进行了研究,旨在了解俄汉语的区别,俄汉两民族的不同认知方式,以及与表示自然现象的名词搭配的动词隐喻理据性,以便今后更加准确地掌握和使用此类词汇,促进俄语学习者的俄式语言思维,提高俄语动词隐喻形式使用的准确性,同时对更深层地研究俄语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也为今后研究俄汉的文化差异提供素材。  相似文献   

2.
英汉时间隐喻空间化认知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英语和汉语中表达时间概念的重要手段。莱考夫提出的"时间流逝是运动"隐喻中,水平层面的"时间在动"和"自我在动"两个系统不仅存在于英语,同样也存在于汉语。在垂直层面上,汉语使用"上——下"空间隐喻模式表征时间概念的频率远高于英语。尽管如此,英汉语在使用空间概念理解和阐释时间方面共性远大于差异,说明时间的空间隐喻性思维在二者中具有普遍性及跨文化相似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广泛收集英汉语语料的基础上,对比了英汉语中时间作为空间的隐喻.英汉语中时间作为空间隐喻在概念层面上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的语言表述上存在一些差异.英语中更多用"自己在动"的隐喻,汉语更常用"时间在动"的隐喻.  相似文献   

4.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对英汉语中"鱼"的概念隐喻,如"鱼"与水的文化隐喻、"鱼"的体态特征的文化隐喻、"鱼"的社会功能的文化隐喻进行对比分析。提出英语表现出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英语民族思维的基本特征是其个体自由性;而汉语却体现出陆地文明的显著特征,汉民族的思维模式趋向整体化。  相似文献   

5.
隐喻是一种神奇的语言现象,能触动读者的心弦,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拟从隐喻的分类,即结构性隐喻、方位性隐喻和实体性隐喻这三个方面阐述俄语和汉语中隐喻的共性现象。一、结构性隐喻结构性隐喻是指一个概念通过另一概念来组织和构筑。例如,在俄、汉语中都有这样的句子:Время-денъги(时间就是金钱)、Времялетиткакстрелка(光阴似箭)、Часылетят(时间飞逝)。这些句子表示人们对时间的珍视,对时间飞逝的感慨。从这些不同民族使用的相同或相似的隐喻概念中,可以看出,隐喻作为人类…  相似文献   

6.
王淑杰 《文教资料》2008,(23):78-79
在人类的经验活动中,空间方位概念是最基本的概念,它对于构造和组织其它抽象概念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俄语和汉语中,很多抽象概念,如时间、数量、社会地位和等级制度等都是借助"上"一"下"这一空间范畴来建构的.比较分析它们在俄语和汉语中所衍生出的隐喻对外语学习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空间隐喻是一种意象图示隐喻,本文通过比较中英"上/下"这两对空间概念在隐喻拓展域中的投射,发现其在时间域上的明显差别,即在汉语中,纵向模式蕴涵"时间较早为上,时间较晚为下",而在英语中,却出现了较晚的时间位于较早的时间之上和较晚的时间位于较早的时间之下的矛盾.通过分析发现这种中英差异根源于中英文化差异尤其是中英民族时间取向观的差异,中英分属过去时间取向和将来时间取向.  相似文献   

8.
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对俄汉语表上义垂直方向类的运动动词进行分析。隐喻不仅在思维和行为中无处不在,更体现在语言中,作为俄语最大词类之一的动词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9.
吕双 《海外英语》2011,(5):273-274
各个民族透过不同的文化、历史传统等进行空间隐喻化认知存在差异。通过对汉语、英语和俄语中的方位隐喻的隐喻方式和文化内涵作一些系统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助于细化对隐喻的认识,明晰三种语言中隐喻现象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0.
时间概念都是通过其他概念来认识的。从不同的来源看,汉语中的时间隐喻有以下几类:时间是空间;时间是金钱;时间是实体;时间流逝是运动。汉民族认知和建构时间概念的途径和方式是多样的,大量存在于日常语言中的时间隐喻证明了隐喻在人类语言尤其是在日常语言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空间隐喻是始源域向目标域或其他认知域进行映射,进而获得引申义或抽象意义的认知过程。虽然生活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但人们会使用相同的空间词汇来描述抽象概念。汉语中垂直性空间隐喻语言(上/下)的出现频率非常高,它们和英语有着非常一致的对应映射。汉语中的"上/下"是表达空间关系的最常用的一对多义词,它们表达了时间、社会等级、主观优劣等隐喻义。  相似文献   

12.
由于传统诗学对初期白话诗人审美心理的潜在影响,使得他们在进行新诗创作的时候,较多地借鉴了传统诗歌的诗境构造方式、语言形式,和“比兴”手法,因此一部分初期白话诗体现出了比较突出的民歌风味。传统的“比兴”在初期白话诗中的运用已经远远超出了其表层的“修辞学”的意义,体现了中国传统诗学审美思维方式的内在引力,生动地展示了在“汉语言文学”这一大文化背景下汉民族诗歌的“特殊话语形式”对新诗的原型影响;同时,这种运用也显示了新诗在表现方法上的无限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3.
刘桃梅 《培训与研究》2006,23(6):35-36,26
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的角度出发,指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本文以空间方位词“下”为例,分析了“下”的语义系统及其认知隐喻机制,并通过与英语词down的对比分析,说明了人类隐喻思维既有共性的一面,又有差异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4.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时间的空间隐喻表征主要基于两个隐喻系统:“时间在动”隐喻系统和“自我在动”隐喻系统。分析这两个隐喻系统在汉语“前”、“后”时间表达中的表现,发现汉语使用中“前”、“后”不对称,并做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15.
一部分初期白话诗人由于受“五四”时代背景下特定文化心理的影响,其诗中的“比”与“兴”的方法受到了“象征主义”的强烈冲击,产生了极其明显的“变异”。首先是“比”,因为“象征性思维”的介入,一部分白话诗舍弃了传统的“近取譬”,较多地采用了更适于表现象征性主题的“远取譬”方法,拓展了“比喻”思维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6.
隐喻是目前学术界一个热门的话题,在当代的隐喻研究中,它意谓“概念系统中的跨领域映射”它不仅是一种修辞术,也是一种必要的认知策略。本文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和意象图式理论,运用英、法、汉语语料,对基本隐喻概念衍出的方位隐喻词语“ON/SUR/上面”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探讨中、西不同文化对该词语意义产生和拓展的理据。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concerns itself with "red" metaphor in English and Chinese with a cognitive view so as to account for how red is used to indicate abstract concepts and verify the universality and cultural variation of red metaphor.  相似文献   

18.
当代台湾作家对疾病的隐喻进行剥离,祛除附在疾病身上的恐惧与道德判断,使人们能以理智、乐观的态度去对待疾病,直到最后战胜疾病。由此,回顾了台湾历史上中、西医的冲突,以及文学作品中,西医对中医神秘性的"袪魅"和中医反过来对西医形成的"霸权""迷信"的"袪魅"。在这过程里,文学承担了部分反思西医治疗局限性的任务。此外,医生题材创作以富有人文主义关怀为重要特点,对疾病及隐喻有着反思作用。然而医疗文学还存在如何去突破现有成规及进行跨学科建构等问题,期待其可以深入台湾的历史、文化深处。  相似文献   

19.
陈伟济 《海外英语》2012,(9):249-250
关于新词"晒工资"的来源,有认为是英语share的音译和源自方言粤语"晒命"等多种说法。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新词衍生的重要认知理据,文章在隐喻视角下探讨新词"晒工资"的衍生,认为"晒工资"是基于概念隐喻+公开是晒+扩展而来,并对该隐喻的映射模式进行了分析,对《汉英大词典》中"晒+X"的英译提出了商榷。  相似文献   

20.
体验主义认为,语言源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语言中的词汇通过隐喻的映射作用,获得新的语义.文章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结合语义实证的研究证明,"手"一词的语义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很大程度上具有共性.同时该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所获得的不同义项则表明, 隐喻还受到文化背景和语言个性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