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东汉盐铁制度是古代史研究的薄弱一环,迄有论述不乏疏漏武断之处,本文勾沉索隐。考辨史实,力图客观地说明有关制度层次的若干问题。全文分五节:(1)东汉前期对新朝西汉盐铁制度有因有革,允许私营同时并未放弃官营;(2)和帝罢禁并非全部罢除盐铁官;(3)东汉盐铁官职掌大体是双重的,既主持官营,又管理民营征收税金;(4)东汉私营盐铁业管窥;(5)汉代盐官的增补。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工匠培训和手工业技艺的传授有官府中的工匠培训、家传工艺和师徒相传等形式。一、官府工匠培训我国的官府作坊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记载见于《周礼·考工记》,提出"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工匠之事归冬官司空之下的"百工"管理,工种有攻木之工、攻金之工、攻皮之工、设色之工、刮磨之工、搏埴之工、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官立学校亦即"官学"是官府开办的学校,分为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两级。中国古代历朝政府对设立的中央和地方学校学生毕业出路都很关注,并尽量采取措施解决办学中不可回避的毕业出路问题。从西汉、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宋元到明清各朝代的中央或地方学校学生,建立的毕业生考试测评制度主要是经过考试谋求出路,或为官或为民,在录用中皆以考试成绩为标准。考试不符合要求者,则只能自谋职业。历朝所建立毕业生考试测评制度,依据测评成绩高低决定学生出路及任用,这也是中国最早的公务员考试制度。  相似文献   

4.
官府手工业源于殷代;春秋时期,它在整个社会的手工业生产中已占有较大的比重;到了西汉,虽然商品经济发展,民间私营手工业兴起,但官府手工业并未因此而衰弱。统治者仍然可以运用政权的力量,大量集结人力、物力发展官府手工业,以满足他们的种种特殊需要。 本文仅就西汉官府手工业的管理部门、规模、场址、劳动者等,谈谈个人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汉武帝元鼎二年,另置水衡都尉,分“掌上林苑”。这是与少府并行掌帝室财政的机构之一。是值得我们很好研究的。 本文拟就从水衡都尉设置的原因、职掌范围、行使职权的措施等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索,向同行请教。 设置水衡都尉的原因 汉初,掌帝室财政的机构,有沿袭起自于战国晚期的秦国的少府。为什么到了武帝元鼎二年又另置专掌上林苑的水衡都尉呢?有以下几个原因:  相似文献   

6.
少府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职官,它约始于春秋战国,至元代消亡,明初又有短暂的设置。少府官有着复杂的官制体系和演变轨迹,秦汉时,*它掌管皇室私奉养及其他皇室事物,是朝中属员最多、职能很广的机构。后世却日益*萎缩,最终成为单一的手工业管理机构。  相似文献   

7.
秦统一前后,羌人分布在陇西塞外的黄河与湟水流域,世代生息。西汉建国初,羌人各部相继臣服于匈奴。文景之世,军事战略以防御匈奴为主,对于羌人各部,无暇顾及。武帝时期,国力强盛,西汉势力进入羌区。西汉王朝对羌人的管理实行郡县属国与护羌校尉并行的双轨制。郡县属国与护羌校尉的设置,是西汉中央政权对河湟羌人行使有效管辖的开始。  相似文献   

8.
元代的军器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军工生产是元代官手工业的主要部门之一,从事兵器制造的官府局院及工匠占有相当比例。中央武备寺所属军工局院主要集中在腹里一带,地方则设杂造局,因地制宜生产各种军事物资。除了系官工匠和军匠外,军户也有生产军需品的义务,但严禁民间私造兵器。元代的武器种类不如宋代那么繁多,但吸取了中西兵器之长,多有发明,质量上乘且实用,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9.
始建国元年(9),新莽变革官制,置有九卿,其中六卿,据《汉书》所载,是以《尚书·尧典》为底本,更换前汉官称而来,即所谓"更名大司农曰羲和,后更为纳言;大理曰作士;太常曰秩宗;大鸿胪曰典乐;少府曰共工;水衡都尉曰予虞"。从出土汉简来看,《汉书》就此事的记载是不全面的。新莽羲和其实是由西汉大司农和汉末所置羲和合并而来,它既掌钱谷,也负责颁下诏令。而新莽秩宗本由西汉太常与宗正组成,新莽典乐与西汉大鸿胪的职掌亦颇有不同。整体来看,这次调整实际上不仅涉及到名号,而且涉及到职掌与僚属,其变动是整体性的。相比西汉大司农、秩宗等六官,新莽六卿基本属于新事物。  相似文献   

10.
唐代官府手工业门类众多,规模庞大,不但有从中央到地方的多层行政经营管理系统,而且建立在封建统治基础之上,按照政府的需要,生产几乎无所不有的各类产品,具有很强的政治干预和自给自足的特点,是典型的封建经济。它的存在和发展以剥夺民间手工业为主要手段,从而摧残了民间手工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新的生产方式的成长。  相似文献   

11.
答:西汉的手工业是在战国时期山东诸国开始发展的工商业和西汉长期统一与农业进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较大规模的官营和私营手工业,也有遍布在全国城市农村中的小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参阅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二卷)从史记货殖列传的记载可以窥知西汉手工业之门类不下二十余种,其中以盐铁业最为普遍,几乎遍布于全国各地,就其规模之大,使用人工之众来说,也非其他手工业所能及。“管子”“地数”篇云:“十口之家,十人咶盖;百口之家,百人咶盐。”如果几天不吃,则“缚  相似文献   

12.
关于西汉陵县制度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陵县作为西汉特殊地方行政组织,对西汉的政治、经济、文化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相关问题值得深入研究。西汉陵县的设置究其根本原因是为了“强本弱末”,削弱地方,巩固中央;同时也是统治者推崇皇权,使陵民“事死如事生”观念的反映。西汉一朝从高、惠到文、景,再到武、昭、宣计7帝都设置了陵县,并多次徙民充实人口。西汉陵县不同于一般郡县,虽地处三辅之地,但直属于太常管理,陵县令的禄秩也高于一般县令,与郡守相当。而陵民负担则与一般郡县相同。尽管陵县有巩固中央集权、开发关中、繁荣京师的作用,但其后期表现出不利于治安管理、田地资源紧张及生态环境破坏等种种弊端和社会问题,致使元帝终废置陵县,诸陵邑也分属三辅。  相似文献   

13.
东汉赈灾政策,有以灾后赈济及假民公田为中心的紧急对策和以兴修水利及仓储建设为主要内容的长期对策。东汉开仓赈灾的决定权在中央,由遣行郡县的使者具体实施;东汉前期水利工程多由郡国自主兴修,和、安以后则表现出由中央强制兴修的特点;假民公田也由西汉时期国家的“经营”性质向赈灾性质转变。  相似文献   

14.
尹湾汉简的《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所记载的兵车器数量庞大,种类齐全。弩是汉代技术最先进、用量最大的主力武器。西汉在长安和洛阳、北边郡、内郡都建有储存军事装备的武库,直属中央管辖。集薄所记武库是西汉政府建在内郡的直属中央的国家武库。西汉武库不仅有充足的经济保障,而且有严格的管理体系,同时还有军事博物馆的功能。西汉对中央和地方武库的严格掌控,是皇帝独占武力的一种手段,也是弱化地方势力、防止民众谋反、强化中央集权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秦汉手工业政策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朝的手工业政策沿袭战国时期的传统 ,实行发展官府手工业、抑制私营手工业 (尤其是私营大手工业 ) ,鼓励家庭纺织业的政策 ;两汉时期 ,在官府手工业政策方面 ,前后虽稍有变化 ,但仍以发展官府手工业为主 ,而对私营手工业则采取了时抑时放、时禁时弛的政策。  相似文献   

16.
形成于西汉中叶的督邮监县制,当上承秦及汉初的"都吏循行"。督邮按部刺举,上至王侯、令长,下至乡亭有秩、豪强,无所不纠,而以监县长吏为要。此举标志着西汉已形成了郡县二级地方监察体制。初,督邮对郡守负责,与刺史无涉。但刺史在地方官化的过程中,逐渐左右了督邮。至东汉,郡县两级纵向垂直监察系统得以打通。两汉政治经济之大环境,督邮与郡守之关系,督邮自身之素质,是影响督邮监察效果的三个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17.
秦汉时期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理论上有过反复的探索,政策上有过不断的调整。秦灭六国后废封建行郡县,实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但秦权力完全集于中央,未处理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是导致其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汉初增强地方权力,实行地方分权的郡国并存制,促进了历史的发展,可是矫枉过正,地方权力过大。从文帝起又逐步加以调整,至武帝时才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地方统治制度与政策,基本上摆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直至东汉末才又发生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8.
汉代河西人口蠡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前期的河西人口约十二万左右;经过西汉中后期对河西的大规模经营,到西汉末年,河西人口已有五六十分之众;东汉时期户口隐匿非常严重,故《后汉书·郡国志》所载河西人口数低于实际数量,但因东汉西北边疆政策已由汉武帝以来的积极进攻、主动进取变为消极防御、被动退守,因而对河西经营的规模与力度都不能与西汉同日而语。加之东汉中期以后局势动荡,战事连绵,东汉时河西户口数西汉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是可信的,而且越往后,下降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19.
在秦代官府手工业中,既有被征调的且得到薪酬的自由工匠,又有一定数量暂时失去自由身份、人数众多、身份低下、待遇极差的刑徒,还有相当数量的其身份为真正的奴隶待遇的官奴婢存在.在私营手工业与农民家庭副业生产中,主要为自由工匠、私属徒及个体手工业生产者.私属徒的实际身份为奴隶,地位低下.  相似文献   

20.
一、广东古代史秦国灭掉六国后,又统一了越族地区,第一次把广东地区置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西汉时,两广地区的越人称为南越。汉武帝时,汉朝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进行有效的管辖。“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点是广东广州的南海神庙(广东沿海港口)。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到岭南和闽江流域。南北方经济趋于平衡。明朝中后期,手工业规模扩大,广东佛山的冶铁业,日产铁六、七千斤。清代,广东冶铁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由于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非法活动猖獗,清政府只留广州一处海关通商,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