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唐代诗评家皎然提出的"至丽而自然"说为中心,考察古代诗论中的中道自然观进行,可以看出,皎然的自然观更多地继承了盛唐风神,将之归入盛唐诗学的范畴更为合理。中道自然观渐渐淡出了后代诗论家的关注视野。  相似文献   

2.
皎然在其诗论中标举自然为诗歌审美标准,其自然观强调诗人情兴的自然抒发、提倡千变万态的体势,重视艺术构思的作用,其自然观是经诗人千锤百炼后获得的一种艺术化的自然。  相似文献   

3.
皎然"诗家之中道"概念来源于龙树的中道观,要求诗歌创作达到一种无过亦无不及的艺术形态,着眼于诗歌内在规律,其价值取向是释道二家;它为诗歌主"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皎然继承了儒家中和之美的文艺美学思想,发展了儒家传统诗论中的"通变"概念,借用佛家的"中道"观提出"诗家中道"诗学观点,妥善处理审美过程中诸多相互对立的矛盾范畴,从新的角度拓展了诗歌审美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5.
自然具有客观性、社会性和规律性。不同的自然观对教育思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机体主义自然观、机械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伦理自然观分别产生了古代朴素的自然教育观、近代机械本位自然教育观和现代生态本位自然教育观。自然本位教育观以"大自然观"为认识基础,以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和规律的和谐共生为使命,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的价值关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并倡导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概述了"自然"含义,考察了中外"自然观"和"自然教育思想"的历史发展,揭示了中外自然观的发展路向不同,回顾与梳理了古今中外自然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及其理论缺陷。在此基础上,透析当今新课改中"回归自然"理念与新课程计划的适切性。  相似文献   

7.
唐代诗僧皎然的《诗议》是在当时复古与革新的激烈争论背景下提出的关于近体诗理论的系统阐述。皎然以大乘佛教"中道"观作为方法论,调和了追求天真天然的诗学理想与近体诗中强调人为技巧的倾向、提倡苦思的创作方式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一种更开阔通脱的诗学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物”即自然,是指与人的实体性相对立的客观存在。情(或称“我”,即主观)与物(客观)的关系即自然观,它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状态。在中国古代,自然观及其演进的哲学表述从来不是采取一种脱离感性经验的纯思辨的方式来完成,而是借助于文学和其它艺术形式,以一种直观的方式体现出来。因此,文学作品中的感物应物方式及其演变,也深刻地反映着自然观的演进。文章认为,从两汉到魏晋,中国人的自然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表现在文学创作当中,就是文学对自然的描写,经历了比德的自然——悲情象征物的自然——寄托玄想的自然——自在自为的自然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9.
启蒙理性中的"自然"概念是一种渗透着现代社会价值立场的"自然观",其表面"价值中立"的工具理性的功能定位是从属于"属人"的社会性价值定位的。这种"自然观"实际应用过程中呈现出了认识论和价值论双重维度上的"被掠夺"状态,造成了现代社会自觉保护环境的同时又自觉破坏环境的"自然困境"。支撑启蒙理性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是造成"自然困境"的根本原因。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自然观,必须秉持历史的视角和坚持社会主义价值立场的导向作用,以社会公正推动人与自然关系的正向发展,实现时代现实性与制度优越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0.
传统山水画艺术是中国艺术精神的重要载体之一,其自然观充分体现了艺术自然与山水自然的和谐妙契的关系,反映出传统山水画家肉体与精神上的"天人合一"的审美追求,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启示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人类得到发展的同时却破坏了自身的栖息之所,也破坏了传统山水画所折射出的艺术自然与山水自然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物”即自然,是指与人的实体性相对立的客观存在。情(或称“我”,即主观)与物(客观)的关系即自然观,它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状态。在中国古代,自然观及其演进的哲学表述从来不是采取一种脱离感性经验的纯思辨的方式来完成,而是借助于学和其它艺术形式,以一种直观的方式体现出来。因此。学作品中的感物应物方式及其演变,也深刻地反映着自然观的演进。章认为,从两汉到魏晋,中国人的自然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表现在学创作当中,就是学对自然的描写,经历了比德的自然——悲情象征物的自然——寄托玄想的自然——自在自为的自然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超验主义的自然观的角度,根据英诗韵律音步的特点,分析狄金森的自然诗"Dear March-Come in-",借以窥见狄金森不拘一格的想象力,不事雕琢、清新质朴的反传统性的语言,以及其迂回曲折地尽显生活之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孕育并体现的自然观,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高超智慧,给现代生态观、科学观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观,带来了一种崭新的观念。  相似文献   

14.
Tintern Abbey中的自然观给人们带来了内心的平静与和谐,解放了人们的心灵,使得人们在沉思中认识到人本身的价值,这种自然观指引着人们观察宇宙、社会及人生的真相。  相似文献   

15.
"比德"自然审美观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产生的历史文化基础是多层面的,儒家、道家、"屈骚"、佛家都对"比德"审美自然观贡献了理论基础或拓展了"比德"的疆域。儒家之"雅"、道家之"真"、"屈骚"之"情"与佛家之"禅"相互牵制、相互补充、相互转化、相互融合,形成了"比德"自然审美观这一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6.
皎然为唐代最著名的诗僧,他的《诗式》、《诗议》、《诗评》是唐代理论色彩最强的诗学著作,他最早提出“意境”的诗歌美学范畴,在中国诗歌理论的建设方面,贡献特大。皎然诗学受到了佛学多方面的影响。皎然诗学中的“闲静论”、“难以言传论”,明显受到佛学的影响;皎然诗学在方法论上,颇有辩证色彩,这也得力于佛学的“中道观”。  相似文献   

17.
"诗至于中唐,变之始也。"诗歌发展史上有唐型诗和宋型诗之分,而唐宋诗歌的转型并非以朝代划分,中唐文人在盛唐诗歌发展到顶峰后已开始另辟新境的探索,从皎然诗学理论中蕴含的"宋型诗"的特质及中唐至北宋代表性诗人对其理论的接受这两个方面,可以看出中唐诗僧皎然的诗学理论对"中唐——北宋"诗歌转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论岛崎藤村的自然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岛崎藤村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抒情诗人和新文学的开拓者,其文学创作跨越了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代。故乡特有的自然风土培养了他的文学素养,使他的文学更多地与大地,自然联系在一起。岛崎藤村的文学创作受到了东洋思想和西洋思想的影响,他的自然观与松尾芭蕉和西行的“无常观”产生共鸣。更加地与英国的“湖畔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自然观”产生极其相似的思想,华兹华斯对自然的崇拜与热爱不仅影响了岛崎藤村的文学创作的风格,而且对岛崎藤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岛崎藤村的作品具有自然崇拜倾向。  相似文献   

19.
皎然之所以对谢灵运诗至为推重,乃因为谢诗是其“至苦而无迹”的自然观的最好实践。本文试从谢诗实际出发,对皎然“为文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的评价作一解释  相似文献   

20.
劳动实践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马克思主义从实践论自然观出发,从劳动主客体、劳动目的和劳动过程三个方面阐述了人在自然中的生态劳动,用辩证思维把握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之上,主张通过构建生态意识、生态制度、生态科学来保障人类人化自然过程中的生态性及合理性,这对于当代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生态社会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