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史记》的实录精神不仅是良史之德,也是难能可贵的诗学传统。《史记》的实录精神呈现出有别于《诗经》和汉乐府的三个特点:批判政治生活的倾斜性,反映时代民生的宏观性,揭露社会问题的自觉性。《史记》的实录精神深刻影响了汉魏六朝的诗歌创作,汉魏六朝诸多反映时事民生的直笔之诗,慨叹历史现实的曲笔之作,揭露社会问题的诗史之笔,都是对《史记》实录精神的继承与取法。  相似文献   

2.
日本神田文库所藏裴注《史记.河渠书》残卷之论赞末附有一条《集解》,该注与《河渠书》论赞及正文全不比附,实是游离篇外。此条《集解》亦见于北宋景本以来的传世刊本《史记.河渠书》篇末,沿存至今。考察这条《集解》之来历,可知唐写本此卷祖本——六朝《史记》夹注本与徐广《音义》、裴《集解》所据本《史记》有异。唐写本《河渠书》残卷末的这条游离《集解,》为研究《史记》夹注本的源流及其与北宋景本以来存世刊本《史记》之传承关系提供了一项重要线索和证据。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认为两晋六朝"迁书既美善,引起学者研究兴味,社会靡然向风。"而著者在阅读《隋书·经籍志》过程中发现,唐代以前对《史记》和《汉书》的接受和研究著作极其不均等。事实是《史记》传者甚微,而《汉书》注家如云。文章探讨唐代以前《汉书》和《史记》的接受情况,并分析"《史记》传者甚微,而《汉书》注家如云"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以司马迁与《史记》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史记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总的来看,汉魏六朝是“史记学”的萌芽时期,唐宋是“史记学”的形成时期,元明是“史记学”的发展期,清代是“史记学”的高潮期。历代《史记》研究的丰富成果为当代“史记学”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苏教版教材中,《史记》选文的学习是一个重要板块,所选文有十九篇。既然如此,《史记》篇目的教学,不再是我们过去以单篇定教学内容,而应该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既立足单篇,又要顾及整个《史记》。本文以孙巧莲老师的《项羽之死》为例谈谈《史记》选文该如何教。  相似文献   

6.
《史记》的广泛流传,不仅使六朝时期私家撰史形成风气,而且诸多史家从司马迁的思想、学术和撰著的体例与方法方面汲取营养,使六朝时期出现了一个史书繁盛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马王堆帛书本《老子》(可能是黄老道家的古本)比传世本更有逻辑性,所以,《老子》全文还是应以其为基本结构,但一些关键词句应依据更古老的楚简本《老子》,才能正确理解其原意。因而,借鉴唐玄宗择善而取、异本合刊的方法,可形成帛书本与楚简本异本合刊的《老子》批判性版本。  相似文献   

8.
在《史记》人物列传的叙事中有很多议论。这是司马迁对前人叙事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史记》叙事中的议论,功能重要,特点明显,很值得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9.
在《史记》人物列传的叙事中有很多议论。这是司马迁对前人叙事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史记》叙事中的议论,功能重要,特点明显,很值得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10.
《史记》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珍贵的财富,它蕴涵着深邃的哲理,融会着民族的精神。从近几年的高考优秀作文来看,《史记》有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高考优秀作文在巧妙运用《史记》素材上和语言锤炼  相似文献   

11.
司马贞撰写《史记索隐》的初衷是要续补《史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项工程没能完成,进而改为注解,因而《史记索隐》中也常常体现司马贞补《史记》的残留痕迹。古今学者对司马贞及其著作的研究多集中在"三家注"之一的《史记索隐》上,对司马贞的补史工作或是视而不见,或是只作只言片语的讨论。然而,明确司马贞续补《史记》的自觉意识和批判精神在《索隐》中的体现,是我们做好《史记索隐》研究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环。  相似文献   

12.
从《红楼梦》春草堂藏本的抄写款式等外部特征出发,发现春草堂藏抄本特征契合于嘉庆十六年东观阁本,并通过考辨两者之间存在三十几例"异文"完全重合的事实,论证春草堂藏抄本当系东观阁本刻本一系;廓清春草堂藏本并非源于某一种脂本,也不属于程甲、乙本。同时,通过异文比勘发现庚辰等脂本并非近于程高本,而是更近于东观阁本。即东观阁本系列与脂本有着更亲缘的嬗递关系。否证了所谓春草堂藏本"这个本子的底本也有可能是程甲、乙本和脂本系统之外的本子,很有可能是一个在程甲本、程乙本之前就出现的一百二十回抄本"之观点。  相似文献   

13.
神话的历史化是中国古代神话发生形变和质变,甚至散佚、消亡的核心原因。《史记》中的上古神话传说,词约而意丰,文短而时长,探索了神话传说与历史真实的关系,兼顾了实录原则和文学修饰的优长,既填补了上古历史的空白,又开启了《史记》五种体例的范式,是司马迁个人才识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作者对“神话历史化”的进一步尝试。以《史记》为例谈神话的历史化,不仅有助于全面、深刻地了解《史记》作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传文学名著的重要地位,更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神话的历史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方琴 《嘉应学院学报》2005,23(4):110-114
《史记》在很大程度能反映西汉前期的语言概貌,本文以其为研究对象,对该书所有量词进行穷尽性考察,以探索汉初量词的使用、发展情况,为量词的历史研究提供线索。全书各类量词共126个,本文主要对这些量词的组合功能、语法功能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5.
俄藏敦煌文献中已知与《史记》相关的残纸共有五件。除此之外,笔者又发现未命名的俄藏Дх.04666残片亦为《史记》写本,并可与俄藏Дx.02670残片相缀合。二者为迄今所见存世最早的《史记》写本的遗存,它对我们了解早期北方《史记》写本的形态及宋刻本的不足多有启益。  相似文献   

16.
笔者认为《史记》的主导思想是儒家思想,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论证。首先,从《史记》的创作动机来看,《史记》意在和儒家经典《春秋》比附。其次,考察司马迁的漫游踪迹,他探访的都是儒风炽热的地方。再次,纵观《史记》“本纪”、“世家”、“列传”的主要篇目,它们彰显的是“让”、“义”等儒家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余嘉锡先生和张舜徽先生对《论语》、《史记》的命名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余老认为《论语》在编纂成书之时就已命名,而张老则认为《论语》之名乃汉师补题。《史记》之原名《太史公书》,张老认为是东方朔所题,而余老则认为是司马迁自名。对二老的观点作了分析比较后,认为《论语》一书应是曾参的弟子编纂而成,成书时就已命名;《太史公书》是作者自名,“太史”乃官名,“公”是对其父的尊称。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与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相距二千多年的两位文化巨擘。司马迁及《史记》对鲁迅的思想、文学创作等方面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鲁迅对司马迁和《史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司马迁是"文豪"和"雄于文"的"高手",《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谓真知灼见。但鲁迅的论述也存在一些偏谬与误读,如指认司马迁是"道家",因记忆错误而张冠李戴等。总而言之,鲁迅对司马迁和《史记》的评说,可谓洞见与误读并存。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重点考察《洞灵真经》一书的音注内容。文中首先进行文献梳理,介绍了该书产生流传背景,其次集中讨论释音数据。通过《道藏》收录的两种文本跟宋本参验比勘,详示异同;进而辨析其音释特点。结论认为,此书释音目的基本上是用以辨析字形,标示异体字,从而构成了音义书中的一种特殊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