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梦龙"三言"中的商人形象的塑造,跟他的小说中的其他形象一样,都是出自于道德教化的目的,这些商人形象分为正反两种类型,作者借助这两类人物,宣扬了他的节行孝义的道德观念.这些商人形象对今天的读者来说,仍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2.
解靓 《文教资料》2008,33(14):22-23
在<奥赛罗>和<威尼斯商人>中,莎士比亚塑造了两个具有典型性的西方社会中的"他者"形象(奥赛罗和夏洛克).他十分相像地描述了"他者"与西方社会中其他人物的关系.为了迎合观众,两人都被安排了悲剧结局.同时,莎氏又给予了他们由衷的同情和尊敬,体现出剧作家包容一切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3.
王世贞商人传记中的商妇形象可以分为两类:正面商妇形象和反面商妇形象.正面商妇形象都是贤妇形象,她们具有事亲之德、不妒之德、训子之德、勤俭之德等儒家所提倡的优良品质.在这些正面商妇形象中,有18个特别引人注意,因为她们不仅是贤妇形象,而且是才妇形象.她们的才能主要表现在治家、治生两个方面.反面商妇形象都是不贤淑的妇女形象.王世贞非商人传记中的正面妇女形象也都是贤妇形象,有些也具有治家、治生之才.王世贞在坚持儒家传统妇德观的基础上赞赏妇女的才能,这在明代中后期有一定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4.
播种者社区论坛,有老师转载了一个"弯腰"故事. [夜深了,一位巴格达商人走在黑漆漆的山路上.突然,有个神秘的声音传来:"弯下腰,请多捡些小石子,明天会有用的!"商人决定执行这一指令,便弯腰捡起几颗石子.到了第二天,当商人从袋中掏出"石子"看时,才发现那所谓的"石子"原来是一块块亮晶晶的宝石!自然,也正是这些宝石,使他立即变得后悔不迭:天!昨晚怎么就没有多捡些呢?  相似文献   

5.
《聊斋志异》是以志怪为主的短篇小说集,在这充满幻想色彩的世界中,作者蒲松龄也对现实生活予以关注,商人经商生活就是其中一部分。作者以他独特的视角塑造了一系列商人形象,在这些商人形象中,有一部分女性商人成为故事的主角,在社会、历史的舞台上展现着自己的风采。文章对《聊斋志异》中出现的女性商人形象进行了分类,大致分为求温饱型,小康之家型和富商巨贾型,并分别以《聊斋》中的篇目为例子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6.
"二拍"中描写了近二十个商人,时来运转、暴发致富反映了商人的共同愿望,依靠灵通的商业信息致富是求财有道的表现.重义轻财、与人为善反映了凌濛初理想中的儒商品格,重利轻义而不择手段被认为是可耻的行为.热中于高攀权贵是"官本位"社会对商人的必然影响,但民间对商人的看法却因"好货"的时代思潮而有了变化.  相似文献   

7.
“三言”二拍”中的反面商人形象打破了传统塑造反面商人形象的模式,客观地塑造了一些富有生命力的真实可信的反面典型。这些反面商人形象不再是单一的平面,而是具有多方面的复杂的心理和性格、集多种道德品质于一身。文章通过这些反面商人形象劝诫世人,做人应该老实本分,多做好事;为人贪婪,用心险恶,必然白取灭亡。  相似文献   

8.
李广是西汉时期著名的边将,唐代边塞诗中出现了大量与他有关的诗句.在这些诗中,"李广"或是英勇善战,抚爱士卒,让人赞赏;或是才高难封,命运不偶,让人感叹.诗人或借"李广"表达他们对边战立功的强烈渴望,或借"李广"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慨.总体来说,唐代边塞诗中的"李广"是完美的.然而唐代不同时期的这些诗作反映的格调是不一的,唐代边塞诗中"李广"形象的变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三言><二拍>这两部古代白话小说集都大量描写了商人的日常生活和经商活动,塑造了形象丰满的新型商人形象.但二者在塑造商人形象上又有众多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相貌形神上女性化、文人化与市井化、民主化之别,商贾之道上的重道德修养与重谋略技巧之别.通过这些比较,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发达,给商人的生活及思想观念带来的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0.
"三言"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白话小说集,由于其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学术界历来对"三言"中的人物形象研究颇多,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女性形象、商人形象、士人形象、盗寇形象等,而对在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官吏形象则鲜有涉及。本文试图以"三言"中的官吏形象为研究对象,在对作品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阐释作品中官吏形象所体现出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1.
"多余人"形象已是一种引起广泛关注的世界性文学现象.杰克·伦敦于20世纪初创作的长篇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中的主人公马丁·伊登是"多余人"家族中的一员: 他孤独、自省、叛逆,想有所作为又无所作为.它充分表达了身处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的下层青年知识分子马丁·伊登的艰难生活历程和绝望心境.这一"多余人"形象丰富了美国文学的人物画廊.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人物塑造上分析贯穿在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基督教情怀.在<威尼斯商人>中,莎士比亚将人文主义理想与基督教情怀结合在一起,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文学艺术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无不闪耀着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辉,同时也凸现出基督教情怀.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中的商人形象群体为研究对象,对女性商人、商业以及作者的创作动机做综合的专题性研究.《聊斋志异》中表现的“女性独立,必须以经济独立为基础”的新思想是在明末清初,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影响产生的,是处在当时社会中女性谋求发展的表现.蒲松龄塑造这些女商人形象,在肯定她们自身价值的同时,也为后世进一步推进男女平等思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这一形象,历来被看作是自私、残酷、贪婪的恶棍典型。笔者通过深入理解原文,对这一文学形象重新解读:夏洛克并非无性邪恶,宗教文化在夏洛克这一人物性格上打下了深深的洛印,他是两种不同宗教信仰冲突的牺牲品,他是喜剧中的悲剧人物。  相似文献   

15.
巴金创造了一系列男性"弱者"形象,如<家><春><秋>中的高觉新、陈剑云、枚,<雾>中的周如水,<寒夜>中的汪文宣等.这些"弱者"形象具有相似的性格--懦弱、忍让、忧郁.时代背景是这种性格的成因之一.他们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旧的封建腐朽思想与新生进步思想相互碰撞的时代.其次,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家本位"等思想压抑着他们的自我意识.此外,个体性格中的惰性、体面意识和自卑感也促进了他们懦弱性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是一个有着双重人格的高利贷者形象他盘剥、吝啬、贪婪、自私,他又坚韧沉着,狠毒奸诈;他是一个被侮辱者,同时又是一个种族复仇主义者.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方法,细致分析了夏洛蒂·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多部小说中的异国异族形象,在论证其中他者意识的同时,探究这些小说身份叙事背后的隐性自我书写.  相似文献   

18.
作为文学大家,叶圣陶先生笔耕不辍,他在《木炭习作和短小文字》《〈未厌居习作〉自序》中,以"木炭习作"的比喻,形象生动而鲜明地表达了他在文学创作中的见地."木炭习作"的主要观点在于"短小""形象"和"勤练".笔者将其引入低年级到中年级的作文训练的过渡阶段中,成为从"写话"到"习作"的重要桥梁.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媒介社会,尤其是美国等发达国家中,大众传播媒介颠覆了现实和形象的关系,形象不仅仅只是现实的反映."虚拟现实"科幻电影就是以当代社会中的媒介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为叙事基础,形象地传达了人们对信息技术和人的发展关系的哲学思考,突出表现真实与虚拟这两个含有终极意义的命题在媒介社会中的意义.文章追溯"虚拟现实"科幻电影叙事的历史渊源,关注虚拟现实电影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与现实社会、文化传统之间所构成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两拍"描写了晚明商业活动的诸多方面,揭示了从商者的进步商业观,充满着浓郁的重商风气,展示了商人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