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归纳法,对中国古代棋戏的研究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概括。前人对棋戏的研究包括:古代棋种起源、演变的研究;不同历史朝代棋戏的研究;棋具、棋局的研究;棋戏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棋戏文化传播研究;棋戏保护与传承研究。然而,中国古代棋戏这样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项目,如何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体现时代特色,在保护与传承中的“复兴”研究还较为鲜见,因而提出“复兴”中国古代棋戏,并提出四个步骤:古代棋戏进一步深入研究;“改良”古代棋戏;“新”棋戏“本土化”推广;“新”棋戏“国际化”推广。  相似文献   

2.
棋僧野雪     
在中国,宗教的意义在于修身,文化修养高的僧人多喜欢弈棋。围棋“手谈”的称呼就出自西晋高僧支遁,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记“一行公本不懂弈,因观王积薪棋一局,遂与之敌”,并且说“此但争先耳,若念贫道四句乘除语,则人人为国手”。  相似文献   

3.
枯棋与势棋     
查丕栋 《围棋天地》2006,(13):67-68
阅读古代咏棋诗的时候,发现诗人写到棋子时,有用“枯棋”一词的。如宋胡宿《寄昭潭王中立》诗日:“十干美酒花期隔,三百枯棋弈思沈。”黄庭坚《弈棋二首呈任公渐》诗日:“偶无公事负朝暄,三百枯棋共一撙。”为什么把棋子称作“枯棋”呢?这个问题引起了笔者的好奇之心,很想探索个究竟。  相似文献   

4.
棋鬼     
王华 《围棋天地》2008,(17):96-96
围棋变化无穷,棋人形形色色。纹枰论道的,附庸风雅的,痴迷如命的,游戏人生的……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更有“棋鬼”一篇,故事最后还有“癖嗜如此,尚未获一高着”的叹息。每读此篇,我便想起当年插队的苏北农场里,也有一个何其相似的“棋鬼”。  相似文献   

5.
棋诗五首     
一 2000年3月4日,象棋大师张勇先生莅临垫江县桂溪镇,与我县象棋名手黄仁清、郭德建、舒学理一对三蒙目弈,喜获一胜二和佳绩. 乍暖还寒桂溪天,棋友手谈谋争先. 喜看大师降凡城,蒙目应众风采翩. 2006年9月1日,为垫江棋坛后继有人,余创办垫江少儿棋校,特此赋诗. 棋乐无穷赛神仙,横车跃马已卅年. 首开棋校传棋理,欲栽大木柱长天!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除了有围棋、象棋、六博以外,还有一种鲜为人知的棋戏——双陆。双陆又名握槊、长行、波罗塞戏。唐人李肇在《国史补》里说:“今之博戏长行局子,黄黑各十五,掷采之骰有二,其法生于握槊、变于双陆。”又有宋人洪遵云:双陆,“以传记考之  相似文献   

7.
刘志峰&吴平(先负)陈士明&廖二平(2016年5月弈于泰州)中炮过河车对屏风马左马盘河 笔者以为,古老的象棋艺术与现代科技乃至商业运行是合作关系,而非附属.故而,联手棋只能是一种以趣味性为主的对局形式,专门对联手棋进行研究,就没有必要了.对局的四位均在泰州下属各市从事少儿象棋培训工作,难得聚在一起,以联手棋的形式手谈一局,不亦乐乎?  相似文献   

8.
弹棋是古代一种借手指或其它物品(如手巾等)的力量将棋子弹出,与另一子碰撞的游戏或赌具。弹棋始于汉代宫廷,它的发明者是朝中大臣。据说因汉成帝迷上踢足球(蹴鞠),整天乐而忘返,身体也累得难以打理朝政。群臣怕伤了皇上的尊体和为了汉朝的千秋大业,群臣动破脑筋,终于想出这种在棋盘上用手指弹射的游戏。并由大臣刘向奏弹棋戏以献汉成帝,成帝一见此物大喜,果然把兴趣从足球场转移到弹棋盘上。汉代弹棋是“用棋二十四色,色别贵贱”。三国魏时,弹棋游戏法是“先立一棋于局中,余者间白黑圆饶之”。然后双方互相弹击。相传魏文帝…  相似文献   

9.
棋行宝岛     
袁国建 《围棋天地》2005,(23):76-77
以中国棋院王汝南院长为团长、燕山手谈社掌门人何香涛教授为副团长的燕山手谈社围棋访问团于2005年10月24日至30日访问台湾,受到台湾“中华围棋协会”、应昌期围棋教育基金会、台湾棋院、海峰基金会、台湾围棋教育推广协会的热情欢迎。作为访问团的成员之一,此行我感受到了台湾同胞的热情,台湾围棋欣欣向荣的景象,还有美丽的宝岛风情。  相似文献   

10.
棋人子明     
林伯春 《围棋天地》2006,(19):75-76
我与子明之间,是可以凭一枚枚棋子连接,直抵对方心灵、紧握彼此双手的朋友。在同一座县城居住时,他腾出一间房为棋室,专供朋友们下棋。门楣上方,悬着子明的墨宝斗方“人和室雅,棋乐融融”八个方楷大字。棋友聚到一起,便玩得个酣畅淋漓,昏天黑地。  相似文献   

11.
谢锐 《新体育》2009,(3):39-39
棋界中拥有一颗童心的棋手不少,日本有武宫正树九段、王铭琬九段,韩国有曹薰铉九段,中国则有俞斌九段,当年人送他“儿童团长”之称,带着常吴、罗洗河等一拨小屁孩下棋、摆棋,乐在其中。2007年底他担任围棋女队教练后,依然不改“儿童团长”本色,寓教于乐,教棋树人。  相似文献   

12.
“琴,棋,书,画”之一的围棋,在古代还有一个颇为别致的名称,叫做“手谈”。陈毅同志“题围棋名谱精选”四言诗的前两句“纹枰对坐,从容谈兵”从形式到内容给“手谈”作了最恰当的注释。今年二月十九日“陈毅杯”老同志围棋邀请赛后,由方毅、阿沛·阿旺晋美等八位同志表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联棋  相似文献   

13.
围棋有诸多雅称,而最有名的莫过于“坐隐”和“手谈”。尤其是“手谈”一说,至今还为人们所乐道。“坐隐”和“手谈”,典出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其《巧艺篇》日:“王中郎以围棋为坐隐,支公以围棋为手谈。”王中郎就是王坦之,字文度,东晋简文帝时,他先后担任侍中、中书令等重要职务。因为曾经兼任过北中郎将,所以人称他为王中郎。支公,即支遁,东晋著名僧人。字道林,世称“支公”或“林公”。俗姓关,东晋陈留(今河南开封市南)人。他与王坦之是同时人。这些都是棋迷朋友们很熟悉的围棋掌故了。  相似文献   

14.
何谓枯棋     
刘志兵 《围棋天地》2006,(17):73-73
《围棋天地》13期《枯棋与势棋》有关枯棋的说法似乎不妥。“枯棋”一词最早出现于三国吴韦曜所著《博弈论》。当时的吴国,棋风颇盛,如《博弈论》所述:“今世之人,多不务经术,好玩博弈,废事弃业,忘寝与食,穷日尽明,继以脂烛。”奉吴太子孙和之命,韦曜写下这篇名文,以贬斥博弈之玩物丧志。“夫一木之枰,孰与方国之封?枯棋三百,孰与万人之将?”很能说明韦曜对围棋的定位。这也体现了作者的儒家功利主义思想。韦曜所说枯棋中的“枯”,不能只从语言学的角度去理解,  相似文献   

15.
打马棋     
打马棋中国古代棋类繁多,但今人所论者,不外围棋、象棋、六博等等。实际上,在中国古代尚盛行一种以“马格钱”作为棋子的棋类,这就是打马棋。据《古泉汇考》介绍:“打马用铜或牙角为钱样,共五十四枚,上刻良马,布图四面以投子掷打之”。可见,打马棋所用棋子多以铜...  相似文献   

16.
比武招亲星期日一早,群英茶社便已人满为患。棋疯子天亮便至,连挑几员大将。此时,正数落面前的对手:“胡三,你下棋总该有点长进吧!七天之内,你已经三不待棋疯子开口,那女子便道:“久闻棋疯子棋艺高超,本姑娘今日特来领教。”棋疯子会见过无数高手,可从未和女人对垒,今日突然冒出个年轻貌美的女子,向自己挑战,不由慌了,一时间张口结舌,不知如何对答。那女子抿嘴一笑,径往椅子上落座,随手摆好棋子:“赐教吧。”棋疯子欲罢不能,只得应付。谁知那女子竟是行家,连吃对方两枚大子,接着将棋疯子老将活捉。旁观者都愣了,胡三…  相似文献   

17.
《围棋天地》2008,(11):87-87
周末,偶至棋馆,见一棋童与成人对阵,以“二二”开局,且口中喋喋不休,将一盘手谈变成话剧,而终于全盘玉碎,大差收场,犹自强言:我原本准备下“一一”来的。不禁感慨不已。  相似文献   

18.
童刚非常坦率地承认,自己的棋就是书房棋; 这书房棋的“书房”二字,绝非浪得虚名——他收藏的围棋书籍至少也有四、五百本。和许多棋迷一样,童刚真正步入黑白世界也是受到了擂台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汉唐之间的弹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文史》1988年第5期刊有刘秉果《我国古代的弹》棋一文,对弹棋进行了难得的考证;其中关于弹棋起源和棋具的论述颇有见地:我认为不足的是,该文对弹棋步骤的考论稍显薄弱。对“长斜”等弹棋术语的解释也有欠妥之处,尤其是说弹棋“以攻门为胜”,显属附会。故而笔者后启论之:再蒐史料,以期对弹棋有更详尽  相似文献   

20.
诘棋十强     
古今诘棋谁最强?这一直是爱好者争议不休的话题。由“诘棋之神”来选出史上诘棋十强,显然是最令人信服的。可惜的是,我们不能起前田先生于地下,问问他身后的诘棋名家们,谁已经可以和先辈比肩而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