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乔根 《黄山学院学报》2006,8(4):105-108
20世纪初,两位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胡适和鲁迅在“白话小说乃文学之正宗”这一观念的引领下,都不约而同地对《儒林外史》展开了批评。仔细地比较一番,就会发现他们的批评有相同之处,但更多的是异。从这些同特别是异的批评中,可以看出这两位古典小说研究者在艺术鉴赏上的差异和小说审美境界上的高下。  相似文献   

2.
陈独秀关于《红楼梦》全脱胎于《金瓶梅》的论述,集中体现了陈独秀的"金学观",而要全面了解陈独秀的"金学观",则须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小说之争"说起。尽管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在《金瓶梅》乃至其他小说的评论上多有分歧,但他们以白话小说为教本推动新文化运动的目标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学界对孙中山的教育思想虽多有研究,但从"教育救国"方面进行专论者尚少.事实上,孙中山作为一个把毕生献给"救国"事业的伟大的爱国者,就其思想体系来看,"教育救国"方面的内容当为重要组成部分,而其属性上明显是经历了一个从"改良救国"到"革命之建设"的阶段性进化,内容上则与其人的"学问立国"说密切关联.在中国近代"教育救国思潮"中,它尽管素材量上并不显突出,但这并不影响其鲜明特点和层次高位.  相似文献   

4.
五年的留法经历是徐特立从"教育救国论者"到"人民教育家"的重要转折点。目前,论者普遍认为张敬尧的通缉是促使徐特立赴法的直接原因。但实际上,在张敬尧以通匪之名通缉徐特立时,徐特立早已远赴法国。通过分析和梳理文献可知,"教育救国"理想的破灭和"劳工神圣"学说的鼓舞是徐特立赴法的主要原因,而当时轰轰烈烈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则是其赴法的契机和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5.
李平 《当代电大》2002,(4):34-37
1 绪论1)思想革命的产生从“科学救国”到“政体革命”再到“思想革命”。思想革命与文学的关系。2 )新的文学形式的形成途径外来形式的民族化。传统形式的现代化。中西合璧、土洋结合创造出来的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形式。3)现代文学的阶段划分发生期 ;1917— 192 0年。发展第一期 :192 1— 192 7年。发展第二期 :192 8— 1937年 7月。发展第三期 :1937年 7月— 194 9年。2 “五四”文学革命1)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关系从思想革命到文学革命。文学革命的开始 :《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2 )胡适、周作人的新文学观胡适简况。胡适…  相似文献   

6.
李平 《当代电大》2004,(4):11-14
绪论1)思想革命的产生从“科学救国”到“政体革命”再到“思想革命”。思想革命与文学的关系。2 )新的文学形式的形成途径外来形式的民族化。传统形式的现代化。中西合璧、土洋结合创造出来的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形式。3)现代文学的阶段划分发生期:1917- 192 0年。发展第一期:192 1- 192 7年。发展第二期:192 8- 1937年7月。发展第三期:1937年7月- 194 9年。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1)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关系从思想革命到文学革命。文学革命的开始:《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2 )胡适、周作人的新文学观胡适简况。胡适的新文学观…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对胡适文学革命主张的评论,一直存在一个极大的矛盾,大多数论者都一致认为,胡适的文学革命主张只是一种形式革命的主张,忽视文学内容的革命,因而只可能属于一种改良主义的革命。但是他们的观点不能解释当时的历史现实,为什么这样一种被他们评价极低的形式革命竟发动了一场深刻剧烈的文学革命运动,揭开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序幕?粉碎“四人帮”以后,为了完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拨乱反正的任务,还历史的本来面目,一些论者对胡适的文学革命主张作了重新评价,他们一反前人的结论,认为胡适的文学革命主张主要不在形式革命,而在于文学内容的革命,这两种不同的评价都是片面的,其思  相似文献   

8.
白话词和《词选》反映出胡适试图倡导"词界革命"的尝试。以胡适本人的创作为代表,晚清民初所倡导的词体革新在实践意义上并未取得成功。随着"词界革命"逐渐消解为新诗运动的一部分,胡适所编唐宋白话词选——《词选》也成为词体革新的总结而非白话词创作的范本。  相似文献   

9.
姜有荣  张海法 《高中生》2012,(21):14-16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读季羡林的《朗润琐言》,内中不少论述富有独到见解,甚至与一些学者的看法"高度不一致",常有辩驳诘难之词。季先生主张学术上要"求异存同"。学术研究贵在出新,不宜陈陈相因,只是踏着前人的脚印走路,或按着别人的腔调吆喝,而是要有所发现,有所前进。这就要有"异"于前人和"异"于他人之处。"求异"并非完全排斥"同","异"也含有共同的知识和认识,遵循共同的原则和规律,不过,"异"是它的独特价值所在。因而对学术研究来说,是要在"异"中存"同",而不是以"同"化"异"。  相似文献   

10.
重评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历史地位欧阳哲生胡适在哲学理论上主要是传播实验主义,因而一般论者认为他缺乏原创性的建树;但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则让人刮目相看,诚如一些论者所指出的那样,他的“《中国哲学大纲》第一次突破了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的历史和思想史的原有...  相似文献   

11.
胡瑗著述有名春秋论者,向未见近世论者称说。杜谔《春秋会义》所引胡氏曰二十二条、胡氏论曰四条,皆系胡瑗《春秋论》佚说。此外,《黄氏日抄》、《春秋阙疑》、《春秋胡传附录纂疏》等书中亦存不少胡瑗佚说,综辑凡得八十二条。胡瑗佚说中有一些与孙复《春秋尊王发微》不仅旨意相同、而且连文辞都相近甚至完全相同,如出一人之手,这与胡、孙二人早期同学十年的经历是分不开的。胡、孙二人都受到啖赵学派舍传求经新学风的深刻影响。在具体经说上,胡、孙二人也存在广泛的一致性。不过,在褒贬问题上胡瑗远较孙复平允实在,没有孙复那样强烈的有贬无褒的倾向。  相似文献   

12.
明正德年间,江西广信府同知曹琥所上的《请革芽茶疏》,是研究贡茶制度及其社会影响的一篇珍贵献。本运用大量的历史及方志资料,针对李传轼《〈请革芽茶疏〉》一的疏漏和错误,对曹琥生平及其《请革芽茶疏》进行了考证和辨析,认为曹琥生平事迹班可考,并示署理庐州知府;疏中所言乃江西广信府贡茶之事,并非地直隶庐州府之事,更不可将此事作为“安徽茶叶史上值得大书一笔的大事”。  相似文献   

13.
有些学者断定胡雪岩的籍贯是浙江杭州,甚至提出胡雪岩祖上从余姚迁入杭州已200多年,和徽州毫不相干。根据胡氏嫡亲子孙的家传说法与徽州实地的民事诉讼档案记载、新发现的徽州文献手稿、口碑等,阐明胡雪岩籍贯是安徽省徽州府绩溪县。  相似文献   

14.
文学多元系统理论视角解读胡适翻译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适的翻译思想对中国文学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以色列学者伊塔马.埃文-佐哈尔提出的文学多元系统理论则为思考和看待胡适翻译思想提供了新视角。本文试图用文学多元系统理论逐条解读胡适翻译思想,从而在理论层面上论证其翻译思想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报告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我们要认真研读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党章,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把握精神实质,抓好转化落实,推进我校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6.
罗尔编先生的一本《师门五年记》让我们看到这段师徒之间的生活、学习与一些心情的交流。这与中国传统书院下的师徒关系明显不同,而胡适讲究的就是科学精神来做学问,所以他的考证方法就是严格的“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他从罗尔钢的个性看到“不苟且”,也帮助罗尔纲引领到用不苟且的态度来做人与做学问。胡适与罗尔纲的师徒教育,丰富的不只是教育内容,更重要是教育精神的传承。本文注意到胡适与罗尔纲所建构的师徒教育模式.再对比西方与美国的师徒教育制座.以供荤幂塞老与讨论.  相似文献   

17.
李敖与胡适     
胡适是活跃在20世纪初期中国文化舞台上的一位中心人物,李敖是20世纪末叶在台湾文化思想界引领风潮的一员骁将,两人虽然萧条异代,但在思想上李敖却深受胡适影响,大有继往开来、薪尽火传之意。他不仅继承了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而且在思想方法、美学理念等方面与胡适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同时,在倡导民主、反对专制、宣扬自由主义理念方面,李敖对胡适又有某种程度的超越,两人的思想也因此有了分野。  相似文献   

18.
政治哲学是一种介于哲学和政治学之间的中介理论.和谐的政治哲学渗透在胡锦涛政治思想的方方面面,贯穿其政治实践的全过程,并逐步在党的执政理念中全面确立且占据主导地位.而以人为本则是胡锦涛政治哲学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胡锦涛的政治哲学具有着以下基本特征: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理想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开放性与稳定性的统一.胡锦涛的政治哲学还具有着较大的理论创新,它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丰富与发展,对西方政治哲学的扬弃和超越,对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批判与吸收.  相似文献   

19.
胡汉民认为革命必须组织好武装力量,军队深刻地影响着国家政治生活,与革命的成败关系紧密,而旧政府军队能够为革命所用。胡汉民看到清政府军队特别是新军具备参加革命的有利因素,对他们寄予了厚望。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军的表现验证了胡汉民军队革命思想的正确。  相似文献   

20.
胡林翼出任湖北巡抚,成为湘系人物中最早有真正施政条件的疆吏大员。这是当时清廷对新兴湘系势力既利用又限制、既予又夺的两重性态度和政策的产物。它既与特定的客观背景因素密切关联,又离不开胡林翼个人的"相宜"条件。此事的政象要旨和标志性意义在于,它可以视为湘系势力崛起过程中一个划阶段的界标,标志湘系势力由基本单一的军事力量过渡到分掌清朝省级政权,部分地实现了军权和地方事权的一体化,满足了湘系势力赖以维持、巩固和发展的一个最急需、最关键、也是最起码的条件,并且使胡林翼在实力地位方面于此特定阶段一度超越了曾国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