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数据海量增长以及对数据挖掘研发的力度加强,各行业受大数据的影响也逐步凸显,传统媒体也开始向移动新闻客户端发展和转型。本文以大数据技术为背景,以移动新闻客户端作为研究出发点,分析了大数据环境为移动新闻客户端发展提供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传统媒体转型移动新闻客户端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新闻信息有了多元化的需求。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媒体终端大批涌现,现代社会步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背景下,社会、个人都面临很大的改变,技术发展带动新闻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发展。面对海量数据信息,人们的生产生活越来越数据化,对大数据的依赖越来越高,新闻传播的载体、方式、要素也出现了大变革。本文就当前大数据时代背景和新闻传播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大数据背景下新闻传播要素的变革,旨在为强化大数据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工作,提高新闻传播质量和水平,构建文明和谐的现代社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大数据时代下,数据可视化技术在传统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传统媒体可以运用数据可视化来讲述新闻故事,以增强报道的易读性和深刻性,从而提升新闻的传播效果。如何在海量数据中挖掘故事、阐释意义,并且经由复杂的数据分析后用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新闻内容,成为新闻从业者的一大挑战。  相似文献   

4.
许昭 《今传媒》2016,(12):25-27
大数据时代带来的革命性意义是与以往相比在数据处理方式上有着质的改变,即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专业性的分析处理实现数据"意义增值".数据新闻是大数据时代的一种新闻生产方式,数据代替了从前的文字成为了叙事的新工具.数据新闻生产流程包括数据的搜集、处理和呈现,大数据时代的新闻报道是一种从宏观与中观的层面对社会某一方面的动态、趋向的客观性把握.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传播,就其本质来说,信息分享就是一种传播行为.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数据技术与新闻实践融合产生了数据新闻,它是处理技术和可视化在新闻上有效应用的成果,也是新闻行业通过数据技术实施的一批创新测试,不仅变革了老式新闻的采编步骤,还革新了新闻的制作方式。本文通过新闻采编的概况阐述,分析了新闻采编的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大数据时代下具体改进的做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左宁 《中国广播》2016,(7):52-56
大数据带来的新闻变革体现在:海量数据的分析结果让新闻报道更具深度;可视化呈现方式更易于用户理解。大数据新闻对社会传播具有影响决策的功能,可以预测某一领域的发展趋势,其社交化运作使得新闻具有更广泛的传播性。机器生成新闻及个性化定制将成为新闻报道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卢毅刚 《今传媒》2016,(9):14-16
面对大数据的冲击,互联网新闻信息的传递与传统媒体相比,无论是信息源、传播主体、组织结构还是呈现方式都有着巨大区别,出现了“数据新闻”[1]这是大数据时代与新闻业相结合的产物,本文将从新闻信息传播机制、新闻基本要素以及新闻的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取舍三方面对于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内容进行理性的评价与反思。  相似文献   

8.
数据新闻又称为数据驱动新闻,是在大数据的互联网技术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新闻报道形态.中国人民大学方洁定义数据新闻为“基于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斯坦福大学杰夫在纪录片《数据时代的新闻学》中提到,现在的新闻越来越和数据、数字有关,媒体的责任是如何向公众解释复杂难懂的数据,既给予足够的信息又不至于危言耸听.  相似文献   

9.
尹妍 《新闻窗》2014,(3):39-40
被誉为“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的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说,“世界的本质就是数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切皆可被量化,人们已在拥抱大数据时代,数据新闻应运而生。数据新闻,也被称为数据驱动新闻。区别于基于文字的传统新闻报道,数据新闻报道以数据为核心,通过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等技术手段,从海量数据中提取出具有新闻价值的数据加以处理,并以形象化的方式加以呈现。  相似文献   

10.
大数据时代下信息量激增,记者通过对这些海量数据的挖掘、分析和创新性呈现,推动了数据新闻的兴起。但在数据新闻的实践中,记者由于缺乏数据意识,在数据新闻的来源把关、采写传播、呈现方式及价值理念等方面面临巨大挑战。为了促进数据新闻的进一步发展,记者应尽快树立起理性的数据意识:既要加强数据处理和新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数据素养,又要认识到数据的人为性,复杂性,避免陷入数据陷阱。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技术被广泛运用到社会各个领域,对各行各业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新闻正是数据相对集中的领域,无论是采访还是编辑,都有运用大数据技术的需求.因此,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促进新闻采编工作在融媒体时代的转型发展,成为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需要深思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大数据背景下新闻采编工作的优势,提出了...  相似文献   

12.
大数据时代下,信息数据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这一现象吸引了研究者对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数据新闻模式的深入研究。对于当今时代背景下的新媒体部门而言,对海量的新闻数据进行分析找到数据间的相关性,最终通过数据新闻的形式向受众传播真实的事件十分重要。因此各新媒体为打开网络背景下新闻传播的突破口,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结合自身特点优势以及时代背景特点的基础上,分析数据新闻的特点特征以及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在各行各业显现出重要的价值。在新闻行业,通过大数据工具对新闻要素进行挖掘、分析,形成了不同于传统新闻媒体的一种报道方式,即数据新闻。数据新闻在生产的过程中依赖互联网大数据。本文通过对数据新闻产生过程的剖析,厘清数据新闻产生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作用机制,有利于数据新闻更好地发挥其特色,为受众报道事实。  相似文献   

14.
阮超男 《新闻世界》2014,(12):142-144
在大数据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网络数据新闻这一新兴的新闻呈现方式日益崛起。本文试以新浪“图解天下”栏目为例,通过内容分析法对网络数据新闻的呈现特点、存在问题以及对策进行分析,以此探讨我国网络数据新闻的发展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面临大数据的数据海量、数据类型多样、数据处理快速以及数据价值密度低这四大特征时,大数据新闻工作者,必须以打磨一颗璞玉的心态,在实践中坚持新闻原则,坚守新闻价值。审慎对待大数据,在推进技术发展的同时不断提高大数据新闻人职业素养,完善人才队伍建设,以充分的准备迎接大数据新闻的兴盛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大数据时代网络新闻的可视化呈现
  1.可视化新闻的出现。数据是可视化新闻诞生的基础和前提。可视化新闻之所以出现,正是为了使庞杂且关系复杂的数据能够以一定的逻辑关系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使受众容易接受信息。2009年3月,英国《卫报》率先成立了数字新闻部,进行可视化数据新闻生产。随着国内外媒体对这一新闻生产方式的关注,以及大数据背景下数据采集技术与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仅仅几年的时间里,数据新闻可视化已被广泛使用。无论是传统的报纸、电视,还是网络媒体,都开始针对受众感兴趣的新闻选题进行数据信息的搜集与挖掘,并通过先进的数据分析过滤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筛选整理,然后运用图表、图示或地图等直观的形式加以呈现。  相似文献   

17.
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互联网、云计算等通信技术也迅速发展,海量数据随之涌现,各个行业面对大数据背景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大数据时代给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巨大的改变。本篇论文介绍了大数据背景下传播学的特性,分析了大数据对传播学的影响,提出了大数据重新构建传播学理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以"新闻专业学生对大数据与新闻结合点的认知调查"的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整合调查数据,试分析新闻专业学生对大数据的认知情况、对新闻从业者角色转变的理解、对大数据背景下新闻业发展前景的看法,以及对大数据时代下新闻人应有素养的探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徐轶材 《视听》2016,(6):152-153
在新闻生产方式与机制、新闻采编方式乃至最终新闻产品的呈现方面,大数据时代为新闻带来挑战和新的机遇。媒体行业应转变新闻采写思维,以"受众为王""数据为王",加强跨界合作,以应对大数据浪潮下传媒业的变革。  相似文献   

20.
从2012年开始,大数据取代云计算成为业界的热词。按照互联网数据中心对大数据的定义,大数据技术描述了新一代的技术和架构,旨在从各种海量的数据中,通过高速采集、发现和分析,提取出数据中隐藏的商业价值。大数据是在云计算和物联网的基础之上,由汇聚海量用户或海量传感器而产生出的大量数据信息。大数据的出现,离不开信息时代这个大背景,它与社会化媒体、移动传播、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应用紧密相关。大数据具有数据体量巨大、类型繁多、价值密度低、处理速度快等特点。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储存越来越多,相互连接越来越便捷,人类社会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始应用于互联网和通信领域商业分析的大数据,如今已经迅速蔓延到广播电视业。广播电视媒体同其他传媒业一样,生产和拥有了海量的信息数据,理应成为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大数据的广泛应用预示着新一轮的传媒变革,如何把握大数据时代与传媒业变革的对接点,如何更好地利用大数据发展传媒业,将是包括广电媒体在内的传媒业需要深入思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