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准备阶段 1.试剂:标准液、待测液、酸碱指示剂. 指示剂一般为甲基橙和酚酞.强酸和强碱中和滴定时,可选用酚酞或甲基橙;强酸和弱碱中和滴定时,可选朋甲基橙;弱酸和强碱中和滴定时,可选用酚酞.在滴定终点时浅色变成深色更便于观察.闪此,诚滴定酸更适宜用酚酞,酸滴定碱更适宜用甲基橙.  相似文献   

2.
在酸碱滴定实验中,用草酸标定氢氧化钠溶液浓度时,是选择酚酞作指示剂来指示滴定终点,还是按北师大编的《无机实验》第一版教材第50页所说,采用甲基橙作指示剂呢?对这一问题我的看法是: 酸碱指示剂尽管结构比较复杂,但一般都是弱的有机酸或有机碱,或既呈弱酸式又呈弱碱性的两性有机物,其中酸式(HIn)及其共轭碱式(In~-)具有不同的颜色。当溶液pH值改变时,指示剂失去或得到H~ ,使结构发生变化,因而引起颜色的变化。例如酚酞当溶液pH值小于8时呈无色,当溶液的pH值小于10时呈红色,但浓度过大酚酞又变为无色。因此pH值从8到10为酚酞逐渐由无色变为红色的过程,称为酚酞的变色范围。不同的酸碱指示剂具有不同的变色范围。若指示剂其酸式和碱式分别以HIn和In~-表示,它们在溶液中处于下列平衡:  相似文献   

3.
石蕊、甲基橙、酚酞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酸碱指示剂,它们本身就是弱酸或弱碱,HIn=H In-这些酸碱指示剂在酸、碱性溶液中会发生平衡的移动。借助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我们可判断其溶液的酸碱性。甲基橙,学名“对二甲氨基偶氮苯磺酸钠”,分子式:C14H14N3SO3Na。在中性或碱性介质中呈黄色(变色范围pH=3.1~4.0);在酸性介质中磺酸钠盐变成二甲氨基苯基偶氮苯磺酸的内盐型式(成对醌结构),呈红色。石蕊,一种传统染料。其主要成份为C9H10O5N和C13H22O6。在水和酒精中部分溶解,溶液呈蓝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变色范围pH=5~8)。酚酞,学名“3,3-…  相似文献   

4.
酸碱滴定是以酸碱中和反应为基础的常用容量分析法,其终点通常是借助于指示剂的颜色变化而指示的。由于指示剂常选用有机弱酸或弱碱,有自己特定的 pH 变色点与变色范围,因而对不同的酸碱中和滴定,必须根据等当点的 pH 值来选择适当的指示剂,且要参照视觉对颜色的敏感性来科学地确定合理的滴定顺序,才能取得满意的实验结果。弱酸,特别是多元弱酸,因有其特殊性,酸碱滴定过程较为复杂,对终点及以上要求更为严格,若有不  相似文献   

5.
酸碱指示剂甲基橙本身是一种弱的有机酸,弱酸或弱碱在水溶液中都存在电离平衡,利用手持数字化仪器色度计,双波长法测量甲基橙溶液的吸光度数值,根据朗伯比尔定律计算相关数据,最终获得甲基橙的电离平衡常数.用比色法测量酸碱指示剂的电离平衡常数,不仅加深学生对指示剂原理和电离平衡理论的认识,还提升学生科学探究和证据推理能力,发展学...  相似文献   

6.
茶汁代替酸碱指示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是通过测定绿茶、苦丁茶茶汁在酸碱溶液中变色时的 pH值 ,以及利用它们在酸碱滴定中作为酸碱指示剂的测定结果与酚酞、甲基橙作为指示剂时的结果对比 ,从而得出茶汁可以作为酸碱指示剂的代用品。  相似文献   

7.
在酸碱滴定中,弱酸(或弱碱)能否被准确滴定通常是以cK_a≥10~(-8)(或cK_b≥10(-8))—为界限;质子平衡式是处理酸碱平衡中计算问题的基本关系式,本文就这两方面的问题作一个讨论。 1 弱酸(或弱碱)准确滴定条件的讨论 在滴定分析中,如滴定的误差≤0.1%,指示剂能准确检测出化学计量点附近±0.2pH的变化,则通常以cK_c≥10(-8)(或cK_b≥10(-8))作为判断弱酸(或弱碱)能否准确滴定的条件,教科书上仅对此作了定性的说明,笔者将就其来源作一推导。  相似文献   

8.
学生在学习《酸碱中和滴定》一节时,常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强酸强碱完全中和时,溶液的pH值=7,甲基橙,酚酞的变色范围均不在pH=7时,为何能用来判断滴定终点? 2.甲基橙、酚酞是否适用在任何浓度的强酸强碱的中和滴定中作指示剂? 3.石蕊的变色范围pH值是5.0—8.0,为什么在进行中和滴定时,一般不选它作指示剂?这些问题,我是采用如下办法解决的。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酸碱中和滴定是中学化学教材中重要的定量实验,教师在组织教学时,经常会碰到各种棘手的问题,其中指示剂的选择就是问题之一。在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高中化学教科书有关“测定Na OH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实验”中提供了酚酞和甲基橙两种试剂供选择,最后教科书选择的是酚酞,而没有选择甲基橙。那么,在这个实验中是否可以用甲基橙作指示剂呢?如果可以,在这个实验中酚酞和甲基橙哪一种作指示剂更好?在日常的教师交流研讨中,有教师认为,强酸和强碱互滴时,  相似文献   

10.
基于酸碱滴定过程中在不同滴定分数时的物料平衡和电荷平衡,建立了一元强酸碱、强碱滴定一元弱酸及强酸滴定一元弱碱的滴定曲线方程,并用传统的计算方法对其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1.
关于酸碱滴定中终点误差的推演,目前国内教材[1-3]一般举强酸强破和一元弱酸弱碱为例进行计算,对于处理一元弱酸弱碱终点误差时,忽略水的离解,进行近似计算,误差的正、负要从滴定曲线的走向(pH值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等当点的pH值和终点的pH值联系起来考虑,比较麻烦;对于复杂体系(如多元酸、混合酸等)的处理更感不便。此外,亦有通过选择“质子参考水平”直接得到质子条件,以代数法或误差公式处理各类终点误差D-’],亦有以对数浓度图解法进行处理[6]。本文对络合滴定误差公式[7]稍加改变,作为处理各类酸碱滴定中终点误差…  相似文献   

12.
在学习分析化学时,不少同学对滴定误差的判定感到难以理解,下面我们就分析化学中经常出现、同学们又容易作出错误结论的两例滴定误差作一些探讨,以期同学们对其加深理解。例1 用吸收了CO_2的NaOH标准溶液标定盐酸时,分别以甲基橙和酚酞作指示剂,标定结果是偏高还是偏低? 判定结果是:以甲基橙作指示剂时,两种情况下标定结果一致;以酚酞作指示剂时,标定结果偏高。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用零基准法书写质子条件,指出了在计算酸碱PH等方面的应用,对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具有指导意义。根据酸碱反应是质子转移的结果,用零基准法书写质子条件式,分五个步骤,并从弱酸溶液、弱碱溶液和弱酸、弱碱盐溶液进行举例说明,然后从质子条件来计算弱酸、弱碱溶液的pH来说明其应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叙述以松下宽方法 ,离解平衡常数未知时 ,对极弱酸弱碱的滴定 ,借助计算机处理 ,得知滴定终点。测定弱酸弱碱的含量  相似文献   

15.
根据酸碱质子理论,将弱酸及弱酸盐和弱碱及弱碱盐组成的两种不同类型的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公式统一起来了,这样更便于教学。  相似文献   

16.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是中学化学乃至高校化学专业必修的一个定量分析实验,选择合适的酸碱指示剂是减小实验误差的因素之一。酚酞、甲基橙、石蕊三种指示剂的变色范围是大家所熟悉的,但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问同一个问题:“为什么选择某一种合适的指示剂可用来判断酸碱是否完全中和?” 从辩证的角度来看,任何实验都应有一定的误差,我们只有认识到这种误差的客观存在,并在实验中力争减少误差才合情合理。因此一个定量化学实  相似文献   

17.
正指示剂是一类结构较复杂的有机弱酸或有机弱碱,它们在溶液中能部分电离成指示剂离子和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在不同酸碱性溶液中,因电离程度不同,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呈现不同的颜色。许多色泽鲜艳植物的花、果、茎、叶中都含有色素。课堂中接触的多为紫色石蕊和无色酚酞,而大自然里这些色彩植物的背后是否隐藏着不为我们所知的奥秘?下面,笔者通过实验来探究自然界中  相似文献   

18.
在酸碱滴定分析法中,强碱(酸)滴定弱酸(碱)的滴定误差和滴定曲线PH值突跃范围的大小,与弱酸(碱)的强度及浓度之间的关系,未曾见到定量的描述公式。本文从滴定误差和滴定曲线PH值突跃范围的概念出发,推导出了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式。并应用于定量描述酸碱滴定分析的可行性确定和一元弱酸(碱)滴定曲线PH值突跃范围的计算。对灵活选择分析方法和酸碱指示剂提供了可靠依据。一元弱酸(碱)体系滴定分析的可行性,通常采用KC(?)10~(-8)来描述,一般来讲,这是符合滴定分析要求的。而对于一些强度较弱,或浓度较稀,即KC<10~(-8)的酸(碱)体系滴定分析的可行性和滴定曲线PH值突跃范围的计算,未曾见到定量的描述公式。本文从滴定误差和滴定曲线PH值突跃范围的概念出发,推导出了它们与酸(碱)的强度和浓度之间的定量公式,并进行了一些有关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酸碱指示剂变色的原理,通过对变色范围相近的指示剂按一定比例混配和与指示剂颜色互补的惰性染料作为指示剂变色的背衬两方面着手,对甲基橙指示剂进行改进。结果使变色范围更窄,变色点更加鲜明.减小了观测误差,大大提高了滴定的准确度。1 实验目的由于甲基橙指示剂在变色点附近其色调变化不够敏锐,终点不易判断且个性差异很大,导致终点  相似文献   

20.
紫色牵牛花(又叫喇叭花)可以代替石蕊试液、酚酞、甲基橙三种 酸碱指示剂使用。具体制法如下: 一、制代用石蕊试液。 将紫色花冠部分摘下,用酒精适量捣烂、用 蒸馏水稀释过滤,(或去渣取液),便得到和石蕊 试液一样颜色的紫色溶液。此溶液遇酸变红、遇 碱变绿,可以用来检验、鉴别酸碱溶液,效果比 石蕊试液显著。石蕊遇碱由紫变蓝,二者颜色 极为相似,还不易观察。 二、制代用酚酞试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