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对浅薄无知者的一击《荀子·劝学》说:"……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人自以为天下第一,做了一点小事便洋洋得意,到处吹嘘;有了一点小权,便把别人不看在眼里,他...  相似文献   

2.
<正>当我们读到郭庆藩所撰的《庄子集释》时,细心之人会遇到一个难题,这个难题是由《逍遥游》的一个段落引起的,原文如下:"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  相似文献   

3.
周蓓 《寻根》2010,(5):19-24
<正>清代地方实行省、府、州县三级政府的管理模式,州县是最基层的政府机构,是皇权的一种延伸,在整个地方行政体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汪辉祖在《学治臆说序》中指出,"夫天下者,州县之所积","自州县而上,至督抚大吏,为国家布治者,职孔庶矣。然亲民之治,实惟州县,州县而上,皆以整饬州县之治为治而已"(汪辉祖:《学治臆说序》,载《官箴书  相似文献   

4.
正陳寅恪先生撰《柳如是別傳》,條件所限,搜討材料極見艱辛,仍有不能彌縫之處,故推論多有,而"俟考"數見。此稿殺青刊布,至今三十年,贊譽及批評皆多,而以新材料考其俟考,補其未及者,并不多見。今人眼福大勝前人,三十年間新材料層出不窮,然終究事與願違,其間因緣又是如何呢?陳先生當日撰《柳傳》,遺闕很多材料,此爲事實。以"錢氏家難"爲例,其間幾個關鍵人物,如主犯錢朝鼎,從犯錢曾,替錢家訴訟之嚴熊,他們皆有詩集,然條件所限,陳先生都沒能看到。  相似文献   

5.
正王士祯《香祖笔记》(卷二)中记:"今京师宴席,最重鹿尾,虽猩唇、驼峰,未足为比。然自唐已贵之。陈子昂《麈尾赋》云:‘卒网罗以见逼,受庖割而罹伤。岂不以斯尾之有用,而杀身于此堂。为君雕俎之羞(馐),厕君金盘之实。’云云。若六朝以来,则以麈尾为谈柄耳,未闻充盘俎也。耶律楚材西域诗,亦以‘鹿尾’‘驼蹄’作对。"王士祯是顺治进士,累官至刑部尚书,著述颇丰,是位大学者和文学家。他在此书"序言"中记:"壬午(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后,尽急还京师,  相似文献   

6.
現代新儒家開宗大師熊十力對《莊子·天下篇》情有獨鍾,《讀經示要》多次提到這篇文獻,專門論及莊子時,亦僅涉《天下篇》和《大宗師篇》.十力不認爲《天下篇》是莊子後學所作,而認爲"當是莊子自序",因爲"其評判諸家,見高而識遠.文奥而義豐,恐非莊子莫能爲".①十力一生著述的主要成就同樣見於"評判諸家,見高而識遠",倘若如此,十力先生對《天下篇》情有獨鍾也就可以理解了.畢竟,《天下篇》是中國最早的學術史經典文獻.不過,這篇"莊子自序"之所以讓十力先生感到"極親切",首先因爲《天下篇》讓他看到了何謂"獨舆天地精神往來……"的"見高而識遠"(《全集》卷三,頁776)——十力晚年自號"漆園老人",想必舆此有關.  相似文献   

7.
来新夏 《中国文化》2013,(2):238-242
中国题画诗的传统,由来颇久。清人方薰在其所著《山静居画论》中曾论其事说:款题图画,始自苏、米,至元明而遂多。以题语位置画境者,画亦由题益妙。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后世乃为濫觞。""古画不名款,有款者亦于树腔石角题名而已。后世多款题,然款题甚不易也。一图必有一款题处,题是其处则称题,非其处则不称。画故有由题而妙,亦有由题而败者。此又画后之经营也。方氏为乾隆时画家,诗书画俱妙,与著名画家奚冈并称"方奚"。所论画家自题画之缘起和诗画间关系等见解,有重要参考价值。民国时有为黄颂尧其人编印《清人题画诗选》写序的作者章钦亮,除同意画家自题始於宋元之说外,复申论非画家题画则始於唐之说,序称:题画之作,肇自有唐。太白苍鹰之赞,工部丹青之引,皆文人寄画为吟咏之资,未必皆书之  相似文献   

8.
范曾 《中国文化》2010,(1):171-171
<正>子曰诗可兴、观、群、怨,"群"者,唱而和也,宋玉《答楚王问》,郢中之歌者,其为《下里》、《巴人》,和者众;其为《阳春》、《白雪》,和者寡。周汝昌、顾随二公之诗词,盖和而寡者也,二公阅世既旷,感慨遂深,而摛藻霞蔚,浑脱浏漓,自是斲轮老手,不烦赞叹。今以二公之诗词,略述唱和之大旨。  相似文献   

9.
现代新儒家开宗大师熊十力对《庄子·天下篇》情有独锺,《读经示要》多次提到这篇文献,专门论及庄子时,亦仅涉《天下篇》和《大宗师篇》。十力不认为《天下篇》是庄子后学所作,而认为"当是庄子自序",因为"其评判诸家,见高而识远。  相似文献   

10.
居士偏居板桥一隅,以井蛙之勇,借《中外化交流》杂志一隅,评论天下,本期粉墨登场。冷战伴随雅尔塔体系分崩离析而结束,我们正在面临一个国际体系的真空时代。居士设问:在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以什么样的视角观察这个世界?  相似文献   

11.
旧论两汉蜀学者,咸谓文翁兴教,英伟挺生,迄东京而大昌。然蜀学之兴,由来尚矣,非自文翁始也。《汉书》载文翁事迹,同见常璩《蜀志》,正相互发明,近人又多横议,兹析为五事叙之。本传云:“文翁庐江舒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爱好...  相似文献   

12.
一 與宋尹同屬於所謂道家學派,而影響較宋尹為遠且大者,是老莊。《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說莊周著書十餘萬言,雖“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可為定論。老莊對於“一”“二”的理解與態度,從字面看,似有不同,從內容上分析則基本相同,而莊詳於老。茲分別述之。先看《老子》。  相似文献   

13.
沙红兵 《中国文化》2013,(2):164-176
陈三立生於1853年,卒於1937年。在19世纪八九十年代至20世纪一二十年代这一"早期现代"时期,①在心智与人格最为成熟的盛年,他不仅"经历"甲午、戊戌、庚子、废除科举、辛亥、新文化运动等文明与政治的危机,他本人就是危机。赞画陈宝箴在湖南推行新政,父子双双被黜,从峰巅到谷底,自此陈三立"一自放於文学间",②诚如他为侪辈诗人梁鼎芬所写诗序所云:"当是时,天下之变盖已纷然杂出矣。学术之升降,政法之隆污,君子小人之消长,人心风俗之否泰,夷狄寇盗之旁伺而窃发。梁子日积其所感所营,未能忘於心,幽尤徘徊,无可陈说告语者。而优闲之岁月,虚寥澹漠之入境,狎亘古於旦暮,觌万象於一榻,上下求索,交萦互引,所以发情思荡魂梦,益与为无穷。梁子之不能已於诗,倘以是与?倘以是与?"③写的是梁鼎芬及其节庵诗,也写的是陈三立自己及其散原精舍诗——在优闲之岁月、虚寥澹漠之入境与天下之变纷然杂出之间,一  相似文献   

14.
苏东坡虽然没写过以“实践论”为题目的文章,但他的确在文章中发抒过“实践论”的观点。这集中表达于他的两篇散文《石钟山记》和《日喻》中。 《石钟山记》中的“石钟山”是鄱阳湖靠东岸的一块巨石。它以能发出洪钟之声而得名。对此,《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的解释是:“巨石下临深渊,微风掀浪使水石相击而然。”对此说,世人多不置信。唐代的洪州刺史李渤,还曾亲自去探察。经过敲击,他听到南石  相似文献   

15.
熊帅 《华夏文化》2014,(4):31-32
正"中庸"在文义上是不偏、不易的意思,程子言"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道"是一种精神追求,"理"是一种实践性的伦理方式,而能坚持这种精神追求,并且在生活世界中实践的就是《中庸》中所说的"诚"。一、"中"之"不偏"的内涵《中庸》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相似文献   

16.
杨潇沂 《寻根》2015,(2):104-110
杜预注《左传》有"夏以喜,殷以妲己,周以褒姒,三代所由亡也"之言。有趣的是,历史上关于这三位女性的亡国故事都提到了她们的"笑"。《吕氏春秋》载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帝王世纪》说"喜好闻裂缯之声而笑,桀为发缯裂之,以顺适其意";《列女传》载"纣乃为炮烙之法,膏铜柱加之炭,令有罪者行其上,辄堕炭中,妲己乃笑"。何以此三人之笑竟成了亡国之笑?这三个故事为何如此相似?究竟是历史的巧合还是  相似文献   

17.
喻静 《中国文化》2013,(2):117-124,125-127
禅宗自慧能以下,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家分灯,所谓"一花五叶";临济宗又别出黄龙、杨岐两派,所谓"五家七宗"。入宋,"云门、临济、法眼三家之徒於今尤盛,沩仰已熄,而曹洞者仅存,绵绵然尤大旱之引孤泉。"①元明以后,仅临济曹洞两家尚存,临济盛於曹洞,所谓"临天下,曹一角"。而临济两派中,黄龙於北宋后期兴盛一时,进入南宋则法嗣不济,数代而泯。杨岐一家担荷临济门风,方会三传至圆悟克勤,门庭大盛,出大慧宗杲和虎丘绍隆。大慧宗杲之"看话禅"影响深远,然法嗣莫过六代,惟虎丘一系,绵绵延延,不绝如缕,竟至晚近、乃至目前。一言以蔽,禅宗南宗之临济宗杨岐派虎丘一系是延续至今没有中断的禅宗法脉,师徒相授,历历可数,法号承贯,薪火不绝,道场(祖庭)、文献亦不乏完整保存。圣严法师曾照《校正星灯集》所载,在著作中列出该法系的世系表:  相似文献   

18.
儒之为世诟病久矣,初不始于鲁哀公与孔子问答之时也。顾自汉以前,儒乃术士之通称,故《史》、《汉》叙及秦之阬儒为“阬术士”。自汉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而后以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之孔子事儒之称。故高诱注《淮南》云:“儒,孔子道也”。是汉人之通义也。观孔子教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此蓋以能识大而可大受者为君子儒,但务卑近而已者为小人儒,是孔子之所谓儒,固有广狭之不同,亦即昔人所谓“君子务其大者速者,小人务其小者近者”之意也。孔子周游列邦,而“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其不得志于时,亦已甚矣。此后二千余年,中国社会,虽有崇儒之名,乃属行眨儒之实。窃商其情,  相似文献   

19.
杨慎没有专门的易学著作,但有大量的讨论易学的考论性文字。杨慎祖父杨春始治《易》,于是受业者相继,取科第不绝。其父杨廷和深于《易》,杨慎自己也以《易》中试。此外,在杨春教授之外,杨慎另得福建乡进士魏浚易学之传。他之所以不注《易》,乃以经传言性命之详,不愿屋下架屋,而以刊谬正误为意,认为此亦关系至理。杨慎易学以明象为先务,对《周易》字辞音义多有考订,多有独到之见,颇能启人之思,但又时有穿凿附会。他辨疑宋代易图,实开清辨易图之先声。他考订《易》韵读,创新古音学,在音韵学上承上启下,贡献良多,开清初顾炎武《易音》之先。杨慎伪作《古文参同契》,又创商瞿为蜀人之伪说,影响甚大。在易学义理方面,杨慎也有独得之见,如其性情不离之说即得力于易学。杨慎易学开蜀学之新风,在全国易学史上也有重要影响,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20.
刘磊 《寻根》2014,(4):91-95
<正>情结与赤壁情结在苏轼以后的中国文学史上,传统文人不断追慕苏轼、崇拜苏轼,成为一种有趣味且有意味的文化现象,而其中,"黄州赤壁"成为崇拜苏轼现象中一个绕不过的节点。清雍正《湖广通志》卷一一八记载:"江汉间言赤壁者五,汉阳、汉川、黄州、嘉鱼、江夏。"也就是说,长江流域湖北段称"赤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