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如析薪,贵在破理”。写论文,如同劈木柴一般,要把道理破开来讲。我们不是常说写评论要注重分析吗?也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把评论的对象作透彻的分析,才能使主题思想得到发挥。举例来说吧。4月30日,《新华日报》发表一篇评论文章,题为《办实事贵在尽心竭力》。这虽然是个好题目,但如果不善于分析,很可能写成一般化的文章。比如:“什么是尽心竭力呢?”“就是一心一意,竭尽全力”,“就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这样回答当然不错,但是作为评论文章来说还不能算达到合格的要求。因为这样论证,主要停留在字面上,没有把道理化开。《新华日报》的  相似文献   

2.
去年年底,一家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女经济犯与“美男计”》的文章,文章开头这样写道:1990年春夏之交。南中国的广东。新闻媒介接连披露爆炸新闻……看到“南中国”之词,心里很不是滋味。当然,“南中国”比“中国南部”显得“气派”、“简练”、“时髦”。然而,“南中国”之说,我们的读者能接受吗?我们的人民能答应吗?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把“中国南部”写成了“南中国”吗,何必说得这样严重。可你是否想过,这样  相似文献   

3.
去年年底,一家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女经济犯与“美男计”》的文章,文章开头这样写道:1990年春夏之交。南中国的广东。新闻媒介接连披露爆炸新闻……看到“南中国”之词,心里很不是滋味。当然,“南中国”比“中国南部”显得“气派”、“简练”、“时髦”。然而,“南中国”之说,我们的读者能接受吗?我们的人民能答应吗?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把“中国南部”写成了“南中国”吗,何必说得这样严重。可你是否想过,这样乱造词句,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结果也将出现诸如“东中国”、“西中国”、“东北中国”、  相似文献   

4.
寓意要深     
毛泽东同志曾有过这样一席感慨之言:“我爱读杂文,假如让我选择职业的话,我想做个杂文家,为《人民日报》写点杂文.可惜,我现在没有这个自由.”(见1981年5月3日《文汇报》)作为一代伟人所发出的“感慨”,虽是一个历史的“遗憾”,但从中可看到杂文在毛泽东同志心目中的位置.他曾经号召人们学习鲁迅:“有人说,几百字、二千字一篇的杂文,怎么能作分析呢?我说,怎么不能呢?鲁迅不就是这样的吗?”“鲁迅后期的杂文最深刻有力,并没有片面性.”  相似文献   

5.
过罢春节上班编稿,有的文章袭用的语式总是引得耳畔响起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播放的相声《生日祝辞》的声音。相声中“姑爷”对“岳母”说: 祝您老人家身体康健,寿比南山。但是,寿比南山是不可能的。这不过是我们的一种心情——希望您老人家长寿;但是,您想长寿就能长寿吗?生命在于运动。只要多运动,您就一定能够长寿;但是,您多运动就能长寿吗?心情还要舒畅,心情舒  相似文献   

6.
如何优化选题是出版界多年来经常探讨研究的问题。这里,我想就公开“招标”进行优化选题作一点探索。众所周知,一项重要工程设计可以招标,领导干部任用也可仿行“招标”聘任,难道出版社的图书选题就不可以“招标”吗?我想应该是可以的。想我们大家都曾在电台和报刊上听到或看到“征文”的事。启事一发出,上千上万篇稿件飞向电台、报纸、杂志社。这样,稿子一多,自然就可以从中选出质量高的作品。一篇文章如此,一本书不也是如此吗?当然,征集书稿是个慢工夫,但时间放宽一些不就行了? 书稿的选题“招标”可采用两种形式:一是,先由出版社提出具体的选题设想,如近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用“第二人称”写作的新闻屡见报端。《新疆军垦报》1989年全年仅用4篇“第二人称”新闻稿,去年上升到10篇以上。在结构上,有通篇用“你”的,有在导语中用“你”的,还有在文中插用“你”的,消息中用“你”,通讯中也用“你”。鉴于此,本文对“第二人称”新闻作一番探讨。“第二人称”新闻具有接近性、亲切感《新疆军垦报》1990年4月3日二版上的一条消息是这样写的: (眉题)你想把自己打扮得更入时吗? (主题)八毛为你推出五十种新颖面料石河子讯你想让自己的衣着更加华美吗?你  相似文献   

8.
前些时,有几家报纸报道说,在北京市西直门八道湾11号发现了鲁迅先生撰写《阿Q正传》一书的手稿。因此这些报刊就把八道湾11号称作“阿Q的诞生地”。 人的“诞生地”就是人的籍贯。 但是,阿Q有籍贯吗? 翻开《阿Q正传》第一章,鲁迅先生就特地写道,他“并不知道阿Q姓什么”,也“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因此籍贯也有些决不定”。 像鲁迅这样的大文豪,连人家的姓名籍贯都闹不清楚就提笔给人家写传记,岂不荒唐? 要想了解鲁迅为什么这么“荒唐”,就请看鲁迅  相似文献   

9.
张欣民 《新闻三昧》2006,(12):46-48
我当过大报的通讯员,曾为《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经济日报》写稿,也当过企业报通讯员,为《首钢报》写稿;我也当过《首钢报》记者,现在又供职于《中国冶金报》。做新闻工作,最苦恼的是“不知道写什么”,也就是手里没有可供采访报道的新闻线索。我们每个人活动的范围都是很有限的,有时我们可能在新闻现场,但大量的新闻发生时,我们不可能事事在场,一个记者是这样,一个通讯员也是这样。所以,在我们生活工作的有限的范围里怎样发现新闻线索,源源不断地写出新闻报道呢?我想结合自己的工作和体会,谈谈如何发现新闻线索。1、处处留意,周围时…  相似文献   

10.
冷静·客观·公正--跟踪报道阜阳"研究生遇害案"的思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 年2月7日 ,《江淮晨报》独家报道 :2月4日下午 ,安徽省阜阳市发生一起令人震惊的惨剧 :阜阳籍上海同济大学2000级社会科学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亓培玉被几名歹徒追打进河中 ,至今活不见人 ,死不见尸。而歹徒乘坐的是一辆带有“公安”标志的汽车 ,身着制服。一时舆论哗然。我接到采访任务 ,就有如履薄冰之感。为什么呢 ?因为此案当时已经引起公安部的高度重视和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 ,加上案情还在不断发展中。作为《人民日报》的记者 ,首先想到的就是必须把案件调查清楚 ,然后客观公正地将事实真相公之于众。…  相似文献   

11.
在余杰的《火与冰》那本书里,几处提到钱钟书,说:“无疑,钱钟书是一位优秀的学者。但他并非奥林匹斯山的神祗,否则在那些悲惨的日子里,他何必拼命抓《毛选》英译本编委会负责人这根救命的稻草呢?钱先生字默存,然而,要是他真的保持沉默,他就不可能生存下去了。……在《柳如是别传》中,我读出了陈寅恪的面貌音容;在《管锥编》中,我读到了密密麻麻的注解,而钱钟书自己的面目却模糊不清。”(“心灵独白二·四十七”);“世纪末,‘钱学’大盛,也算是杂草丛生的学术界的一朵奇葩。此‘钱学’(钱——钱钟书也)固非彼‘钱学’(钱——金钱也),但同样令我怀疑。我以为,钱钟书是一位伟大的注释家,而非原创性的思想家……”(“心灵独白三·九”)。后生晚辈对先生前辈的不以为然溢于言表。不过,我们也不能只看到不恭,还得承认余杰的童言无忌,而童言有时甚或就是“知言”。虽然“拼命抓……稻草”之说有些不顾事实,那根“稻草”是谁想抓就能抓,谁想不抓就能不抓的吗?说“钱钟书是一位伟大的注释家”也大致不差,却忘了还有《围城》在——这,都欠公道;但说“钱钟书自己的面目却模糊不清”,我以为是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12.
标题莫效颦     
贾岳 《军事记者》2001,(8):13-13
读(XX晚报》,二版的一个标题——《将扫雪进行到底》让我感觉总有点“别扭”,这可能是“将……进行到底”这样句式的标题出现频率过多的缘故吧,把人实在弄“腻烦”了。不就是扫个雪吗,犯得着也这么小题大做吗?报纸还会不会好好说话?  相似文献   

13.
启事     
在2001年这个想安静都安静不下来的世界,李安的《卧虎藏龙》被媒体炒炸了天。不就是在好莱坞外语片中入了个什么“围”吗? 不就是存西方比较“叫座”的片子吗? 电影好不好,得先由12亿中国人说了算。如果一个导演,能拍一部国人拍手称快的片子,这导演一生都可以“ok”了。美国人再多,也就是2亿,他说你好,你就登天了。美国人? 美国人算什么? 经济发达和文化发达从来  相似文献   

14.
“批评报道不如成就报道好写”,这是对成就报道的一种错误认识。说成就报道好写,无非是说成就报道是说好话唱赞歌,人见人爱,又合时宜,好话谁不爱听? 成就报道果然是这样的“香饽饽”吗?不。下面想就些谈谈个人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施蛰存先生是作家、翻译家、学者,又是编辑家。他的编辑生涯,说起来是很有意思的: 一、搭上《无轨列车》 1928年侨居日本的刘呐鸥在上海出资创办第一线书店,同时邀请震旦大学的同学施蛰存、戴望舒一起来办文艺刊物,名叫《无轨列车》,意思是刊物的方向,内容没有一定的“轨道”。尽管刊物起名为《无轨列车》,但内容还是比较集中的。1928年9月10日创刊号的封底有这样一段文字:“诸君,你恐怕还不曾有一种称心的小杂志。你们要时常看看好的创作小说吗?你们喜欢读音铿锵的诗歌吗?你们爱流利的散文随笔吗?你们喜欢看欧美日本各国现代的名著吗?你们也想领受些尖锐的讽刺文里的机智吗?……”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该刊的办刊方针,它是“有轨”的。  相似文献   

16.
现在,有些国际新闻特写,并不是记者目睹的事件和亲自采访所得,却冠以“特写”的栏头。这样的文章缺少感染力,使特写的功能贬值,这是个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这里举一实例作些评述。《巴拉圭首次民主集会纪实》一文(见2月13日《新华社新闻稿》),特别标以“特写”的栏头。请问记者远距拉美千万里之遥,又没有卫星电视转播,何以能目睹巴拉圭的民主集会?记者未在现场,怎么能作“纪实”报道?这符合真实性的要求吗?其实,读文章的第一句话就露馅了:“据外国通讯社报道,巴拉圭首都亚松森市11日……举行有2  相似文献   

17.
年初,一些报纸分别就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在沪召开一事作了报道。通观这些新闻消息,总觉得有些话想说说。 1月5日,北京晚报就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发了一条消息,称当时仅在这次会上才开始放映的《城南旧事》、《春晖》、《春兰秋菊》以及《都市里的村庄》等影片为“优秀影片”,在读者中引起哗然。莫非这些影片尚未公开上映便已评选或内定为优秀影片了吗?尤其是这则  相似文献   

18.
还是在一年以前,我去书店劳动,被分派到文艺柜台。我看到书架上有许多存放好久,好象从未动过的文艺书籍,于是就同营业员谈论起来: “这些书看样子存放好几年了吧?”“可不,打进来后就没人买过,少说也有三四年了。”“这个情况你们事先能估计到吗?”“当然可以。”“那你们不会不进吗?这样既可以避免资金积压,又能节省人力,物力、车力……”“你大概是刚进出版社不久吧。我们和你们出版社是包出包  相似文献   

19.
勿擅改名言     
1月24日上海《解放日报》每周球讯刊登的一篇述评《足坛第二春,蛇年:中国足球调整年》,其中最后一句话“冬天已经过去,春天还会远吗?”发生了明显的常识性差错。冬天过去,紧随其后的便是春天,谈不上远不远的问题。如果说“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就不远了,”就意味着冬春之间还有一个过渡季节,而这显然是不存在的。十九世纪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抒情诗《西风颂》是这样写的:“既然冬天已经来到,春天还会远吗?”抒发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者的必胜的信心。《足坛第  相似文献   

20.
因为单身并非所愿,所以我不快乐。单身时偏偏爱上有女友的男人,我更不快乐。单身许多年,爱上的可能是一个无法感化的男人,我怎么会有快乐? 我只好还单身着。 我常常想,很久以前我就想过要嫁一个像他这样优秀的男人,现在他就在我的面前,我能让他擦肩而过吗?擦肩而过后,我又去哪里再找这样的男人?曾经有人启发过我,说:“孩子,现在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