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郑成功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他率领爱国军队,于一六六二年二月最终收复了我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结束了荷兰殖民者长达三十八年的统治,并在台湾设置府县,建立行政机构,屯田垦荒,一方面促进了台湾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作为根据地继续坚持抗清斗争。郑成功病死以后,其子郑经继位,接任“明招讨大将军延平郡王”。  相似文献   

2.
地名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联系,体现着人类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南海诸岛地名从文化角度可以分为地理意义命名、历史意义命名、军政意义命名、地方文化意义命名和吉祥文化意义命名等,不仅记录了中国人民长期以来对南海的探索与认识,而且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明历史和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是证明南海诸岛主权归属中国有力历史证据之一。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地名是语言中的一部分,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可以说地名是人类文明的部分活化石。分析镇坪方言地名的命名类型,解读其所蕴涵的语言文化信息,对地方文化的建设与研究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村庄是比地名更小的地方行政单位。一个地区村名的命名往往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民族等多种因素有关。以苍山、洱海间的大理镇等5个镇为例,对村庄的名称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研究。根据白语和汉语对村名命名产生的影响,对村名命名的类型进行分析,同时还分析了村名中体现的社会历史文化和山水自然文化。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走访调查等研究方法,探究村名中蕴含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5.
《家教世界》2014,(2):1-1
1662年2月1日 民族英雄郑成功率领军队收复中国领土台湾。1661年4月.郑成功率领两万余名将士跨过海峡.经过数月英勇战斗,打败侵占台湾达38年之久的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  相似文献   

6.
明末清初,郑成功在福建沿海抗清时,即在厦门设储贤、育胄二馆。作为招纳贤才、培养阵亡将士后代的教育机构,它以经世致用、反清复明为教育目的。曾在储贤馆就学的陈永华在台湾创办儒学,参照明朝泉州的教育制度,建立台湾的教育体系,贯彻郑成功的儒学思想,以经学为教育内容、春秋大义为道德准则,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力图在台湾实现王道理想,进而达到反清复明的目的。郑成功、陈永华对台湾儒学教育的创建与影响,体现了闽台文化之间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7.
欧洲的殖民活动对拉丁美洲地名的命名有着一定的影响。文章将从欧洲殖民活动造成的地名更替,拉丁美洲国家地名中的殖民色彩,以及这些地方脱离殖民统治后的命名这三个方面讨论欧洲殖民活动对拉丁美洲地名的影响。研究殖民活动对地名命名的影响,有助于了解殖民者的意图及其目的,以及反映民族的语言特色、文化内涵、历史根源等。  相似文献   

8.
陈诗雨 《文教资料》2014,(16):71-73
地名是一定的社会群体为特定的地域所约定俗成的专有名词。从文化的角度分析,重庆地名体现了命名者的价值取向、审美倾向、宗教信仰、政治道德观念.以及命名之初巴蜀经济文化独有特征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今年 7月 2 1 - 31日 ,我院泉州学研究所所长陈桂炳教授应台湾两岸关系发展促进会邀请 ,赴台湾进行学术交流。陈桂炳教授长期以来致力于泉州历史文化研究 ,成果颇丰。泉州与台湾血脉相连 ,语言相通 ,习俗相同 ,驱荷复台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即是泉州南安人。这次学术交流的主题是郑成功研究 ,涉及泉州和台湾两地的历史文化。海峡两岸的学者都十分重视郑成功研究。通过交流 ,了解到近年来台湾学者侧重于从小传统文化的角度进行研究 ,对有关的民间信仰、民间传说等很感兴趣 ,而大陆学者基本上是从文献资料方面进行研究 ,研究的着重点亦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翻开中国历史,人们能看到,我国民族英雄郑成功曾收回被荷兰军队侵占了38年之久的台湾岛的光辉业绩.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郑成功成功的秘密.其实,这个秘密就是巧妙地运用了潮汐.  相似文献   

11.
从碑刻和文献等史料出发,探讨清代闽安水师在加强和维护闽台联系方面的表现。清初,为了对抗郑成功,清政府增派水师驻扎于闽安镇,并在当地修建了大量各种军事设施。清政府统一台湾之后,闽安水师派出班兵前往台湾驻防,各级军事官员也在两地间流动。这些军事人员,平时在台湾海峡内巡防缉拿海盗,往返两岸运送班兵、兵米和台湾所需要的饷银;非常时期,为了维护台湾的安定稳定以及国家主权,闽安水师也参与涉台的相关军事行动。从现存的一些碑刻中还可看到闽安与台湾的一些水师人员为两地的公益设施建设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闽安村位于闽江口与台湾隔海相望,相互间往来便利。清初郑成功与清政府在此对抗,并留下了相关的遗存与传说;清政府统一台湾以后,闽安的将士被派往台湾驻守,共同参与当地的建设,并为保持台湾社会的稳定,抵抗外来侵略做出了贡献。目前在闽安村内保留了反映这段历史的涉台遗存,如协台衙门、清军义冢和碑刻等,体现了闽、台间在地缘、物缘、法缘和亲缘四个方面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河南涉台名人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包括信仰名人、姓氏始祖名人及涉台军政名人资源。,通过学术研讨、举办文化节等多种活动,可以丰富、提升涉台名人文化内涵及知名度;也可开辟涉台名人踪迹游览线、整合相关涉台名人资源,从而促进河南涉台名人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4.
范文程作为满清第一功臣,他一切以民情、民心和民利为依归,制定各项经济、政治和军事政策,为清王朝入主中原、一统天下、走向盛世,铸就了开拓之功。其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以救济天下苍生为己任,择明主而事之;二是以民情、民心和民利为圭臬,制定攻守之策;三是行仁政、废明末弊政以安人心;四是任贤使能以得民心;五是禁杀戮,不扰民,布德政;六是倡垦荒、兴屯田以谋民利。  相似文献   

15.
在清初统一台湾的过程中,福建总督姚启圣四荐施琅任福建水师提督,之后两人发生了"风向之争"和"专征权之争",关系交恶。康熙帝最终下令施琅专征,姚启圣在后方负责后勤军需之供给,并继续招抚郑氏集团成员。在收复台湾后,姚启圣、施琅又异口同谏保留开发台湾。这不仅表明姚启圣和施琅都为清朝统一台湾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而且表明二人在面临私人恩怨和国家统一大业的矛盾时,都做出了为国为民摒弃个人恩怨的正确选择,这种精神尤其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清初流民潮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 ,即地主阶级兼并土地、灾荒饥馑与兵燹。顺治朝禁止内地民人开垦蒙地是为了让流民尽快回到自己的土地上 ,垦复荒地 ,使“差赋有出”,这与清廷在内地推行的“劝垦”政策并不矛盾。清廷封禁蒙地的前提和着眼点是巩固清朝的封建统治和“宁辑边疆”,从这一点出发 ,使得其对内地流民的政策呈现出禁止——有限制地开放——再禁止的特征 ,其中不乏民族隔离的意图 ,但更表明了其对蒙古各部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鸦片战争后,清王朝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逐渐调整了对蒙政策。清末新政期间,禁垦蒙地政策被“放垦蒙地”所取代。放垦蒙地与新政的“裕度支”密切相关。它的推行是对内蒙古西部地区蒙汉各族人民的疯狂掠夺。清末对蒙地放垦开了不顾当地自然环境、大兴垦务的先例,后人纷纷效尤。超出了生态系统本身的调节能力。致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18.
惠州地名的得名缘由众多, 具有自己的特色。研究它, 对于考证已湮废的古迹遗址, 透视早期惠州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民俗、地理等方方面面,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作为新世纪文学界的“西部经典”,《白豆》叙写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革命战争文化的服从命令、男女平等与传统民间文化的自由恋爱、贞操观念,在新疆建设兵团垦荒农场这个特殊的生存环境里碰撞、冲突产生的一幕又一幕的情爱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