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教版高中语文有一篇来自西部作家高建群的散文《西地平线上》,该文通过描写西部三次落日之美,来展现西地平线上的风景美和历史人文之美。很多人读过本文之后都会认为这种美是一种雄壮之美。的确,"壮"是本文"世间有大美"的主旋律,但我们也不可忽视这种"壮"周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去学校调研,听了一位年轻老师的课,课题是《西地平线上》,其中有一个“解题”环节,就是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师问:本文原名“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后改为“西地平线上”,为什么要改名?  相似文献   

3.
很喜欢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这篇文章的原名是《西地平线上的落日——“雄伟的风景”之一》,在编入苏教版语文教材的时候做了改动。这确实是一个高明之举,原名(洒地平线上的落日——“雄伟的风景”之—谚把内容交代得太清楚,显得太实。改成(洒地平线上》后,更具一种含蓄美。  相似文献   

4.
或许是原文太长的缘故,苏教版在选人作家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时,做了一些修改,最重要的改动是删去了两个部分。这两部分分别是:  相似文献   

5.
1.事实上,《西地平线上》着力描绘的三次落日,从作者写作文本的真实意义看,都只能算作一个道具,一个借以传达思想情感的道具。这个道具,将自然、历史、文化、生命连缀成一条无法切割的审美链条,将过去、现在、未来融合为一道无法分割的风光带。欣赏《西地平线上》,就是要透过落日的表象特征,  相似文献   

6.
《西地平线上》一文中的典故通常被单纯地认为是增加了“日落”的人文、历史内涵,使得“落日”拥有了特殊的美感。这只是停留于自然观察层面上的感觉。实际情况应该是,作者以“日落”的描写为载体,主要表达对“大西北”积蓄的人文历史的思考,表达对大西北所具有的英雄精神和为人类发展作出的伟大贡献的礼赞。  相似文献   

7.
卢军菊 《快乐阅读》2012,(25):82-83
《西地平线上》是一篇散文,吻合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文体特点,多数人解读它习惯从对三次落日的描写入手去理解课文主旨,这样做虽然可以把握这篇散文大部分的内容,但却无法将景物描写和人文历史的联想部分统一起来理解。其实这篇散文有另一个更好的解读抓手,那就是课文开头和结尾都出现过的一句话:"世间有大美"。解读本文,从这句话入手就能提纲挈领,更好地理解全文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对主旨的把握。  相似文献   

8.
<西地平线上>是高建群 又一篇充满西部风情的散文.这位名重西北的大作家对西部有着深厚的情感,这种情感的发酵在他面对胡羯深处的夕阳时便再次成了可能.他把心中的梦想投注于现实中西地平线上的三次落日里,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和富有激情的文笔描述了这种"世间大美",在那辽阔、奇美的自然气象背后,传达出作家本人的审美体验和生命意识,这就是西地平线上的落日折射出的人文之光.  相似文献   

9.
乐府本西汉武帝所创立的掌管音乐的官署。魏晋后把所采集的歌辞也叫乐府或乐府诗。乐府诗有两种不同性质的作品:一种是民歌;另一种是文人的创作或拟作。《陌上桑》是前一种——采集的民歌之一。《陌上桑》是一首民间故事诗,一名《艳歌罗敷行》,汉乐府《相和曲》名。是汉朝相和歌古辞。叙述一个太守调戏采桑女子而遭到严词拒绝的情形。诗中揭露了封建官僚的丑恶,表现了劳动妇女坚贞不屈、刚正不阿的品质和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诗中穿插对话,形象鲜明,描写也很生动。  相似文献   

10.
【背景介绍】《江南的冬景》《西地平线上》是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中的两篇文章,作者分别是郁达夫和高建群。第四专题共分三个板块,分别是“谛听天籁”“感悟自然”和“湖山沉思”。第一板块主要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第二板块引导学生体会并表达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第三板块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教学设想】这两篇课文都是写景散文的名篇,有许多共同点。在《江南的冬景》中郁达夫将自然景物描写和民俗描写结合起来,用简约的文笔勾勒出了富有人文气息…  相似文献   

11.
教学机智作为教师的一种能力雇课堂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化学课堂教学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也要求中学化学教师要十分重视教学机智的发挥,从而可以更好地面对和处理课堂上出现的偶发事件从容应变.  相似文献   

12.
秋天的音乐     
冯骥才 《新读写》2009,(7):93-94
音乐的力量非常神奇,它就叩击人的心扉,触摸人的灵魂,与人的精神融合,这是两篇文章共同的话题。所不同的是,《秋天的音乐》抒写由画面、音乐和灵魂三者融为一体的特殊感受,作者驾驭着描写对象,自由地飞驰着想象,文学如行云流水,处处洋溢着诗情。《渗透灵魂的音乐》则集中描写了自己是如何与三毛的《橄榄树》神交的,文字朴实,感情真挚。  相似文献   

13.
《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同为乐府古题,又均有十分出色的音乐描写,但因作者的个人才情、生活遭遇不同,两首诗在音乐描写方面呈现出迥异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4.
二十年前横空出世的《泰坦尼克号》震惊了世界。观众对于这样的商业片,更多的关注力集中在了精美的道具以及场景制作,还有高超的后期特效制作,无法超越的票房奇迹以及导演卡梅隆对于这部电影倾注全力的巨大投资。时至今日,观众谈起《泰坦尼克号》依旧沉浸在杰克和罗丝缠绵悱恻的爱情当中,本文更多的关注力在于电影当中的主题曲,以及由此电影的主题曲中感悟到的音乐艺术魅力。在一部电影当中,音乐与其电影内容的走向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通过音乐的烘托,使整部电影的故事,画面感更加丰满,立体。而《泰坦尼克号》当中特有的音乐配置,为其增分不少,下面将对《泰坦尼克号》里的音乐作用进行分析以及研究。  相似文献   

15.
白居易《琵琶行》(节选)与《李凭箜篌引》两首诗在音乐描写上堪称平分秋色,异曲同工,成为唐代诗歌史上表现音乐艺术的两朵瑰丽的奇葩。探究其中的音乐意境,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相似文献   

16.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和相关理念提出,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与思考。本文谈谈在低年级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安静地坐上40分钟所进行的一系列改进措施。即教师们通过关注聆听、增加趣味、巧用机智、对症下药等多维管理优化音乐课堂。  相似文献   

17.
《西地平线上》是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散文,其文以风景壮美、富有震撼性以及启示性崇高美著称,它不仅触动了人的心灵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聆听天籁”的专题重在强调学生的审美教育,让学生感悟寄情描写、体味自然情感。因此,本文教学首先更抓准思考的切入点,深化学生思维,提升审美能力和精神素养。  相似文献   

18.
郑媛媛  孙治学 《现代语文》2007,(10):114-115
一篇《琵琶行》便可以让诗人名垂千古,在中国古典诗歌描写音乐的佳作中,《琵琶行》与《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堪称“三足鼎立”;《琵琶行》有三次关于音乐的描写,我们称之为“三弹琵琶”,第二次音乐描写是此诗的重要内容,也是三弹琵琶中最精彩的一次;《琵琶行》之所以卓绝千古,是因为诗中有“三绝”,其中最令人感动的应是第三绝,诗人以一颗伟大的爱心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千古名句。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考试》两个知识点的教学设计无锡光华学校陈思《第二次考试》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巧妙的构思”及“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是本文的两个教学重点。讲清楚这两个重点并不难,但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来说,不但让学生掌握这两个知识点并能熟练运用是值得尝试的。为此...  相似文献   

20.
正小时候住的房子可以看到日落。黄昏时候,一轮红日就镶在窗边。我时常坐在窗前,等到红日沉下地平线。离开那座房子许多年了,一直渴望再拥有一座可以看到日落的房子。朋友说:"看到日落的房子是西斜的,不太好。"但我住过的房子都是西斜的,也许是巧合,与落日分外投缘,看到日落,觉得这世界还是美好的。在白天出生的我,对月夜并没有遐思,别人爱说月夜如何浪漫,可我觉得落日比满月哀伤。小王子住在小行星上,每一天,他只需要将椅子移几步,就可以多看一次日落,有一天,他看了44次日落。他说:"一个人心情哀伤的时候,他就会去看日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