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9 毫秒
1.
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一种语法理论和适应几乎整个语言门类的研究视角。构式语法脱胎于认知语法,是对形式语法的悖逆,本质上属于认知语言学范畴。然而在英语翻译里,常常有不同含义的词组成词组,或同一词在不同语境下产生了新的意义,这类词或词组我们可以称其为一个构式。这类词或词组与组成它的词的原意没有太多关联,然而译者在翻译时,常常产生"望文生义"的错误译法。文章将构式语法与英语翻译相结合,以Physical Geology为例,分析了构式语法视角下对科技英语类通用词汇的语境化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2.
北京话中AB式拟声词遵循一种语音原则,即语音在后一音节上得到延展或突出。而汉语中“名+名”式合成词的语义原则是“语义值大→语义值小”,当语义原则跟语音原则发生冲突时,这类合成词在语音上就会作出适当调整。汉语方言中的嵌-l-词,本质上是一种语音构词,符合汉语构词的语音原则。  相似文献   

3.
从意义和功能看拟声词的归类安徽师大中文系杨树森《中学教学语法系统(试用)》(以下简称《系统》)在同类中增加了一类拟声词,这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像“丁冬”、“轰隆隆”、“乒乒乓乓”等在日常语言中大量运用的词,很难并入其他词类。但是,《系统》把拟声词列为虚...  相似文献   

4.
诸如"坐车坐到郑州""喝酒喝到下午六点""唱歌唱到嗓子哑了"这类句式在现代汉语中很常见,这类结构由一个离合词AB加上述宾结构A到X构成。以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来看,"离合词AB+A到X"可被看作一个构式。该构式存在两个常用的构式义,一个是核心的表示致使-移动的构式义,如"坐车坐到郑州"、"唱歌唱到嗓子哑了",另一个是相对边缘的表示夸张的构式义,如"吹牛吹到天上""丢人丢到家"。以构式语法理论为核心,分析该构式的进入成分,并以这两个不同构式义为出发点,解析离合词与该构式产生互动时所产生的压制。  相似文献   

5.
0 给汉语的词分类,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读音相同,书写形式一致,词汇意义相关,而语法功能迥异的词,如“锁、锄、病、左、破、忙、领导、发明、精神、矛盾、丰富、密切”等。这些词到底是一个词兼属于不同的语法类别,还是由相同的书写形式记录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分属于不同的语法类别?目前最为流行,最有影响的说法是:象“锁门”的‘锁”和“一把锁”的‘锁”这类词,因其读音相同,书写形式一致,词汇意义有一定联系,是“一词多类”的”兼类”或“跨类”词。这种观点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然而立说者囿于书写形式的圈子和西洋语法的框架,昧于语言和文字的关系,得出这样的结论,实在是一个极大的误会。在语法学界有人也察觉到了这种说法的不合理,譬如丁声树等在《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指出:“但是有时侯一个词可以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应该作为两个词看待。”①这样认识问题本来颇有思致,但在表述上前后抵牾,说服力也就因之而削弱了。朱德熙先生说得更明白,他认为完全有理  相似文献   

6.
拟声词是研究儿童语言习得的重要观测点。1岁左右儿童开始习得拟声词,1-2岁即习得A式、AB式两类基本形式,4-5岁已习得拟声词绝大多数变化形式。3-4岁是儿童习得拟声词的重要转折期,习得词种数量最多;此期之前,习得的拟声词以生命体发出的声音为主,此后习得无生命体发出的声音明显增加。句法功能上,2岁半儿童已可使用拟声词来指称事物和动作行为,3-4岁即习得了拟声词充当独立语、宾语、状语、补语等基本句法功能。研究发现,自主习得是儿童语言习得的主要方式,但模仿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拟声词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概述了现代汉语拟声词研究的状况。首先理清了拟声词从附属在其他词类上到独立成为一类的过程 ,然后介绍了拟声词研究的主要问题 ,诸如拟声词分类、拟声词重迭形式、拟声语素及拟声词的语法功能。结论是现代汉语拟声词应该独立成为一类词 ,拟声词的研究有待于深入  相似文献   

8.
关于拟声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40年代以前,我国语法学界一直没有注意到拟声词。最早注意拟声词的是《语法修辞讲话》和《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它们都把它归入“象声词”。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和黎锦熙、刘世儒的《汉语语法教材》,都把拟声词归入叹词,因为叹词和拟声词都是“象声的”。然而,叹词与拟声词无论从表达的内容上,还是从分布和功能上看,都是有区别的。有人把拟声词列为形容词的一种,但事实上两者存在明显的区别。拟声词的虚实问题,在语法学界仍存在着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9.
所谓同素倒序词即指构成语素相同而语序不同的一对词,如“改悔——悔改”、“爱情——情爱”等等。前者算为AB式,后者则称为BA式,两种形式互为倒文。同素倒序词在现代汉语中,大量地存在着,据统计,《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0年)中就收录了同素倒序词529对。应该说,同素倒序词的存在,对现代汉语的言语表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价值。同素倒序词具有区别词的理性意义的作用。如:  相似文献   

10.
《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在《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的基础上多划分了一个词类——拟声词,并下了定义:摹拟事物的声音。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268页的《汉语知识》中,对拟声词下的定义却是:“拟声词是模拟人或事物的声音的词。”这两种说法究竟哪种更准确更严密呢?我以为,初中语文教材上的定义欠妥,“模拟人……的声音”这种说法很费解,并容易使人把拟声词与叹词相混淆。  相似文献   

11.
中古佛典对"寒地狱"名称的翻译多用音译,其得名源于梵文里表示疼痛、惊讶的拟声词,而这种拟声词与汉语相关的拟声词语音形式恰好对应.从汉语语音特点来看,汉语表示疼痛、痛惜、惊讶的拟声词可以分成三类;而且,随着语音的发展变化,汉语拟声词的文字形式也随之改变.  相似文献   

12.
《史记》中四字格结构类型广泛,主要有主谓格、动宾格、向心格、并并格、四并格、后补格、虚字格、象声格、叠字格等九种。这些四字格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是构成《史记》民族化、大众化语体风格的重要成因。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词典》部分复合词例证平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词典》里共误举542个“A……B”式例句证明493个双音节复合词AB词目,本从中选出8条有代表性的词加以分析讨论,证明“A……B”不等于“AB”,二从形式到内容均存在着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论现代汉语拟声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汉语词类研究中,在对待“模拟声音的词”这一问题上分歧意见比较多。本文在归纳、比较语法学界各家观点的基础上,用“拟声词”作为“模拟声音的词”的统称,进一步探讨了该类词的句法功能、实虚类归属、多角度分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三本通行《现代汉语》教材关于叹词、象声词的论述进行分析比较,认为叹词、象声词是实词。叹词只表示人类感情的声音,只能做独立语或单独成句;象声词是模拟自然界各种声音(不含人类感情的声音)的词,既能充当独立语和单独成句,还可充当一般的句法成分。"啊、嗯"等词为兼类词。  相似文献   

16.
“VP—neg?”是黄冈方言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特殊问句类型。“VP—neg?”有两种基本句式:“VP有(没有)?”和“VP不?”。“VP有(没有)?”句式在黄冈境内用法较为一致。“VP不?”在各县市方言中的运用大致分为三种情形,其差异主要表现在“VP不?”式和语气词的结合上,构成的方式不同,其语义倾向和语用意义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黄冈方言“VP不”和语气词的结合,表现为或连用或拼合,最终“不”逐渐虚化为语气词“呗”,其种种不同的用法,反映了黄冈方言“VP不?”句式由正反问句向是非问句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7.
缺乏形态变化不能作为汉语语法的特点。注重语义,语法与语义、语用的关系极为密切才是汉语语法的特点;朱德熙所说的“汉语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以及“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和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不是汉语语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从语义和语法的角度对安溪话中的双重否定用例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和分析,以期对安溪话的否定结构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在安溪话中,两个否定词可以复合在一起共同表达一种特定的语义,并且大部分否定词在口语中都可以构成固定搭配式的双重否定,这些否定词在搭配对象的的选择、语义的表达等方面跟汉语普通话有着明显的不同,是我们值得注意的方言学课题。  相似文献   

19.
依存语法主要研究语言中词汇间的依存关系为主线,进而分析语句的深层语义关系.日语是一种与语义联系较为紧密的语言,因此利用依存关系分析日语句子结构和自动转换则显得行之有效.本文根据日汉语言的特点及差别,浅谈利用依存语法来处理在日汉机器翻译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很好地解决了在语言转换过程中的语义分析和句法转换问题.  相似文献   

20.
日语中的拟声拟态词,由于其词汇量大,统计繁琐,以往对于此类词语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从意思、结构、词性等几个方面进行。但是其实日语拟声拟态词不仅在结构、词性等方面具有显著的规律.并且在其看似纷繁复杂的发音上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从横光利一的最后一部新感觉主义小说《上海》中出现的拟声拟态词的元音和辅音两方面着手,运用数据分析和比较的研究方法对小说中的拟声拟态词进行考察,初步探讨日语拟声拟态词的内在发音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