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佳妤 《家长》2011,(8):96-96
我的妈妈年纪不大,可一天到晚"官瘾"十足,她不仅是我们家的"后勤部长",而且是专门监督我的"学习部长",还是我的"文艺部长"兼"艺术总  相似文献   

2.
一位同学的习作《老师摸了我的头》,开头一段是这样写的: 开学了,听说我们班又换了新"老板"。一进教室,果然看见一个戴眼镜的"家伙"。瞧他那"笑里藏刀"的样子,一定是校长派来的"一级杀手"。哼,不管你是哪路神仙,我准叫你"哭比笑好",反正我是公认的"调皮大王","死猪不怕开水烫",还怕你不成!  相似文献   

3.
欣欣四岁,是我们班比较特殊的一个孩子。欣欣个子小,胆子也特别小;长得挺可爱,但少了几分活泼;不玩玩具,不参加集体活动,整天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从不主动和老师、小朋友交流。欣欣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老师我不会"——画画时说"我不会",唱歌时说"我不会",背古诗时说"我不会",游戏时也说"我不会"——这句话成了她拒绝参加一切集体活动的口头禅。  相似文献   

4.
记得在师范大学读书时,我和不少同学经常用"走对了路,入错了门"来调侃自己的命运——所谓"走对了路",是指在为高考而激烈拼斗时,我们总算过了"独木桥";"入错了门",指的是被师范大学录取了。在谈及未来时,我们总是郁郁寡欢。可在即将毕业时,我的心境却一下子开朗起来。  相似文献   

5.
我是什么     
卜冬 《大中专文苑》2014,(12):63-63
有一个无聊的问题,"我是谁",如果把它换成"我是什么",那就有的聊了。"我",是一种武器,且看甲骨文里的"我",一把带长柄的战斧。中国传统文化叫人要谦卑,那是儒教兴起以后的事了,起码甲骨文那个年代,人是很张扬的,有"我"为证。  相似文献   

6.
我们是在办"学校",还是在办"补习班"?我们是在培养"学生",还是在培养"考生"?我们要办"热校",还是要办"名校"?这一连串的问题,引起了我们对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办学追求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做"好孩子"的发现者。课改使我逐渐认识到自己再也不能居高临下地审视孩子,而应蹲下身子和他们交朋友,充分的尊重信任和鼓励我们的每一个孩子;自己再也不能满堂灌输,而应引导孩子自主探究;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爱",什么是"以爱为源",什么是"爱铁成钢"……  相似文献   

8.
艾敬敬 《中国德育》2015,(15):73-74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大人们对孩子说这样的话:"你是男子汉,要帮助女同学提包包"。这句看似正常的话其实存在三个疑问需要我们厘清:要帮助女同学,男同学就不用帮助了吗?这种引导方式合适吗?如果孩子不情愿当男子汉就可以不帮吗?生活中人人都有爱与被爱的需要。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关心从"你对我好,我才对你好",到"我对你好,但你也要对我好",再到"我会承担法律义务,对你好",最终达到"不管法律如何规定,我会以我自己的方式永远对你好"。  相似文献   

9.
宋莺 《考试周刊》2009,(39):218-218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本文作者以为这是一切学生工作的核心思想,以此为准则,教师的工作必将事半功倍,无往而不胜。攻心,能控制自己的心灵,了解学生心理。教师所试图改变的,不应是学生的身体,而应是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10.
先说什么是"好课堂"。关于"好课堂"的标准或特征,已经有许多老师和专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概括——这个"原则"那个"维度",还有各种"性"(比如"生成性""互动性"之类),等等。这些概括丰富了我们对"好课堂"的理解。但我想根据我的课堂实践,为"好课堂"的标准提供一个朴素的理解:所谓"好课堂",就是"有趣"加"有效"。  相似文献   

11.
引言:师生共读活动是我校富有特色的阅读课,它如我们的语文课一样,现已走进了我们学校的各个班级,是我校语文课之外的又一种学生阅读课。 《木偶奇遇记》的师生共读课我曾经公开共读过三次,但每一次的共读我总觉得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层次上,如从一开始聊"童话"到聊"作者",然后"请学生谈谈对故事中人物的感受",到后面的"共同读其中的一个故事",到最后"让学生为本书写写推荐词"。整个过程感觉很形式化。"老师在其中做什么?""学生读到了什么?""有没有关注学生的需求?"等问题我似乎并没有在意,而更多的是上出了语文课的味道。  相似文献   

12.
他是酷爱读书的"小书痴",他是精益求精的"朗诵家",他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倔劲"斩获过无数佳绩,他就是就读于陕西省府谷县第三小学六(6)班的郝鹏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阳光少年的内心世界吧!"贪婪"的"小书痴""书,是无声的老师;书,是无间的密友;书,是指路的明灯;书,是人类智慧的传承。书伴着我走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见证了我的成  相似文献   

13.
教育关涉人的生活,构成为人的生活,并培养生活中的人。当回归到教育最本真的生命意义,将学生视为一个生命体时,就会生成出这样的提问:"学生,你幸福吗?你感到幸福了吗?如何提高你的幸福感?"事实上,在如此提问之前,就需要自我提问:"我感到幸福了吗?"每个人都可以如此自问,也大致能够回答"如何提高我的幸福感"这类问题。但遗憾的是,当我们真的这样去问学生,是否真的就能够发现"规律"、"道理"?是否真的能够得到回答?我表示怀疑。但是,我并不怀疑:教育实践工作者和研究者,应该如此提问,应该有此意识——因为我们是"教师",我们在从事着"教育",  相似文献   

14.
柯振超 《考试周刊》2011,(24):48-49
通过多年的探索,我感到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对于"管理",不可望文生义,不可简化为"管",更不可幼稚地认定为"管教"。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导",是"指",  相似文献   

15.
林程炜 《小火炬》2013,(12):22-22
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同样的道理,"班不可一日无师",若老师不在,那必将"天下大乱"。上星期我们班语文老师、数学老师都有事请了假,班级就像倒了一根桩子一样,眼看快塌了!虽说我是班长,但也治不了这"泛滥洪水"。这不,一出出"好戏"上演了!  相似文献   

16.
吴开宇 《生活教育》2012,(17):85-87
阅读共16本的《朱永新教育作品》无疑是一次精神上的"饕餮盛宴",更妙的是还可以"挑三拣四",由此,《朱永新教育作品》之《我的阅读观》成了我踏上全新阅读之旅的"第一本"、"第一思"、"第一记"。阅读的"沙化"现象从百家讲坛盛行一时到国学的"回温",实际上都折射了一个事实,阅读的"沙化"、"荒芜"现象。  相似文献   

17.
我们家有一位"女强人",她就是我的奶奶。为什么说我的奶奶是"女强人"呢?因为我的奶奶都一大把年纪了,不仅要操心家里的事,还要和病魔作斗争。奶奶什么时候都很乐观,每天总是笑眯眯的。  相似文献   

18.
曾经有一道考题,题目是"雪融化了之后是什么",一个孩子答"春天",结果被老师判定错,因为标准答案是"水"。毫无疑问,老师的"标准答案"是正确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需要有"标准答案",  相似文献   

19.
魏域成 《小读者》2010,(7):31-31
童年的日子我是在乡下度过的,所以我的"百草园"当然是乡下了。 乡村四月,大人们"才了蚕桑又插田",我学着大人们的样子"也傍桑阴学种瓜",是那么的认真,那么的专注。那种幼稚的模样.常让大人们忍俊不禁。  相似文献   

20.
都说西安的美食、美景特别多,禁不住诱惑的我,就随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来到了西安。一住进宾馆,爸爸就宣布,今天的主要任务是"吃",一听到"吃",我的肚子就"咕咕"直叫,于是我们快乐而劳累的一天开始了。中午,我们去了"老孙家肉夹馍"老字号店。经过望眼欲穿的等待,肉夹馍终于被端上来了。我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嗯!真好吃!"馍是软软的,里面的肉也非常鲜嫩,而且被切得很碎,我狼吞虎咽地吃完了一整个儿。爸爸笑着说:"别急着吃太饱!我听说还有一个地方的肉夹馍更好吃!"我连忙说:"好!好!好!快去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