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根据美国总统选举制度,总统由民间间接选举,因此现代总统历来都对大众传播媒介青眼有加。作为新媒体主要形式之一的社交媒体得到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成为全球不同社会阶层话语博弈的虚拟场域。在以美国总统大选为背景的场域中,精英话语与大众话语在表达上呈现出较大的差异,这两种社会阶层的话语博弈也凸显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6,(16):32-36
社交媒体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工具,也是情感交流、情感建立、情感互动的场域。社交媒体以其圈层传播、熟人传播、强关系链接等传播特点,极易将某种恐慌情绪作为事件传播的背景,植入风险论证的各种话语建构当中。情感在公共事件的意见表达中,并非全是非理性成分,相反,在中国语境下,情感是人们参与网络抗争的一种"社会冲突的道德语法"的直接体现。在研究社会突发暴力事件在社交媒体的风险传播中,有必要对情感因素在风险传播中的作用与功能进行考察,以期能够更加全面解释为何在社交媒体的风险建构和风险论述中会呈现出与传统媒介系统与专家系统较为尖锐的对抗。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在群体性事件的舆论引导中,政府与传统媒体的博弈历程与策略,认为其中经历了三个阶段:政府对媒体进行控制、政府对媒体进行管理、政府与媒体进行合作.本文认为正是这三种博弈策略导致了政府对群体性事件的三种认知:“受害型”危机认知、“事故型”危机认知和“错误型”危机认知以及媒体对群体性事件的三种报道框架:蛊惑与教唆框架、去语境化的事件过程框架、高度语境化的社会冲突与怨恨框架.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4,(19):49-53
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新的政治环境催生了舆论工作的新变化,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相生相伴,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作为舆情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社会矛盾和热点问题积聚的突出反映。传统网络和微博平台作为快速发展的舆论思想阵地,形成的"民生舆论场"影响着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决策。在4G移动互联网时代,政治环境与媒体的移动趋势催生了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与舆情监控的新需求,已显现出了网络舆情的物质载体由PC转向智能手机,内容载体由图文转向视频,内容平台由社交化网络媒体转向视频社交移动APP终端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5.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风险社会中,社交媒体作为公众重要的信息来源,是传播风险信息和影响公众对风险事件感知的重要渠道,成为我国高速转型期社会风险聚集的关键空间,尤其是社交机器人等技术广泛应用到新闻信息生产和扩散环节后,社交网络舆论空间越发复杂。通过以“风险竞技场”为理论框架,结合社交媒体“人机共存”的生态特征,探讨风险传播过程中普通大众、官方媒体、自媒体、相关机构、政府部门在风险话语争夺和风险情景建构中如何进行社会资源动员影响决策结果。基于“人机”多元传播主体、“块茎式”叙事形态、“洞穴式”情绪共振、封闭反馈机制四个环节提出社交媒体风险沟通的负面机理。政府部门应该从争取公众信任、构建多维沟通渠道、多元协同共商、提升数据治理能力等维度出发完善社交媒体中的风险沟通机制,降低社会运行的交易成本,共创融洽稳定的风险沟通场域。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成为社会关注热点,现代媒体对此应承担何种责任呢?本文通过对2008年以来国内群体性事件所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征的分析。阐述了面对"群体性事件"媒体首先要认可多元社会利益的正当性,通过合法化、制度化的报道渠道,为事件的妥善解决履行媒体使命与责任。  相似文献   

7.
王卫池 《东南传播》2021,(7):109-112
在媒介化生存的当下,人在相当程度上陷入对技术尤其是社交媒体的狂热依赖,形成了复杂的线上社会关系场域."SH名媛"事件是当下社会社交展演与群体伪饰现象的集中呈现.社交展演的泛化与人设营销、身份建构密切相关.媒介作为社会结构性权力建构关系秩序、人与人的关系逐渐物化、人与物的关系强化是话语空间集体粉饰的深层次原因.媒介仪式与符号消费使用户自我呈现逐渐走向异化,导致情感型数字劳动和人的主体性消解等问题.对这种"畸形表达"与"视觉欺骗"景观保持必要的警惕和反思,是规避被技术俘虏的风险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8.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现实生活中的群体性事件逐渐转向网络社交平台,而互联网社交媒体的特性也为群体性事件的发酵和扩散提供了更大平台。本文从传播形态角度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针对具有代表性案例进行梳理分析,在舆情的变化中梳理出网络群体性事件传播形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北梦原 《新闻世界》2012,(7):286-287
本文用意识形态分析方法考察群体性事件中话语的结构与内容,分析了不同群体性事件中话语的对立与共享及在事件过程中的话语建构与意识形态生产。通过对话语的分析,揭示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结构存在于社会的功能,认为它通过一种明确集中的方式再现了复杂的社会现象与社会关系,能够在具体的事件过程中呈现社会各个阶层对于现实的态度与看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成为社会关注热点,现代媒体对此应承担何种责任呢?本文通过对2008年以来国内群体性事件所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征的分析。阐述了面对“群体性事件”媒体首先要认可多元社会利益的正当性,通过合法化、制度化的报道渠道,为事件的妥善解决履行媒体使命与责任。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6,(22)
本文从媒体这一行动主体出发,以北京食品安全事件的"媒介呈现"作为切入口,对2008-2015年间的北京食品安全事件的媒体首发报道开展研究;侧重从报道的地方特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议程互动及社交媒体平台会话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传统纸媒和电视媒体仍然是北京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爆料的主要平台,消息来源以公众和媒体曝光为主;新媒体在传统纸媒、电视报道的食品安全事件持续发酵之后,承担了延续公共讨论的作用,部分社交媒体中的公众讨论呈现了扭转主流媒体话语权的倾向。公众的话语在社交媒体平台中成为主导议程的主体,通过质疑、反对等方式,扭转了主流媒体对部分报道的议程;对主流媒体的话语权进行争夺。  相似文献   

12.
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和互联网2.0时代的到来共同助推了层出不穷的社会群体性事件在网络上的发酵、传播,从而导致群体性事件自媒体网络舆情的产生。在此情况下,高校学生群体也得以机会在自媒体平台上更自由地"发声"。探讨自媒体平台上的群体性事件大学生参与现状、发声现状,试图提出有助于控制网络舆情、引导学生理性参与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占中"事件中的新媒体运用情况进行了跟踪观察,认为"占中"运动并非是一场市民的自发行动,而是组织方通过网站、社交媒体、即时通讯软件等动员、部署的社会运动。在新媒体时代,由于借助"新媒体"强大的组织动员功能,一场社会运动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低强度"的"新样态战争"。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立足于危机传播理论,以晋宁"10·14"事件报道为研究个案,从报道形式、主题框架、事件归因、新闻来源、报道基调、危机传播模式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媒体在农村群体性事件议题上的媒介表达状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媒体优化群体性事件报道、提升其深度效能的策略路径:应注意进行事件潜伏期的环境监测和危机预警报道;加强危机蔓延期的沟通协调功能和恢复管理期的社会反思功能;注意把握报道分寸、建设性地进行舆论监督;尤其是在农村群体性事件报道的法治价值取向上,还应加强对农村群体性事件的行政法反思、多元主体利益关系分析等。最后对媒体建构下的施工方和地方政府危机传播管理策略问题作了一定反思。  相似文献   

15.
《新闻界》2016,(14):47-53
在政府危机公关的背景下,"社交化"属性显著的新兴媒体成为民间意见气候的集散地。分析新浪微博用户对"百色助学网性侵"和"马山骗领扶贫款"事件的民间抗争性话语表达,发现传播实体与其话语抗争程度并不显著相关,但传播效果与其固有影响力高度相关。民间抗争性话语已经成为当前民众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官方处理舆情的思路要由"引导"向"融通"转变,以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兴媒体为载体,推行"互联网+政务",与媒体共同搭建公众政治参与的平台,聚合导向正确的民间抗争性话语的影响力,将新兴媒体打造成官方与民间舆论场的缓冲区。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时代,社交媒体的低门槛使得公众在网络场域实现其话语权。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同时显现多元主体,但多元主体带来话语多元,也带来话题偏移和信息变异。尤其是在公共突发事件中,社交媒体的舆论纷繁复杂。本文主要就公共突发事件案例分析社交媒体舆情的共性和矫正话语的偏向策略。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微博等新社交媒介的快速兴盛,网络等新媒体对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消解与重构,网络意见领袖逐渐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影响公共舆论的重要力量。这个群体能否成长为网络社会这个拟态环境中理性表达与对话的中间力量,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舆情演变有着重要影响。着重探讨了当下网络意见领袖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对网络舆情演变的影响,以期指明网络意见领袖在网络群体性事件及网络社会传播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高滢骐 《大观周刊》2012,(46):76-76
x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成为近些年我公安机关稳护社会稳定工作的顽疾,甚至威胁到党和国家的政治统治,研究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对策具有现实的必要性。诚然,群体性事件是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产生的利益矛盾及其博弈过程中发生,解决它需要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同时,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需要一个特定的国家和社会的背景,运用政治学知识,从国家发展角度解读群体性事件。对于根治群体性事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民公安大学。  相似文献   

19.
陈朝阳  苏可儿 《今传媒》2020,28(5):12-15
新媒体时代打破了不平等的信息传受关系格局,网络赋权给予了公共话语更多的表达空间,在此背景下网络舆情也随之呈现出新的规律和特点。作为公共舆论的集中场域、社会结构性暴力的减压器、舆论监督的重要渠道和网民的主要求助平台,承担多元化媒介身份的微博跻身成为信息传播系统中的重要一环,成为舆论形成、发酵、撕裂、次生分化与重组的重要阵地。本文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事件"(以下简称"新冠"肺炎)为例,依据微博的媒介属性和公共文化属性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微博的媒介角色进行全面分析,旨在对微博舆论场域的舆情引导提出合理有效的对策,构建多元包容的话语语境和健康的舆情生态,缓和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20.
网络群体性事件与群体性事件本质的不同在于前者表现为话语行动,后者以现实集群行动呈现。当前网络群体性事件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呈现出草根阶层自我赋权、异质群体对话沟通和利用网络进行社群组织动员的新趋向,并在公民意识的觉醒、公民身份的认同、公民参与的逐步实现中体现出重要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