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博物馆作为城市的文化名片,以其特定的物质载体构建了城市的文化精神空间。台湾地区的博物馆因其注重将在地的历史、人文古迹等打造成有机整体,根据建筑展开自身的叙事,博物馆本身也成为一种城市景观符号,参与城市空间的再造。台湾的博物馆,在突显在地特色上已有较为成功的经验,本文选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台湾在地博物馆进行案例研究,从台湾的在地原乡迷思、集体记忆认同及博物馆虚实空间的建构三个方面入手,看台湾博物馆何以借助地方文脉实现对城市形象的表征。  相似文献   

2.
为推进海峡两岸档案事业合作与发展,2014年6月10日至17日江苏省档案学会考察团一行4人,由江苏省档案局局长谢波带队,赴台湾进行学习考察. 考察团先后参访了台北、台中、高雄、台东等城市,对台湾档案管理局、台北市内湖区户政事务所户籍档案室、台湾文献馆、台湾电影资料馆、台湾营建研究院以及孙中山纪念馆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与台湾同行亲切座谈.  相似文献   

3.
由于学科发展历史、新闻传播生态等差异,大陆和台湾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与特点.21世纪以来台湾新闻传播学研究呈现新的态势,梳理其发展脉络与演变特点,有助于及时了解台湾相关研究的发展动态及全面把握两岸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整体面貌.《新闻学研究》是台湾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发表的主要阵地之一.基于该刊2001-2019年间所刊论文的统计,采用内容分析法,管窥21世纪以来台湾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发展样貌.研究显示,新闻学与媒体研究、传播学研究、广告学研究、广播电视与电影研究、文化研究、媒介经营与管理研究、新闻业务、新闻传播教育研究等9个领域受到学术界重视,成果丰硕,但存在显著的不均衡.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加深入地进行电影美学、电影艺术理论的研究,积极、健康地开展电影批评,回顾、总结中国电影理论与批评的历史经验,使我国21世纪的电影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文学系与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联合举办了迈向21世纪电影美学研讨会,于2000年3月25日在北京广播学院召开。北京广播学院院长刘继南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章柏青研究员到会致辞,研讨会先后由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文学系主任苗棣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副所长贾磊磊研究员主持。与会的50多位专家学者来自北…  相似文献   

5.
以坐落于台北市中正区的宝藏岩历史聚落为考察对象,通过对两部取景于此的台湾电影——《杀人计划》和《面引子》进行文本分析,重点考察都市空间的影像生产是如何从诗意地呈现消失的地景转向为以怀旧为主题的文化消费。透过都市地景与电影美学之间的二元互动,电影语言呈现了一个变迁中的台北都市空间形态。这一诗学表征结构亦构成了理解都市空间的认知方式:既强有力地介入社区改造的社会议题之中,同时观照台湾历史的变迁历程。  相似文献   

6.
王坤 《青年记者》2015,(8):73-74
美国人本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家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了"城市意象"这一概念,城市意象理论根据易为观察者了解城市的原则,界定了城市形态的概念。不同的地域文化决定了不同的城市意象,每个城市都有其代表性意义的意象,它是一个城市身份的象征。微电影可以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意象运用影像呈现、传播。本文试图以城市电影为本体,在微电影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台湾电影的发展有着鲜明的历史分期。"新电影"运动后,台湾电影在艺术美学和内在文化品格上有了质的飞跃,但电影市场却不断萎缩,电影和观众之间逐渐疏离。直至二十一世纪,以魏德圣、钮承泽等为代表的新生代导演重新唤醒了台湾电影市场,为台湾电影缓和作者与受众的矛盾、平衡艺术与商业的关系作出新的探索。本文试以纵向时间轴为线索,结合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梳理台湾电影发展过程中脱离观众而后重新接近观众的历史过程。同时挖掘"新电影"运动对当代台湾电影的影响,以期寻找台湾电影在电影全球化、产业化浪潮中的独特品格与地位。  相似文献   

8.
张景岳 《新闻大学》2005,1(3):84-89
上海是近代中国最早用电影来纪录自己形象的城市之一,其拍摄者是美国人。在1898—1949年即我们称之为老上海的半个多世纪里,美国纪录电影为上海这座城市留下了许多历史记忆的亮点。但奇怪的是,几乎翻遍所有相关的报刊书籍,我们却从未见过一篇文章来专门讨论美国人所拍的老上海纪录  相似文献   

9.
齐钢 《东南传播》2011,(11):1-5
台湾电影研究虽然一直较为薄弱,但经过学界多年努力还是有所发展,不论是台湾电影史、电影导演、新电影还是华语框架下的台湾电影研究,都取得不小的成绩。比较大陆和港台学者的台湾电影研究,可以发现双方不同的兴趣偏好。尽管台湾电影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然而通过梳理台湾电影研究脉络,我们认为台湾电影研究还有不少空间有待开拓。  相似文献   

10.
随着地方资源的开发殆尽,城市记忆再造成为差异性城市形象建构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城市记忆再建构,有利于摆脱传统的城市传播同质化的困境。本文以文化遗产“果城里”为对象,通过田野调查、查阅文献等方式,总结了“果城里”的历史文化建筑群在连云港城市形象传播过程中所传递的空间意象,并根据当前文化遗产空间意象在城市记忆塑造过程中的缺失及问题提出相应的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11.
在先后经历日本占领和国民党退守台湾威权统治两段特殊历史的这样一个区域,台湾电影的主体意识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曲折发展的过程:自20世纪80年代写实主义指导下的新电影运动肇始,在20世纪90年代香港和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多方挤压下偃旗息鼓,又在21世纪现代化进程基本完成,台湾社会开启二次转型的矛盾冲突期再次萌芽.在历时之余,其重心也发生了改变:不同于20世纪80年代新电影导演们建立在乡土之上的、区域性的身份认同,新生代的导演们倾向于将重心放在他们生长的都市,通过题材上的多重视角、形式上的非线性叙事和元素拼贴以及内容上的温情叙事等策略对其中非区域性的、跨地的文化体验进行描述和反思,从而建构起专属于当代台湾电影的、具有后现代式文化自觉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5,(11)
不同时期的农民工电影,主题思想的侧重点不同。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期,农民工电影的主题是进行现代性想象与表现恋乡情结。农民工电影参与了现代性构建,弘扬了理性与自由精神。1990年代中期至新世纪初,农民工电影的主题是表现苦难与呼吁正义。农民工电影表现了干预现实的勇气和反思社会问题的深邃,寄寓了独立思考和批判立场,体现了编导的社会良知和仁爱精神,提升了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新世纪初以来,农民工电影的主题是鼓舞农民工励志打拼融入城市。这个时期的农民工电影,运用了伪现实主义进行创作。农民工电影的主题变迁,是主流意识形态、电影产业化与人文知识分子自由精神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熊晓霜 《东南传播》2010,(5):108-110
在电影日益技术化和商业化的今天,电影艺术本身应该具有的文化品格和价值却往往被忽视。台湾导演侯孝贤的电影一直以来以其特有的现实主义特色著称,记录台湾历史和传承台湾文化贯穿了导演侯孝贤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他的十二部代表电影以时间上的编年史模式和空间上的全景模式,展示了台湾地区一百多年历史发展中的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侯孝贤的电影虽然是故事片,虽然都具有虚构性、艺术性等特点,但是这些电影却因为其对民族文明、文化的精确记录而具备了民族志电影的科学性、资料性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王慰慈:台湾淡江大学大众传播学教师,台湾文建会文化纪录片推广研讨计划主持人,台湾电影资料馆纪录片历史与目录整理计划共同主持人,台湾纪录片双年展选片委员。 纪录片作品曾获台北电影特别奖、金带奖、报道纪实类一等奖、优等剧情片金穗奖,等等。 曾担任台北电影奖评审、短片辅导金评审、优良地方文化纪录片评审、金马奖评审、金穗奖评审,等等 方方: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全国艺术科学“九五”规划研究课题《中国纪录片发展史》课题研究负责人。 台湾制作纪录片的方法: 方方:现在台湾一般拍摄纪录片的组成形式是怎样的? 王慰慈:…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台湾电影折射出的"台湾精神"已然发生了微妙但明显的变化,不再强调大陆作为自我镜像,体现出自由与放松的气质。这一方面说明了两岸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对抗式冷战思维的弱化与消失,但另一方面,也或多或少地显示了大陆在塑造台湾形象与身份方面失去了重要功能。台湾通过发掘自身的地域/自然、本土历史/黑帮以及现代性/摇滚音乐等等文化资源,用以凝聚自我意识及其身份认同。台湾电影在塑造自身形象时的蛛丝马迹,都程度不同地具有某种微观政治学的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16.
郭瑞佳 《出版参考》2012,(28):37-38
台北"牯岭街"的闻名于世得益于20年前红极一时的台湾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这部屡获大奖的片子在通过个体事件呈现上个世纪60年代的台湾社会群像的同时,也让人们记住了"牯岭街"这个名字。除此之外,在很多台湾文化名人的访谈和回忆录中,"牯岭街"一词也常常被提及。二战结束到上世纪70年代,台北牯岭街因云集于此的二手书摊成为台湾最热门的文化地块。尽管随着时代变迁和城市的  相似文献   

17.
电视剧中的城市意象作为城市形态和城市意蕴的有机结合,被不同的观察者赋予迥然的内涵。历史环境、社会形态、人文表达增加了城市意象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文章从厘清电视剧城市意象的四类聚合方式入手,分而从城市民俗精神的表达、怀旧视野中的城市书写、都市消费空间里的符号象征、新移民剧中主题意象的流变等方面对电视剧中城市意象的常见组合进行分析,意在揭示电视剧对于城市特色意象的聚合及表达习惯。  相似文献   

18.
进入21世纪以来,一个概念一直在学界游荡——有的时候就像一个幽灵,时隐时现、令人捉摸不定——它就是"记忆"。据不完全统计,就有2001年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博士论坛的"21世纪的社会记忆"、2004年第15届国际档案大会的"档案、记忆与知识"、2007年四川大学的"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2011年江西南昌大学的"社  相似文献   

19.
邓庄 《现代传播》2019,(3):50-55
从空间视阈出发,阐述了城市记忆是在实体空间、虚拟空间与人们的空间实践中生成。怀旧和纪念空间是城市记忆的表征,媒介书写建构了多样化的城市记忆,民众则通过社会性、日常化的行为实践来维持与认同城市记忆。网络对日常生活的全方位介入,催生了新的社会实践,进一步促进了大众与城市记忆的接触与对话。城市记忆的建构与传播需要给不同的记忆内容与形式提供空间,真正建构以人为主体,以有益于人的体验和解放为价值取向的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20.
台湾新青春电影是指2000年以来,台湾本土出品,以青春、成长为主题的影片。此类影片由台湾新锐导演执掌,意在"青春"的外衣下,去探寻当下台湾青年一代的成长轨迹、心路历程,以及由此折射出的文化观念。在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