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为了研究北温带湿地不同退水时间条件下土壤种质资源的特征,在3个不同的水位条件下,通过幼苗萌发法对野鸭湖湿地近10年来退水湿地面积中土壤种子资源的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的种子在不同的退水时间条件下,变化明显:种子的密度在退水5~7年时达到最大值2.389×104ind./m2,在退水7~10年时最小,为1.352×104ind./m2;萌发植物的物种数量与之相一致,其中广泛分布类型植物与水生植物的萌发在退水5~7年时同样达到最大值,但萌发的湿生植物的数量在退水1~3年时,达到最大值;湿地中土壤种子在0~5cm和5~10cm分层上,萌发的物种数差异不显著,但在萌发数量上有明显分层现象.本文还结合以上研究结果,分析了在不同退水时间条件下,土壤种质资源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而讨论了土壤种子资源在湿地恢复和湿地保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生态系统呼吸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碳循环中仅次于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的第二大通量组分.除温度和水分外,生物因子对生态系统呼吸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生物因子往往与温度、水分有着相似的季节变化,并且温度还对这些因子有重要的影响,这加深了探讨生物因子对生态系统呼吸影响的难度.复种农田生态系统中生物因子与气象因子季节变化的非同步性为探讨生物因素对生态系统呼吸时间变异的影响提供了有利条件.利用华北平原冬小麦一夏玉米复种农田LAI的季节动态与温度的季节动态存在非同步性这一天然试验条件,本研究通过该农田生态系统连续两年的涡度相关通量观测数据,分析了温度和生物因子对该农田生态系统呼吸季节及年际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冬小麦和夏玉米的各个生育阶段,其夜间生态系统呼吸都受到土壤温度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在作物不同的生育阶段有所差异,尤其当土壤温度与叶面积指数(LAI)的季节变化非同步时,LAI会改变土壤温度对生态系统呼吸的控制.基于直线回归方程,LAT能分别解释2003年和2004年冬小麦生态系统参考呼吸(10℃下的生态系统呼吸速率)变异的97%和74%,能分别解释夏玉米生态系统参考呼吸变异的85%和42%.华北平原冬小麦一夏玉米复种农田的生态系统呼吸呈"双峰"季节动态模式,且与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及LAI的季节动态模式相一致,两次峰值分别出现在冬小麦的LAI和夏玉米的LAI达到最大时.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呼吸的最大值在2003年和2004年分别为6.6 gC/(m2·d)和5.5 gC/(m2·d),夏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呼吸的最大值在2003年和2004年分别为7.7 gC/(m2·d)和6.9 gC/(m2·d).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在2003年和2004年2个生育期的总呼吸量分别为402 gC/m2(累计220天)和486 gC/m2(累计232天).夏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在2003年和2004年两个生育期的总呼吸量分别为557 gC/m2(累计131天)和48l gC/m2(累计107天).冬小麦及夏玉米生育期生态系统呼吸的年际差异受土壤温度和受LAI影响的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的协同作用控制.冬小麦秸秆还田引起的生态系统呼吸底物的增加以及夏季降雨对土壤湿度的改善都促进了夏玉米生长前期生态系 .统CO:排放量的增加.相对于自然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受到更多的管理措施的影响,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加强农业管理措施以及人类活动对农田生态系统呼吸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党丽霞  洪剑明 《资源科学》2009,31(7):1244-1249
为了研究北温带湿地不同退水时间条件下土壤种质资源的特征,在3个不同的水位条件下,通过幼苗萌发法对野鸭湖湿地近10年来退水湿地面积中土壤种子资源的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的种子在不同的退水时间条件下,变化明显:种子的密度在退水5~7年时达到最大值2.389×104ind./m2,在退水7~10年时最小,为1.352×104ind./m2;萌发植物的物种数量与之相一致,其中广泛分布类型植物与水生植物的萌发在退水5~7年时同样达到最大值,但萌发的湿生植物的数量在退水1~3年时,达到最大值;湿地中土壤种子在0~5cm和5~10cm分层上,萌发的物种数差异不显著,但在萌发数量上有明显分层现象。本文还结合以上研究结果,分析了在不同退水时间条件下,土壤种质资源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而讨论了土壤种子资源在湿地恢复和湿地保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掌握城市扩张对农田生态健康的影响,在划定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的城市边缘区基础上,依次对在城市、城市边缘区及乡村范围内农田的耕地、草地和林地三类生境的大中型土壤动物进行取样,分析了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并通过计量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农田中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土壤线虫,常见类群为隐翅甲科、象甲科、蜘蛛目等11类。无论在农田尺度还是生境尺度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均由城市、城市边缘区至乡村呈现高、低、高的变化趋势,而物种量均无明显规律性变化。其原因为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均高于城市和乡村,农田受人为干扰最为强烈,造成农田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减少最多。而物种量无明显变化或因沈北新区城市扩张时间较短尚未对物种量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五个采集点对黑龙江农田蜘蛛区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共记述蜘蛛目20科,34属,50种。并对黑龙江蜘蛛区系的性质、特点、农田的水平分布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草地上进行,设置3个不同的干扰强度处理,原始生长草地(LD)、严重破坏后自然修复草地(MD)持续干扰草地(HD),各3个重复。实验包括野外随机取样和室内种子萌发两部分。干扰对种子库的影响发生在土壤表层,但随着干扰加剧,影响延伸到深层土壤。地上植被种类随干扰程度加大变化明显。干扰程度加大,植被种类显著减少,且一二年生比例增大。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西藏优质牧草,狗尾草,天蓝苜蓿进行氯化钠盐溶液浓度梯度设为0、50、100、150、200mmol/L不同浓度浓度盐溶液处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实验,研究盐胁迫对狗尾草和苜蓿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低浓度对两种牧草萌发有促进的作用,随着浓度增加,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生长受到抑制,对根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野燕麦(禾本科),天南苜蓿(豆科)进行不同浓度梯度的碱性盐(NaHCO_3和Na_2CO_3按摩尔比4:1)溶液处理,蒸馏水作为空白白对照,浓度梯度设置为0、5、10、25、50mmol/L进行了碱胁迫对两种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影响的实验,碱胁迫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两种西藏优质牧草种子的萌发,在高浓度下萌发时间推迟,发芽速率下降,萌发率降低,胚芽,胚根生长缓慢,低浓度下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很小,胚芽及胚根干重在鲜重中所占的比例也随碱胁迫溶液浓度梯度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8.
利用西藏自治区第二次土壤普查及田间试验数据资源,通过统计分析研究了日喀则地区主要粮食生产县农田土壤养分状况及相关特性。结果表明:日喀则地区大部分农田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较丰富,全氮含量不高,且分布不均匀,磷、钾呈现中等偏下水平,pH多在7.5~8.5之间,呈弱碱性;全氮、海拔(4300m以下)与有机质呈显著相关关系,pH对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9.
在统计分析耕地土壤农化样测试结果以及肥料效应田间试验示范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的农牧民农业生产与农田施肥管理信息调查资料,初步得出阿里地区主要耕地类型青稞作物的施肥模式、肥料配比、肥料效应方程等施肥参数,为制定切合阿里实际的农田科学施肥技术指导方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以西藏拉萨市当雄县阿热湿地作为研究地点,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对该湿地种子植物科、属组成和植物区系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阿热湿地共记录了129种种子植物,隶属32科,85属,分别占西藏种子植物科、属和种总数的15. 38%、6. 63%、2. 03%.该湿地种子植物科的组成中,菊科、莎草科、豆科为优势科;中型属和单种属是组成本区种子植物的主体。该湿地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分析结果显示,在科的分布区类型中世界广布的科占优势,占本区总科数的75. 00%;在属的分布区类型中北温带和世界广布的属占优势,分别占本区总属数的35. 29%和22. 35%.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与粮食安全保障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形势严峻,已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文章针对我国农田土壤和粮食作物重金属超标现状,强调把粮食作物区域划分为禁产、限产和宜产3种类型;通过采用重金属低积累粮食作物品种、重金属钝化与阻隔技术及农艺管理等措施,实现中轻度重金属污染农田的安全利用,为粮食安全生产提供技术保障;并明确提出了重金属动态监测、低积累作物品种资源库、钝化剂市场准入、超标农田的轮作休耕、高重金属含量秸秆的处置、粮食安全生产保障体系与政策等是今后我国农田土壤安全利用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2.
1961-2011年中国农田磷收支及磷使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伦飞  刘俊国  张丹 《资源科学》2016,38(9):1681-1691
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磷肥使用效率以及减少环境面源污染一直是中国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物质流分析的方法,通过构建动态模型,科学评估了1961-2011年中国农田系统磷收支;探讨了中国农田磷投入与农作物产量、磷使用效率之间的关系;对比分析了不同时期不同农作物农田磷收支变化情况。研究表明,1961-2011年,中国农田磷投入量增加了7.93倍,磷输出量增加了2.89倍,磷循环利用量增加了2.65倍;磷投入的构成由以人畜粪便为主(76.45%),转变为以磷肥为主(70.54%);中国农田系统磷使用效率呈下降趋势,由20世纪60年代的0.6左右下降到现在的0.3左右;农作物产量呈正相关,而磷使用效率与农田磷投入呈负相关。总的来看,中国农田系统磷收支经历先损失后积累的过程,1971年为转折点,到2011年时,中国农田土壤累积磷积累量达到71.18 Mt P。本文的研究为合理确定农田磷投入量,提高农田磷使用效率,减缓农田土壤磷积累,减轻农村面源污染等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云南省农田生态环境现状、农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和技术需求,分别从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土壤科学培肥、主要粮食作物和特色经济作物优质高效种植、农田重金属土壤修复等几个主要方面探讨改善云南省农田生态环境状况、提升农田生态环境质量的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促进云南省农田生态环境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思路借鉴和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依据2012年2月至2012年11月三门核电站周边海域4个季节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该区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丰度、优势种类与生物多样性等特征参数的季节变化。经显微观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49属109种,季节变化为夏季(73种)春季(65种)冬季(44种)秋季(39种);调查水域各站点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2.44×104~2.70×107个/m3,平均细胞丰度为1.09×106个/m3,季节变化为夏季(3.72×106个/m3)春季(2.97×105个/m3)冬季(1.77×105个/m3)秋季(1.43×105个/m3);优势种17种,主要有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中国盒形藻(Biddulphia sinensis)、虹彩圆筛藻(Coscinodiscus oculus-iridis)等;多样性分析显示,除夏季外,其他三个季节Shannon-Wiener指数(H’)均大于2,且冬季最高;细胞密度与水温、盐度的相关性并不显著而与p H值呈现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生态系统呼吸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碳循环中仅次于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的第二大通量组分。除温度和水分外,生物因子对生态系统呼吸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生物因子往往与温度、水分有着相似的季节变化,并且温度还对这些因子有重要的影响,这加深了探讨生物因子对生态系统呼吸影响的难度。复种农田生态系统中生物因子与气象因子季节变化的非同步性为探讨生物因素对生态系统呼吸时间变异的影响提供了有利条件。利用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复种农田LAI的季节动态与温度的季节动态存在非同步性这一天然试验条件,本研究通过该农田生态系统连续两年的涡度相关通量观测数据,分析了温度和生物因子对该农田生态系统呼吸季节及年际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冬小麦和夏玉米的各个生育阶段,其夜间生态系统呼吸都受到土壤温度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在作物不同的生育阶段有所差异,尤其当土壤温度与叶面积指数(LAI)的季节变化非同步时,LAI会改变土壤温度对生态系统呼吸的控制。基于直线回归方程,LAI能分别解释2003年和2004年冬小麦生态系统参考呼吸(10 ℃下的生态系统呼吸速率)变异的97%和74%,能分别解释夏玉米生态系统参考呼吸变异的85%和42%。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复种农田的生态系统呼吸呈“双峰”季节动态模式,且与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及LAI的季节动态模式相一致,两次峰值分别出现在冬小麦的LAI和夏玉米的LAI达到最大时。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呼吸的最大值在2003年和2004年分别为6.6gC/(m2·d)和5.5gC/(m2·d),夏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呼吸的最大值在2003年和2004年分别为7.7gC/(m2·d)和6.9 gC/(m2·d)。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在2003年和2004年2个生育期的总呼吸量分别为402gC/m2(累计220天)和486gC/m2(累计232天)。夏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在2003年和2004年两个生育期的总呼吸量分别为557gC/m2(累计131天)和481gC/m2(累计107天)。冬小麦及夏玉米生育期生态系统呼吸的年际差异受土壤温度和受LAI影响的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的协同作用控制。冬小麦秸秆还田引起的生态系统呼吸底物的增加以及夏季降雨对土壤湿度的改善都促进了夏玉米生长前期生态系统CO2排放量的增加。相对于自然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受到更多的管理措施的影响,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加强农业管理措施以及人类活动对农田生态系统呼吸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自然沼泽湿地开垦前后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三江平原腹地挠力河、别拉洪河、浓江河流域自然沼泽湿地和开垦后的农田 (旱田和水田 )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自然沼泽湿地开垦前后土壤中 1 3种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 .结果表明 ,与自然沼泽湿地相比 ,农田土壤中B、Cd、Cu、Ni和Zn的含量较低 ,Ba、Be、Co、Cr、Mn、Pb、Sr、Ti的含量较高 ;自然沼泽湿地土壤中元素垂直分布分层性较明显 ,而农田土壤中 ,除Pb外 ,其他元素含量的剖面变化较自然沼泽湿地平缓 ,但剖面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 (B和Cd除外 ) ;某些元素的相关性 ,农田不如自然沼泽湿地明显  相似文献   

17.
火灾荷载是火灾场景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判定建筑火灾风险的重要依据。调查了云南省内昆明、丽江、红河及曲靖四个州市的商业零售店铺火灾荷载等基本情况,调查对象包括服装鞋帽、餐饮小吃、休闲娱乐、民族特色商品和日用百货五类商业零售店铺共计310个样本。调查结果表明:云南省商业零售店铺整体样本火灾荷载密度第90百分位数为736MJ/m2,平均值为418MJ/m2,标准差为249 MJ/m2,总体样本火灾荷载密度呈偏正态分布。经济发达地区火灾荷载密度相对较高,其中民族特色商品、日用百货类商业零售店铺火灾荷载密度较高。对100 m2以下商业零售店铺,面积越小,火灾荷载密度相对越大。  相似文献   

18.
CO2浓度升高对植物种子萌发及叶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OTC-1型开顶式室进行了CO2浓度对植物种子发芽率、发芽势以及叶片形态结构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对发芽率影响不大,但发芽势明显增设,CO2浓度有加速种子萌发的作用。CO2浓度升高对C3作物叶面积、叶干物重增加显著,C4作物增加不明显;随着CO2浓度升高,C3作物叶片气孔密度变小,C4作物(玉米)呈相反趋势;水分胁迫使气孔密度增加;CO2浓度升高,气孔阻力增大,蒸腾速率下降。  相似文献   

19.
三种研究农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传统的培养技术分离培养的微生物不到土壤微生物总数的1%,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有很大的局限性.磷脂脂肪酸图谱法、BIOLOG微平板分析法和DNA指纹图谱技术,可描述和表征未被培养的土壤微生物,获得有关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更完整的信息.本文对这三种技术在农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机理、研究现状及其优缺点进行了较系统的概述、分析和探讨.建议在实践中联合使用多种研究方法,综合其优势,确保农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拉萨林周甘曲湿地冬季鸟类资源现状,于2023年1月,采用固定样线法对湿地冬季鸟类进行观测。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共记录鸟类9目22科38种1832只,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3种。湿地鸟类物种组成以雀形目为主,占调查鸟类总数的54.55%;雁形目鸟类个体数具有绝对优势,共记录1288只,占本次调查鸟类总个体数的70.31%。居留型中留鸟有20种(56.23%),夏候鸟有8种(21.05%),冬候鸟有6种(15.79%),旅鸟有4种(10.53%)。区系组成中,古北种有29种,广布种7种,东洋种2种。在不同生境中,湿地生境的鸟类物种丰富度(占本次调查鸟类总数的65.79%)和多样性指数(2.334)均为最高;农田生境的鸟类个体数(876只)和遇见率(232只/km)最高,但其鸟类物种丰富度(14种)、香农威纳指数(1.535)及均匀度指数(0.582)均最低;林地生境鸟类均匀度指数(0.795)最高,鸟类个体数(137只)和遇见率(48只/km)均最低。本次调查是甘曲湿地迄今最详实的冬季鸟类数据,可为湿地资源保护与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