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朝前期著名杂剧、散曲作家马致远的散曲《〔越调〕天净沙·秋思》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最早见于元人周德清所著的《中原音韵》和元人无名氏所选辑的《梨园按试乐府新声》二书。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履历不能确考。少年时期追求功名,未能得志,曾在大都生活了二十几年,参加过元贞书会,是个很有影响的杂剧作家。据记载,他著有杂剧十五种,至今尚存《汉宫秋》、《青衫泪》等七种。马致远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中…  相似文献   

2.
“元曲四大家”到底是谁?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九年义务教材·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在介绍马致远时,说:“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等杂剧共十五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  相似文献   

3.
马致远取号"东篱",意在明示慕陶之心、效陶之志。其散曲集《东篱乐府》的魂髓之一便是陶公精神,这一精神在其仅存的七种杂剧中也有体现。基于此,从"东篱"情结、生活方式、生活情趣三个层面论证马致远的慕陶情结,以期深刻理解马致远对陶渊明及其所代表的隐逸文化的接受。  相似文献   

4.
马致远,号东篱老,大都人,约生于1250年左右,卒于1321年以后。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因其杂剧有不少神仙道化题材,所以这位曲状元又被人称为马神仙。同时,他对散曲创作的贡献也很大,尤其是其隐逸散曲把元曲中的隐逸情调提升到了哲理层次。  相似文献   

5.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③,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④。[注释]①天净沙,曲牌名。②马致远(1250-?),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一生写过15个杂剧剧本,其中以《汉宫秋》成就最高。散曲有后人辑本《东篱乐府》。  相似文献   

6.
马致远(1250~约1321),以字行世,名不详,晚号东篱,大都人。他是元代著名杂剧家,也是元代创作最丰富的散曲家之一。今存小令115首,套数22篇,总计130多首。元末明初贾仲明吊马致远的《凌波仙》云: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谈羡。  相似文献   

7.
马致远,号东篱老,大都人,约生于1250年左右,卒于1321年以后。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因其杂剧有不少“神仙道化”题材,所以这位“曲状元”又被人称为“马神仙”。同时,他对散曲创作的贡献也很大,尤其是其隐逸散曲把元曲中的隐逸情调提升到了哲理层次。而这些成果的取得与儒家孔子的手段式待时之隐思想有着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学的瑰宝唐诗、宋词和元曲,在国际学术界,是没有人不知道的。但通常我们所谓元曲,实际上它包括了散曲和杂剧两部分。散曲是元代的新诗,杂剧是元代的歌剧,二者在中国文学史上,都闪烁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可是,国人对于元代散曲的研究,一向看作是壮夫薄而不为的雕虫小技,不大为人所重视。如明代的李开先,藏书丰富,号称词山曲海,然他所刊行者,则只有乔吉和张可久二家的小令;清人号称包罗古今的《四库全书》,对元人散曲,也只列了乔、张二家的存目而已!自长洲吴梅先生,开始着手于散曲园地后,接着有任中敏的《散曲丛刊》及卢前的《饮虹簃所  相似文献   

9.
共校正元曲曲文17条,其中《元刊杂剧三十种》2条,《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10条,《元曲选》2条,《全元散曲》3条。  相似文献   

10.
朱有墩是明代前期极具代表性的一位王爷曲家,受当时政治环境与其自身特殊地位的影响,他没能在政治仕途上大有作为,却在杂剧、散曲创作方面取得了成功。通过梳理、分析、归纳他的北散曲小令用韵可知:在其233首北小令中,共用押韵方式7种,有9类21首超越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的部界,用韵稍宽。  相似文献   

11.
关于“元曲四大家”的说法,自明代以来就聚讼纷纭。本文从元代“乐府”一词的含义、杂剧与小令套数内容上的差别、“忽听一声猛惊”是出自小令还是杂剧,以及元代散曲大家创作成就比较四个方面讨论了“四大家”问题,认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的“关郑白马”说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文学历来有“悲秋”的传统,元曲也不例外。马致远和白朴都属于元曲四大家,他们不仅创作了著名的杂剧,如《汉宫秋》、《墙头马上》,也留下了许多散曲佳作。下面这两首咏秋的小令,同中有异,颇有特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道:  相似文献   

13.
王九思是明代中期一位在诗文、杂剧与散曲创作方面成绩卓著的文学家,他为明代散曲北曲的复苏与中兴做出的贡献可圈可点。分析归纳他的北散曲小令用韵情况可知:在其232首北小令作品中,押韵方式共8种,有17类75首超越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的部界,用韵过宽。  相似文献   

14.
依照现代学术话语,元曲是散曲与杂剧的总称,从“曲”的层面看,作为合乐而唱的“韵”文学,杂剧与散曲均可归属于诗歌的范畴。但是,如果我们回到元代的文学语境,从当时文人的视角观察,散曲与杂剧仍有明显的区分,散曲可归为“乐府”的范畴,杂剧则归属为“传奇”、“院本”一类,它们不仅各有其独立的艺术生命形式,甚至称谓也不尽相同。明代以来,散曲与杂剧的观念发生了微妙的衍变,散曲逐渐与杂剧并称为“元曲”,与元代文人固有的“曲”的观念或多或少存在着差别,因此有必要对“元曲”的称谓及观念作细致的梳理.以彰显杂剧与散曲的渊源流变与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5.
谈古代戏曲,主要讲两点:一“诸公 (宫 )调”,二杂剧。“诸宫调”,即“诸公调”,南宋便有,金时较盛。这是一种既讲又唱的文学形式。它用多种曲调唱一个故事。它与后来散曲中的套数很近似,可惜流传下来的,只有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全本几万字,讲唱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唱词运用传统的诗词表现手法,词句很美。后来元杂剧的《西厢记》,就是受它的影响,编写为剧本形式的。   杂剧是元曲里的一种形式,另一种形式是散曲。散曲是入乐的抒情诗;杂剧是一种戏曲形式,是在民间戏曲、宋金院本 (指行院演剧所用的脚本 )、诸宫…  相似文献   

16.
《高祖还乡》是一篇元曲。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是一种带科(动作)白(道白)的歌剧,而散曲则是诗歌的一种。不过这两者在形式上又有联系:杂剧的唱词和散曲一样都是要按谱调来写的,它们的关系很象今天的诗歌和歌剧。这两种文学样式虽然各有其特点,但历来被笼统地称为元曲,近人吴梅等人为了把这两者区别开来,才把没有科白的曲称为散曲。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差不多相当于一首单调的词,是一支曲子;而套数则是按照一定的声律规则,联缀起来的几支曲子合成的一套曲子。睢景臣的《高祖还乡》就是用[哨遍],[耍孩儿],[煞]等八支曲子组成的套数。 睢景臣,一作舜臣,字景贤,据元人钟嗣成编写的专门介绍元曲作家的《录鬼簿》说:睢景臣“自幼读书,以水沃面,双眸红赤,不能远视。心性聪明,酷嗜音律。”对他的《高祖还乡》评价说:“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唯公《哨遍》制作新奇,皆出其下。”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文学史上给散曲以一席之地,只不过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事情。被历代正统文人斥为没能“有裨风教”的散曲,民国以后,由于吴梅、任讷、卢前、郑振铎、赵景深、陆侃如、冯沅君等前辈学者的倡导和努力,他们在自己的著作中给予散曲不少的篇幅,而且在讲堂上对敢于直露地表达人的正当需要的散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风气为之一变。1931年任讷的《散曲丛刊》十二种(内收明代散曲家五人的作品)由中华书局刊行;尔后商务印书馆则出版任、卢合辑的《散曲集丛》七种(其中明人散曲三种)。而大量刊印明代散曲作品的是卢冀野自费雕板刊行的《饮虹簃所刻曲》正续集(收明代曲家三十七人的作品。但其中陈铎的《秋碧乐府》和《梨云寄傲》二种,只是陈大声乐府全集中几种散曲别集的选刊,并不是足本。薛论道原有散曲集《林石逸兴》十卷,计小令一千首,而饮虹簃所刊仅有残缺的二卷)以上这三大部份,加上单刻的散曲别集《杨升庵夫妇散曲》和梁辰鱼的《江东白苧》等,有明一代散曲集也不过五十家。1933年卢前在《河南图书馆刊》第一册(期)上发表了《散曲  相似文献   

18.
1995年高考语文试题选择题部分的第8小题是:下列对作品作家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汤显祖,明代杂剧家,代表作为《牡丹亭》;B.曹禺、夏衍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剧作家;C.塞万提斯,西班牙作家,著有《鲁滨逊漂流记》;D.《老人和海》的作者是美国作家海明威。 给定的答案是C。但A中的表述也有错误。因为汤显祖不是杂剧家,而是明清传奇作家;《牡丹事》是明清传奇戏的代表作,不是杂剧的代表作。本文将结合中国古代戏剧发展史谈谈杂剧和传奇的区别。 中国戏曲史上有多种以杂剧为名的表演形式,但其特点各有不同,晚唐已有杂剧之名,但如何演出,情况不详。其后历代有宋杂剧、元杂剧、温州杂剧(永嘉杂剧,亦称南戏)  相似文献   

19.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  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作者马致远 ,号东篱 ,大都人。元代著名的戏曲作家、散曲家。在前期的散曲作家中 ,马致远颇负盛名。有文坛“曲状元”之称。他少年时追求功名 ,未能得志。晚年退隐田园 ,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的生活。《全元散曲》收录了他所撰写的套数16篇 ,小令 115首。虽然他的作品多局限于抒发个人怀才不遇的悲哀 ,宣扬消极遁世的情绪 ,但他的散曲却有着较高造诣。散曲中最有名的又是小令《天净沙·秋思》 ,元人周德清誉之为…  相似文献   

20.
潮州剧话     
从南戏到潮剧明人徐文长《南词叙录》记载:南戏始于宋光宗朝,(公元1190——1194)永嘉人所作《赵贞女》、《王魁》二种实首之,故刘后村有“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之句。或云:宣和间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曰永嘉杂剧。祝枝山在《猥谈》中也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