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5 毫秒
1.
杨中林 《甘肃教育》2010,(12):23-23
一、解读文章题目得出研究课题 在研读一篇课文时,我们往往可以从题目中知其内蕴,窥其文意,得其意趣。因此,从解读文章题目入手得出研究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可以收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如教《死海不死》这篇课文时,不安排预习,主要是考虑到课文和课文题目的特点,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题目中两个“死”字的含义,让学生在小组内提出问题,然后集体汇报,得出研究课题。紧扣题目阅读、品读、探究,解读了文字内蕴,理解了文章的重点内容,培养了学生借助文章题目进行有效阅读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数词在小语课文中大量出现,它或虚或实地记述了客观事物,对文章内容的表达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他们。一、潜伏内容线索,反映课文结构有的课文题目里含有限制中心词的数词。以这个数词为思维点,往往能理清文章线索,疏通课文脉络。如(三人行)一文,思考题目中的“三”,就能把握课文所写的主要对象。再细读课文,就能明晰课文  相似文献   

3.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的旗帜、眼睛,它与文章的内容关系十分密切,有的直接点明主题,有的揭示内容的范围,有的表现主题的线索。因此,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课文题目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探索课文中心思想。(一)利用题眼,一点突破《精彩的马戏》是九义教材小学第三册的课文。在教学中,我利用题目中的“精彩”这个题眼,设计了几个问题,调动学生认真读课文的积极性必从题目看,主要写什么?②马戏表演得怎样P③什么叫“精彩”?划出描写“精彩”的词语、句子。④这些节目为什么会这样精彩?让学生根据这几个问…  相似文献   

4.
杭小兵 《广西教育》2012,(37):68-69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文章的题目,能够领略到文章的神韵。有的课文题目体现了文章的体裁,有的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蕴含了作者的丰富感情。因此,题目往往是解读课文内容的关键。那么,应该怎样抓住课文标题进行教学呢?一、借题质疑问难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由此可见质疑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师  相似文献   

5.
王小琳 《学子》2012,(3):44-45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涵的望孔。小学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的题目都是作者或编者精心拟定的。这些课题言简意赅:或提示文章主要内容,或指明事件重要线索,或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彰显文体语言风格……它像一个窗口,透过它,我们可以解读课文的文字内涵,学习课文的语言秘妙,体会课文的精髓所在。因此,要读懂一篇文章,首要步骤就是要读懂...  相似文献   

6.
课文的题目是作者行文的思路、脉络,文章的中心和内容的精髓体现,它像一个窗口,透过它,可以窥探到文章的内容和中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理解和把握课文题目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每个小学生到毕业之前,都要能独立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概括主要内容,领会文章含义。 由此可见,诸多阅读能力的培养,分段是基础。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面对一篇文章的分段而感到束手无策。怎样使学生会分段呢?我们知道,每一篇课文,首先映入学生眼帘的是题目。题目是概括诗或文的词句,是全文的精髓。因此,只要我们能紧扣课文题目,便能理清文章脉络。  相似文献   

8.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文章的重要部分。透过它,可以了解到文章的内容和实质,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中心,体会文章的精髓所在。既然对课文题目的理解和把握如此重要,那么在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中,从小小的课文题目入手进行阅读教学无疑是个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文童的重要部分。透过它,可以了解到文童的内容和实质,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中心,体会文章的精髓所在。既然对课文题目的理解和把握如此重要,那么在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中,从小小的课文题目人手进行阅读教学无疑是个好方法。面对课文题目,教者如果赋予新的思路,并合理引导,巧妙点拨,必能使“妙”生辉,生成精彩。  相似文献   

10.
如何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有机结合,发挥课文的作用,将阅读和写作的知识落到实处,做到教那一方面的知识就让学生练那一方面的技能,使他们在写作时,有所依托,有所仿效,进而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逐步达到仿中创新,在借鉴中求异呢?我们认为有效方法是:在读中指导学生写,在写中引导学生读。 一、抓住课文重点读,在读中指导写 1.把解释文章题目与练习审题紧密联系 古人把诗文标题喻为“龙眼”,画龙关键在于点睛。“睛”点得好,能使文章精警得神,发人深思,足见文章标题举足轻重。因此,在教学中要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题目,从而使他们深刻认识课题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提高自己作文审题的能力。在讲《手术台就是阵地》时,首先引导学生从内容分析入手认识这一课  相似文献   

11.
怎样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是统编五年制第七册教材阅读训练重点之一。有人把文章的题目比做“窗口”或“眼睛”,透过眼睛可以看到灵魂。学会破题是读懂课文的基本功。破题法就是仔细思考,反复分析、推敲题目中蕴含的意思,同文章的内在联系、表现方法等。我们读文章抓住题目来理解,就可以“破窗而入”、  相似文献   

12.
【文题】根据下面的内容,按照要求作文:在我们学过的语文课文中,有许多历史人物、英雄形象、文化名人,比如孔子、庄子、曹操、岳飞、李清照、李白、杜甫、曹雪芹……他们的经历或故事,他们在文章或诗歌里表现的主题,在老师精雕细刻的点评中,在自己刻骨铭心的感悟里,或许有那么一两个人与你的内心产生共鸣,让你为他们的文章感慨,为他们的命途多舛而忧伤。请以“课文中的人物或作者”为话题,自选角度,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抒发你内心真实的感受。【思路剖析】贴近课文,回归课文,成了如今考试的一种追求。在语文课本中,其实有很多…  相似文献   

13.
自读课文是学习语文的首要步骤。那么,自读课文应该抓住哪些环节进行思考呢? 一、要留意文章的“眼睛”——课文的题目一般文章题目都具有“四限”作用,即限体裁,限材料,限主旨,限方法。因此,通过对题目的审阅,就可据题辨体,据题定材,据题明旨,据题知法。题目给人以第一印象,故析文一定要析  相似文献   

14.
初中学生作文“走题”不是个别现象,之所以“走题”是他们对题目要求缺乏理解,因此,必须加强审题训练。下面试举几种审题训练方法。 一、对所学过的课文标题进行分析比较。课文题目有的表明了记叙或说明的对象、范围,如《藤野先生》《济南的冬天》《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有的点出了文章的中心或提出论点,如《鞠躬尽瘁》《人民的勤务员》《反对自由主义》;有的提示了文章的线索,如《七根火柴》《背影》等。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课文题目所规定的范围和重点,可以使学生理解文章标题与中心和材料的关系,从而提高对作文命题的分析、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5.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世人常用这句来形容眼睛之于人美的非凡意义。在语文教学中,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窗口,我们往往能够透过这双"眼睛"窥视到文章的思路、中心和内容。抓住题目,读懂题目,是阅读一篇文章的前提。在课文教学中,我比较重视引导学生先读题,从课题入手,发挥这双"眼睛"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学习课文。  相似文献   

16.
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课文的眼睛就是题目。它或许可以帮助学生概述文章内容,或许提醒了学生文章的重点,或许已经流露出作者的情感……抓住了课文的题目,就已经走好了理解课文的第一步。因此,课文题目的解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绝不能忽视或草草了事。不少老师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在课文题目上动足脑  相似文献   

17.
一、由课文题目生疑 学生学习新课文的时候,需要创设一种“问题情景”,设置一些问题悬念。这些问题,能唤起学生探索问题的情趣,使得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主动参与学习。而题目是文章的“窗口”,抓住题目,能概括文章的内容,或体现课文的思想内容。如学习《父亲的菜园》时,学生对课题产生疑问:“为什么题目叫‘父亲的菜园’,而不叫‘我家的菜园’?”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在文中圈画批注,从而明白父亲为了这块菜园付出的艰辛与爱。  相似文献   

18.
假如说课文是作者带给大家的一处风景,那么文题无疑就是通往这处风景的指路牌。它是文本的最佳切入点,从题目入手,可以窥视到作者的立意,把握文章的体裁,了解文章的内容,触摸到文章的感情走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会运用多种方法对课题进行解读,以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一些常规的课题解读法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案例一:《三打白骨精》教学片段师(出示题目):我们一起来把课题读一遍。(生读)  相似文献   

19.
一、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读题”教学 所谓读题教学就是教师在进行课文内容教学之前,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题目进行反复的朗读和感悟,从不同角度对题目进行审视,理清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20.
《我最好的老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这篇课文,内容好,有新意,但我总觉得文章的题目起得不够精彩。一方面是题目"俗"了点——学生从上小学到读完高中,不知会有多少语文老师让他们写这个题目呢!另一方面,我总觉得这篇课文有点文题不符。什么样的老师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固定而明确的答案,但是如果这个老师只是让学生明白了一个"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的道理,就认为他是最好的老师,那未免有点太牵强附会了。能不能给课文重新拟个题目呢?于是,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决定和学生一块儿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