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1年9月,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德国墨卡托基金会共同举办的《启蒙的艺术》大型展览同步进行的"启蒙之对话"系列论坛第三讲——"启蒙与其在中国的历史"在国家博物馆举行。论坛由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和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前总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慕尼黑巴伐利亚国家绘画收藏馆联合举办的《启蒙的艺术》大型国际展览2011年4月1日在国家博物馆开幕。国务委员刘延东,德国外交部长古多·韦斯特  相似文献   

3.
资讯     
《中外文化交流》2010,(4):90-97
国博入藏39万件珍贵文物 2月11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举行了文物交接仪式,将其管理的39万余件文物(包括佛像2万余件,玉器8万件,瓷器20余万件,另有书画、杂项等约10万件,其中部分为国家一、二级文物)整体划拨国家博物馆收藏,从而使国家博物馆的藏品总量达到105万件。  相似文献   

4.
“侠”与中国文化□张旗“侠”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曾是中国历史宏伟乐章中的一阙插曲,但没有成为历史主潮。侠符合中国文化心态,其在悠悠岁月里嬗变成一种精神象征。这种象征在维系中国文化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本文试通过“侠”管窥中国文化的某些方面...  相似文献   

5.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为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名馆·名家·名作——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特展》题写序言。此展自2014年4月11日开幕以来,广受群众热捧,展出作品虽然不多,但都是跨法国艺术500年历史的精品。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在上海博物馆做了“历史与艺术并重”的主题讲座,从《名馆·名家·名作——纪念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特展》说起,讲述国家博物馆近年的展览策划与运作等内容。现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孔子与神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子与神话袁珂一在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领域,孔子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我国文化业绩多方面的缔造者:如象所传他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作《春秋》,等等。作为文化领域中重要源头之一的神话,过去曾经有过一种误解,仿佛孔子出世...  相似文献   

7.
世界著名的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是加拿大最大的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拥有藏品最多且收藏中国艺术品及古董最多的博物馆之一。恰值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设计方案全球招标之际,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馆长Thorsell先生访华,在其抵达北京的第二天本刊记者采访了他。我们的谈话自然而然地从中加两国的博物馆交流切入,Thorsell先生首先谈及其访华的目的:主要是想了解中国博物馆的情况,他说:“我们始终希望与中国博物馆进行更多、更深入的交流与合作。目前,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正在改扩建,中国国家博物馆也将改扩建。仅此双方便有很多值得交流与…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实现。它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与文化传统、历史因由相联系 ,从而向读者传递了许多的信息。古老的汉字 ,自然也传递了华夏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丰富内容 ,尤其是传递出了中国主流文化———儒家文化的诸多奥秘。一、“儒”、“士”与尊儒传统自先秦孔子之后 ,儒学便闻名华夏宇内 ,成为诸子中的显学 ,到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之后 ,更成为“国学” ,大盛于天下。大哲学家罗素在《中国之问题》一书中就称中国“以孔子伦理为准则而无宗教”。意思是说 ,儒学在中国充当了准宗教的地位。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 ,儒学事实…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如果仅就先秦时期孔子所编纂的《尚书》看,中国历史在尧、舜之后经历了夏、商、周三代。关于夏、商、周三代的“礼”制文化,孔子曾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相似文献   

10.
中非海上丝路历史文化展别开生面 作为庆祝中坦建交50周年的重头戏,由中国国家文物局、坦桑尼亚自然资源与旅游部、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馆联合主办,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坦桑尼亚国家博物馆、中外运空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牵星过洋——中非海上丝路历史文化展》,于当地时间2014年l2月15日在坦桑尼亚城市达累斯萨拉姆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11.
2012年6月22日,《瓷之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于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此展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英国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联合主办,精选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珍藏148件(套)精美瓷器,包括明代早期外销瓷、西方在中国定制瓷器、19世纪中期欧洲仿制瓷器,以及部分英国收藏家曾经收藏的中国官窑瓷器精品。此展展品之丰富和精美程度,在过去展览中实属少见。  相似文献   

12.
何琳 《世界文化》2013,(5):53-55
《世界文库》是我国最早的有系统、有计划地介绍、翻译古今中外文学名著的大型丛书,是中国翻译文学史上的一项宏伟工程。1935年,《世界文库》由上海生活书店刊行,主编郑振铎,蔡元培作序。文库以期刊式样发行,每月发刊1册,一年出齐12册。  相似文献   

13.
2013年6月28日,“法国皮诺家族捐赠圆明园青铜鼠首兔首仪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白玉厅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了捐赠仪式并与弗朗索瓦·皮诺共同为捐赠兽首揭幕。中国文化部长蔡武向皮诺先生颁发捐赠证书。外交部副部长程国平、国家博物馆长吕章申、法国文化与新闻部长奥蕾莉·菲莉佩蒂、法国驻华大使白林等出席了捐赠仪式。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关于孔子与《尚书》的关系,争议很大。传统观点认为孔子删《书》、序《书》、编《书》。近代以来又出现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观点否认孔子与《尚书》的关系,另一种观点认为《书》为孔子所作。大量事实表明,孔子确实存在删《书》、序《书》的事实。  相似文献   

15.
二千多年来中国士人的两个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自春秋末战国以后,所谓“士”者,即是如今日所说的“知识分子”。古代土阶层的兴起,在孔子开讲学风气之后。孔子于春秋末开私人讲学之风,传播《易》、《诗》、《书》、礼、乐等段周以来的古代文化典籍,又因鲁史而修《春秋》,广收弟子,有教无类,于是官守之学散于私家,到战国时,百家争鸣,士阶层因而兴起,战国诸子都是所谓“士”。二千多年来,士人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杰出者,常是能辅佐君主,冶国安民,成为良相,如诸葛亮、王猛、谢安、张  相似文献   

16.
作为庆祝中国和德国建交40周年“中德文化年”重要活动之一的《穿越·曾成钢雕塑展》于2012年10月14日在德国北部著名的基尔运河之滨、汉堡地区伦茨堡卡尔舒特艺术中心开幕。中国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文化部副部长董伟、文化部艺术司、中国国家博物馆分别致电、致函,预祝展览成功。  相似文献   

17.
庄子和孔子作为中国早期文化的建树者,各自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奠基性贡献。庄子生活的时代比孔子晚约二百年,所以他可以回顾历史,更加客观地对孔子进行认真评论。在评论孔子这位历史文化人物方面,庄子的巨著里,可以找到第一个文本。  相似文献   

18.
2003年7月27日,大型雕塑巡展《土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该展由英国文化协会和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举办。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潘震宙、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张和平、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英国驻华大使馆公使柏圣文及英国著名雕塑大师安东尼·葛姆雷等在开幕式上先后讲话。安东尼·葛姆雷主导的大型雕塑展《土地》是一极具震撼力的展览,它是中英两国之间富有创造力的一项合作。展览于8月底结束。《土地》由近20万个手掌大的泥人组成。这些泥人是由300多位广州花都地区不同年龄的市民在艺术家指导下于今年1月捏制而成的。共耗时5天,使用100多…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精髓,在这部经典文献中,他对个体人格和人生境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孔子看来,人生可分为四种境界:凡俗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孔子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审美的境界,即“乐”的境界。在《论语》中,“仁”、“德”、“诚”“礼”、“乐”是孔子特别强调的,它们共同奠定了中国“礼乐文化”的基础。孔子对“礼乐文化”重要性的强调开启了中国文化重视“仁爱”教育、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传统,也开启了中国文化政治与伦理结合的传统。它对中国传统的“道德至上主义”和近代的“审美救世主义”潮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以《论语》为核心的传统儒家文化是关于真、善、美的文化,更是关系到人的自由解放的文化。  相似文献   

20.
《中外文化交流》2011,(11):88-89
国庆节前夕,国家博物馆(下称国博)又一重要专题陈列——《中国古代玉器艺术》举办开幕式后,随即对公众免费开放。该展从国家文物局于2010年调拨给国博的8万余件流散民间的中国古代玉器中,选取上自远古、下迄清代的各类精品,并添部分鲜有展示的馆内旧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