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柯勒律治是19世纪初英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著名的湖畔派诗人,他的两首代表作品《忽必烈汗》和《古舟子咏》的文学、诗学和美学价值已经得到了西方学术界的认可并且曾被我国多位译者译介。韦努蒂作为异化理论的主要支持者和理论贡献者,指出“异化”是一种译者不干扰作者,而尽量使读者靠近作者的翻译方法。本文通过分析柯勒律治诗歌中神秘因素的主要来源,剖析异化理论在翻译实践中保留诗歌诗意价值和诗学关感的重要意义,指出,异化理论既能拓宽读者视野,又能充分表述诗人独特风格,最大限度保留诗歌关感。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构成格局中,甘肃诗歌创作因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描绘,表现出了鲜明的地域性和个性化身份特征。甘肃诗歌较多关于诗人与周边自然人文环境关系的描绘,较少随波逐流,在形式主义的偏执充斥当下诗歌的语境之中,它们表现出了较为丰瞻深厚的诗意内涵。客观分析,地域性和个性身份特征的精神护持.是甘肃诗歌之所以能给他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与《圣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以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雪莱及其诗歌和相关作品为例,从不同角度分析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与《圣经》的关联,以期为理解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和《圣经》文本阐释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要介绍了意象派的主要观点,综述了诗歌意象的定义、类型、组合方式、语言特征以及功能,总结了大部分研究只是从意象本身出发研究诗歌,关于诗歌意象语言的研究很少。与"诗歌意象"相比,"诗歌意象语言"无论是在形式上,广度上或者深度上都大于诗歌意象本身。本文提出从应用语言学视角出发,深入研究现代汉语诗歌的意象语言对现代本土汉语诗歌的解读和推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可以说是诗话小说,诗词的大量运用是《红楼梦》的一大亮点。诗歌这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在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特征,由于中韩两国的语言文化差异,对韩国译者来说,诗歌翻译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本文以崔溶澈,高旼喜两位韩国当代学者的《红楼梦》最新韩语全译本为例,具体分析《红楼梦》中诗词的韩语译文,进而了解中韩语言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中国诗歌从诗经时代就走上了一条以抒情为主的发展道路,但另一方面中国的诗歌的叙事性因素也发端于那个时代。中国的传统社会制度与中国诗歌的表现形式都使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表现出浓重的抒情色彩,这样中国诗歌的叙事性发展特征就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爱伦·坡的创作意图、写作原则角度,通过对其作品《乌鸦》的分析,解读诗歌中的哥特元素,说明哥特元素不仅存在于小说中,在诗歌当中亦可以分外活跃、表现强烈。爱伦.坡将笔锋探向人的内心世界,给读者带来了莫大的想象空间,引领读者从悲戚中获得启迪、振奋,不断探索对生命的深刻思考,激励人们追求生命的真谛。  相似文献   

8.
艾青的《诗论》被誉为"五四"以来在诗歌理论研究方面的最优秀的著作之一,他用优美如诗一般的语言,阐述对诗歌方面的独到的见解,诗歌的作用,诗人的职责,诗歌和时代的关系,诗歌与生活,诗的灵感、意境、表现手法等。尽管这些理论都是由只言片语构成的,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系统,但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艾青《诗论》中闪光点不少。特别是他的创作理论更是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9.
李善奎先生的《诗歌鉴赏学》,是诗歌鉴赏领域的一项新成果,是诗歌鉴赏理论研究的一部力著。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该书对诗歌的美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的揭示与论析;二、该书对诗歌鉴赏的主体进行了深刻的考察与探讨;三、该书对诗歌鉴赏活动的生成及运行轨迹给予了严谨的论证和形象化的呈现;四、该书提供了诗歌鉴赏的新方法和新经验。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戴望舒的《雨巷》的重新解读,表达了作者对《雨巷》这首诗歌的一种解读和认识,并由此展开对诗歌意境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所谓“辨体”,即从形式、题材、风格等层面把握各种文体的特点和不同文体之间的异同。骈文、古文和小品文的体裁特征是不同的;诗、词、曲三者是有区别的;而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它既非典型的诗,也非典型的文。第二部分具体说明《古代诗歌与散文》的三个特点。《古代诗歌与散文》以“辨体”为基点,其显著特点是:在体例上以文体为经,以时代为纬,在内容上注重文体知识的系统介绍和文体类型的深入分析。与通行的中国文学史著述相比,作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委托项目的《古代诗歌与散文》,对文体知识和文体类型给予了更为充分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作为诗歌新形式,网络诗歌的内在诗性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其审美取向与传统诗歌审美偏好出现错位与偏离.网络诗歌审美表现出的拒绝抒情传统、削平诗意表达深度、异化诗歌传统功能等新表征导致网络诗歌与传统诗歌审美之间出现抒情错位、表达错位和功能错位等现象.促使错位弥合的构想之一是大力倡导网络现代禅诗的创作与研究,这不仅有助于规范网络...  相似文献   

13.
唐代诗人在“相逢尽是尘中老”的驿路上创作了大量的驿路诗歌,其数量几乎占《全唐诗》的十分之一,其内容和情感特质也与常态下的诗歌有所不同:羁旅行愁诗中的漂泊感、孤独感、弃置感,思亲念友诗中浓郁的亲情,驿路酬唱的无可奈何,驿路风物的借物写心,驿路别诗则情深意长。  相似文献   

14.
在英国诗歌里,有两首同以水仙为描写对象的诗作,一为华兹华斯的《咏水仙》,一为赫里克的《致黄水仙》。两者在风格上各有特色,但表现的主题却相去甚远。水仙在华兹华斯笔下是自然的象征,美的化身。《致黄水仙》则表达了生命短暂的哲理。以新批评派的观点评判,这两首诗构成了一个极好悖论。  相似文献   

15.
艾青的《诗论》被誉为"五四"以来在诗歌理论研究方面的最有秀的著作之一,他用优美如诗一般的语言,阐述对诗歌方面的独到的见解,诗歌的作用,诗人的职责,诗歌和时代的关系,诗歌与生活,诗的灵感、意境、表现手法等。尽管这些理论都是由只言片语构成的,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系统,但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艾青《诗论》中的闪光点不少。特别是他的创作理论更是别具一格。本文试着以一个比较概况的角度,对艾青的创作理论进行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唐代应试诗对谢朓诗歌的接受,是受到唐代科举的影响.唐代科举重视进士科,应试诗成为了科场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形下,《文选》被奉为圭臬,其中对谢朓诗歌的学习行为表现突出.科考命题对谢脁诗歌的重视,表现在谢胱诗歌原句被九次化用为试题.由应试诗可见,唐科考士子对谢朓诗歌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以谢朓诗为题的科考主要集中在中唐时期,这与主考官的文学偏好有关.谢朓诗歌在中唐时期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得到了来自官方的认可,致使文人争相学习谢胱的诗歌.  相似文献   

17.
翻译诗歌难,难就难在如何将诗歌的形象性和音乐性的艺术效果完美再现。许渊冲先生提出了诗歌翻译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原则。本文通过分析唐代柳宗元的名篇《江雪》的三种英译版本对这一美学原则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耶律楚材诗歌研究的欠缺,从楚材的历史定位入手,进而全面考察其诗学观、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最终揭示其诗歌的特质所在。耶律楚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有着特殊经历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他的诗学观主要表现为:重视诗歌的社会功能,提倡形式与内容并重,不拘门限、多元继承。诗歌反映出三教融合的思想以及民族观和战争观。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自然灵活的诗歌语言,高洁素朴的意象群落和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耶律楚材生活在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作为汉化很深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他的思想呈现出一种糅合状态,反映在诗歌里,就表现出了多元并存、多元交融的独特性质。其诗歌的特点对元代文坛的多元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赵元祚创作的诗歌记载了其为人、仕宦、交友、思想情感等内容,是今日研究赵元祚的重要史料之一。本研究综合运用目录、版本、校勘、辑佚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从《滇南诗略》等文献中辑录近20首赵元祚创作的诗歌,并对部分内容略加校勘。研究认为,这些连同诗歌在内的作品大多难以确知其具体的创作时间,未能一一进行编年,但能极大地丰富今人对赵元祚及其作品的认识,推进赵元祚研究的进展,部分作品还能与《明史》《清史稿》等史籍互证互补,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欧洲声势浩大的浪漫主义运动中,属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早在十九世纪,情感主义已成为了欧洲浪漫主义思潮和创作理念的主要表现方式,这种表现方式有力地推动了英国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对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情感价值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