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战后英国社会的变化及其工人阶级状况,英国新左派的理论家们着力探讨了"工人阶级文化"、"大众文化"、"青年亚文化"、"消费文化"以及阶级、种族、性别等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文化实践"、"文化生产"和"文化政治"等一系列新概念,旨在揭示历史发展的结构性、多元性、重叠性、矛盾性和复杂性等特征.他们力行"文化研究"是为了克服"经济决定论"的僵局,以确立一种总体化的"文化的马克思主义".通过跨学科的"文化研究",他们.试图建立起一种"文化唯物主义"的理论范式,以求解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衔接问题.本文是对这种"文化研究"的理论路线及其基本观点的梳理,同时也是对这种"文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初步评析.  相似文献   

2.
英国文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雷蒙·威廉斯以两个关键词——"一整条生活之道"和"选择性传统"为核心建构了文化主义的理论逻辑,它表明:文化即文化史,文化史即历史;历史的主体是人,人的活动构成了"选择性传统",即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融合-冲突构成了葛兰西意义上的"霸权过程",应当给予大众文化的历史地位以适当的评价;历史发展的趋势是文化的民主化和家长制的进一步解体,而文化主义要做的就是推进这一进程。因此,文化主义和文化研究成了弱势群体捍卫自己生活之道和话语权的理论武器,推动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化转向"。  相似文献   

3.
网络红人:后现代主义文化视野下的"草根偶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红人是网络中产生的"草根偶像",是一种重要的网络文化现象,它展示了一个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景观.网络红人与榜样、偶像密切相关,但在生产主体、情感取向上不同.其编码模式深深打上了后现代的烙印:通过去背景与背景重置,消灭了历史感;通过碎片化,呈现出肤浅化;众人狂欢式的集体生产令主体消亡.其生产和消费中的娱乐心态和放纵心态亦具有后现代的特征.网络红人的文化意义变动不居,同样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特征.网络红人反映了普通网民的心理需求,特别是满足了青少年群体追求自我的需要.但是,网络红人消解或消弱了传统榜样和文化偶像的影响力,会对青年群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产生影响.总之,网络红人的出现表明网民对话语权的拥有和实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取消了先前高级文化和大众文化或商业文化间的界限,表明大众媒介的话语权力发生某种程度的转移,即大众媒介与科技文化和大众文化汇流,造成了一种新的"意识形态"话语,这具有鲜明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小说家维·苏·奈保尔通过印度三部曲作品的完成,实现了从"西方人"到"陌生人",再到接纳宽容之人的身份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其叙事策略辩证运动的过程;同时,他作为英国文化的"养子",离不开"宗主国"的物质依附,本质上只能仍是西方社会的代言人,因此也没有认识到印度的贫穷根源正是由于第一世界国家百年来的长期剥削和掠夺,落后的经济基础也势必造成了上层建筑的巨大反差,这一切带有东方主义色彩.总之,印度三部曲既反映了奈保尔的历史局限性,又逐步展示了他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5.
"下半身"诗歌创作与身体写作都是以身体感受为写作源泉,以身体感受为内驱动力,表达来自内心深处的欲望.女性用自己的身体为武器,从女性自身的感受中寻找女性特有的话语,抗拒男性话语权.而"下半身"诗人则是对主流意识文化的抗拒,但是"下半身"诗人没有将身体写作作为一种文化来研究,没有使身体写作完成文学性的诗学转换,而最终滑向了纯粹的肉体写作.  相似文献   

6.
"Die(死)"的"职业变体"不仅体现了一种丰富多彩的英语语言现象,而且展现出一种异彩纷呈的英国行业文化.在同义对比的层面上,勾画、整合它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给英语学习者提供认知多词同义,联想记忆、迅速扩充英语词汇量的启示;并更加凸显语言与文化互动互现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7.
十九世纪中叶,英国自由贸易运动中出现"小英格兰主义"思想,其主要内容是反对战争和帝国主义,批评英帝国的殖民政策和外交政策.尽管具有这种思想的"小英格兰主义者"要求反思殖民地的作用,但本质上并不否定英帝国,而是从英国的实际利益出发,主张建立一个政治文化帝国.这种思想对英国的殖民政策和外交政策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饮食有着重要的文化传播意义,饮食名称的翻译策略直接体现了文化传播中的话语权问题。落实中原文化"走出去"战略,应当树立文化自信、确立话语权,这就要求在豫菜英译中勇于采用异化策略,保留文化符号。在翻译前要研究饮食名称的命名规律和文化内涵,对于以典故、民俗、地名、人名命名的菜名应当采取音译加注的策略,以食材、烹饪命名的菜名则宜采用意译为主音译为辅的策略。适量的意译是为了配合异化译名在英语中的接受,其接受的过程就是彰显文化话语权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英国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确立的文官制度延续至今.竞争、通才、中立、常任是其基本原则,自创立以来,一直未变.但其中的"通才"原则造成了英国文官的贵族化趋向和英国社会对教育科技事业的普遍冷淡态度,以致使英国的教育科技事业落后,经济衰落.一个世纪后,针对这一原则,英国政府进行了改革.但由于种种原因致使改革流产.考察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完善我国的公务员制度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白牙》的作者运用现实主义同时带有后现代的叙事手法,揭示了英国战后移民面对日益严重的社会和文化困境。基于霍米·巴巴的"文化杂糅"理论,通过对小说进行多方位的解读,探讨英国有色移民面临的种族关系、民族文化和身份认同等问题。在多元文化共存的时代,作者试图通过对混血女孩爱丽这一角色的描述,暗示当代英国移民只有通过多种族和多文化的杂糅,才能解决自己所处的困境,真正融入英国社会大家庭。  相似文献   

11.
谷羽 《文教资料》2009,(7):59-61
当今时代,"恶搞"作为一种交谈的栽体,成为一种混杂了大量不同性质的表达模式.本文对网络"恶搞"溯源、网络"恶搞"的文本解读、主流文化面临话语权危机、围绕网络"恶搞"的话语权之争、话语权的走向分别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由"五四"开创的新文学,内在地规定了研究这一新文学所必须涵盖的几个论域,即中西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民族生存与个人价值之间。既然中国现代性是在民族危机的逼迫下开始的,那么,"五四"提倡新文学和新文化的最终目的自然也是以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为骛的,民族文化的话语权也是"复兴中华"这一大目标所要达到的结果之一。但是当我们将意义的终点止于民族、国家的时候,却忽视了作为个体的人的尊严和价值。笔者试图通过探索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话语权意识,探讨文化保守主义的影响,并阐释现代性的真意即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方言叙事的复兴标志着长期处于压抑状态、边缘状态的方言和俗文化在大众传媒时代,冲破重重压制,在中国的"文化地图上"重新获得了"话语权"。方言叙事与地域经验和民间狂欢化语言的结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坚持包容多元性的地方性经验立场,给方言以良好的生存空间,对保持本土文化的差异化、多样性、生命力以及抵抗外来文化的兼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不是中国":英国文学里的中国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作家通过中国题材所展示的中国形象,包含着三重意义:关于异域的知识;本土的文化心理;本土与异域的关系.对英国作家而言,中国与其说是一个地理空间存在意义上的国家,不如说是他们想象描述的一个神话,是激发他们写作和表达思想的灵感和素材.不管他们以何种途径来认识中国,从何种角度来观察中国,用何种心态来评价中国,都无一例外地把中国视为与自身相异的"他者",倾向于把中国想象为与西方不同的"文化构想物".中国对于英国作家的价值,是作为一个"他者"的价值,而不是自身存在的价值.套用萨义德那句"东方不是东方"的名言,英国文学里所展示的中国形象,同样可看作是"中国不是中国".  相似文献   

15.
青年社会化中的"文化反哺"现象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同时对父辈进行着"文化反哺":青年对社会的新器物的使用和新潮流的了解上拥有优势的"话语权力";青年在日常生活层面影响着父辈的行为取向;青年在价值观、人生观上"反哺"父辈.文章立足于现象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急剧变迁的社会大环境是"文化反哺"现象发生的社会宏观背景;青年同辈群体的交往、社会大众传媒的影响是青年"反哺"能力形成的主要社会途径.  相似文献   

16.
孙楠 《考试周刊》2007,(44):147-148
《傲慢与偏见》是一部伟大的巨著,它极大程度地影响了英国的文学发展。之前已有许多关于此小说的评论与剖析,本文试图从"教养"这一角度分析主人公达西与伊丽莎白的爱情与婚姻关系。作为评价一个人社会地位标志的"教养"一词无论在十八世纪的英国社会还是小说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正是"教养"弥补了达西与伊丽莎白的经济地位差异,最终导致二人陷入爱河的。所以通过本文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刻体会到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多地蔓延,这是一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也是一场国家意识形态领域之间的斗争.作为出版工作者,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助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和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主动仗是一项重要且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以广东省的图书出版抗"疫"战为例,浅谈出版工作者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一是要深刻认识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二是要不断强化舆论阵地意识,牢牢掌握话语权;三是要在具体出版工作中勇于发声,敢于"亮剑";四是创新出版意识形态工作,推动图书出版"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的政治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通过从语言文化的角度对Radisson Hotel Shanghai New World的中文名从音译名"雷迪森"改为中国名字"丽笙"这一事件进行分析,阐述了于其相关的英语对汉语的霸权现象以及这一事件中蕴涵的中国人面对英语霸权主义而产生的民族语言文化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9.
朱锐 《现代语文》2010,(6):110-112
简·奥斯丁是英国小说史乃至文学史上的代表人物,女作家打破女性在传统男性叙事中"天使"和"魔鬼"的固定形象,以女性的真实形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以独到的女性视角消解了传统的男性中心话语权,但在对传统的男性话语挑战的同时又潜意识地迎合,为女权主义写作传统在父权文化中步履艰难的历史行程中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20.
《大连大学学报》2020,(2):117-121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未来,牢固掌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话语权,构筑科学高效的话语体系是高校始终面临的重要课题。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形势,要求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话语内容和话语形式,改进话语表达机制,通过"抓话题"这一全新方法,以全面培养为出发点、分层培养为创新点、精准实施为着力点,构建话题多元化参与平台、打造话题立体化学习模式、丰富话题个性化选择途径,以巩固和提升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帮助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树立"四个自信"、抵御西方思想文化渗透及和平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