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曹衍林 《视听界》2012,(4):112-113
电视行业近几年的变化很大,处处可见娱乐节目的欢声笑语。在众声喧哗的时代,求真的纪录片更能打动人心。一个节目是否耐人寻味,要看做片子的人是否细心和细腻。师旭平,中国体育电视专题节目制作大师,他的每一个片子都是用心在做,  相似文献   

2.
曹惠 《视听》2012,(7):8-10
纪录片是我们电视节目中一个重要的节目类型。在制作纪录片的时候,通常进入我们视野的,仅仅是片子的主题和大量的事实和数据;在片子编辑的时候,通常仅仅以把事实叙述清楚作为片子的主要目的;在审片的时候,审片者也通常只关注片中提法是否准确、事实是否有遗漏,以及对事实的表现角度、表达程度把握是否得当,等等。至于这些事实如何以艺术作品形象系统微妙地作用于观众的心灵。  相似文献   

3.
纪录片是我们电视节目中的一个重要的项目。在制作纪录片的时候,通常进入我们视野的,仅仅是片子的主题和大量的事实和数据;在片子编辑的时候,通常仅仅以把事实叙述清楚作为片子的主要目的;在审片的时候,审片者也通常只关注片中提法是否准确、事实是否有遗漏,以及对事  相似文献   

4.
白文科 《记者摇篮》2012,(10):17-18
电视专题片的结构可谓异彩纷呈,电视编导们如何选择专题片结构也可谓见仁见智。在众多的结构形式当中,线性结构是最常用、最适合用来"讲故事"的一种结构形式。但是为什么同样是采用了线性结构的片子,有的片子从头到尾环环相扣,看了前面就想往下看,越看越爱看,直到结尾还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有的片子,东一笤帚西一扫帚,观众硬着头皮看完,一头雾水。这二者的区别就在于专题片结构处理中的两个关键要素的把握:一个是主线是否清晰坚实,一个是情节的安排是否巧妙。  相似文献   

5.
笔者有幸参加了一项不大不小的活动,无意中发现竟有数十名摄影记者前来采访,有的听到消息后来不及向领导汇报,便租车赶来。笔者在为他们抢新闻的精神所感动的同时,便问及为何如此敬业,听到的回答是:这儿多“出片子”呀。 “出片子”让摄影记者们起早贪黑本身没错,可转念一想,如果是个不“出片子”的地方,大家是否还会如此积极呢?  相似文献   

6.
刘朝晖 《军事记者》2013,(10):33-34
《因为爱着你的爱》,这部片子,前不久刚获得第七届"纪录中国"三等奖。回想起来,我跟这部片子还是很有缘分的,首先这部片子的主角同我是江苏老乡,老俩口是江苏连云港赣榆人,我是江苏淮安人,我们离得还是很近的,他们讲的话,不用打字幕我都能听得懂,另外一个缘分是他们这支部队竟然就组建于我生长的故土———江苏的淮安。再回想起刚剪完这部片子还没有播出时,请友人先一睹为快,友人看着看着脸上竟然还露出了笑容,心中顿时有了一种释然。  相似文献   

7.
在涉农新闻通联上传的稿件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注意,下面就从稿件文字和稿件图像两方面做一分析:一、稿件文字(一)稿件的标题:稿件的题目可是说是一个片子的眼,题目是吸引观众是第一要素,因此好的片子是否能有一个好的题目也体现了一个记者的基本功是否扎实。在工作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例举如下:1.在植树节到来时,有的地方传上来稿件题目是:(××农场开展植树节庆祝活动)。这植树节不知道有什么可以庆祝的,至少应该是纪念活动。与这个农场形成对比的  相似文献   

8.
有"情"的片子才有温度,有温度的片子才打动人心。本文围绕"情"在片子中的重要性展开论述,探讨记者从选题筛选到实地采访再到片子最后制作完成的每个环节如何融入"情",如何能制作出真正打动人心的有温度的好片子。  相似文献   

9.
他导演的片子总因为主题或人物的“另类”引起普遍的关注和争论。他说一个导演做人和做片子是可以不同的。许是缘此,张建栋的名字并没有如他导演的电视剧那般为人所熟知  相似文献   

10.
作为“集锦镜头”,顾名思义就是指在整个片子中最精彩,最引人注意的镜头,应该说这几组镜头是片子的灵魂.最富有表现力,它直接揭示主题,表现冲突,提升兴奋点,调节片子节奏、组织片子结构。像画龙点睛一样,“集锦镜头”的妙用让整个片子更精彩、更好看。更能“提味”、“提神”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11.
郑延渝 《视听界》2001,(1):57-57
时常听人抱怨某电视剧节奏太慢太拖,让人无法适应,确实片子的质量在许多方面取决于影片特有的内在和外在节奏。  相似文献   

12.
电视纪录片的哲学思考郑征予1995年春节前后,我集中一段时间,把以前断断续续看过的一些国内电视纪录片收拢来,又认真看了一遍,并对其中部分片子作了一些读片札记。这次看的片子有40多部,其中包括《望长城》、《沙与海》、《最后的山神》、《藏北人家》、《深山...  相似文献   

13.
今年年初,看了一部英国BBC的纪录片,叫<中国学校>.这部片子记录了安徽小城休宁县几所学校的学生生活,从高中、初中到小学,从高考到学校运动会,从春游到班级竞选,从学习尖子生到普通艺术生,白描了中国当代学生的生活点滴,真实而又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历史和现状;同时也展现了当地厚重的人文历史.给人感觉这部片子很生活化,真切而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4.
启事     
在2001年这个想安静都安静不下来的世界,李安的《卧虎藏龙》被媒体炒炸了天。不就是在好莱坞外语片中入了个什么“围”吗? 不就是存西方比较“叫座”的片子吗? 电影好不好,得先由12亿中国人说了算。如果一个导演,能拍一部国人拍手称快的片子,这导演一生都可以“ok”了。美国人再多,也就是2亿,他说你好,你就登天了。美国人? 美国人算什么? 经济发达和文化发达从来  相似文献   

15.
常有人说,如果一个摄影人能拍出一张好的夜景片子,那一定是个高手。拍摄夜景,需要感悟曝光、摸索夜路、让弱小的光永恒。文章论述了如何有效拍摄夜景,以及拍摄夜景的六大技巧。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部几乎让人瞠目结舌的纪录片,最近流传到了广州,感觉是全城白领丽人都在传看。导演是香港的黄真真,此片去年在美国得了纽约国际独立电影展最佳国际电影奖。 片子一开始,是黄真真坐在酒吧的角落,面对镜头说:有一天我想,如果拍一部片子。让女人来谈性,那会怎样?于是就有了《女人那话儿》。该片一共采访了63  相似文献   

17.
谢勤亮 《新闻记者》2008,(10):64-69
关注现实题材 先谈谈近年反响较大的几部片子吧.一个是<北京西站>,片子的样式很新,策划思路是怎么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许多人都否认电视纪录片有一个导演的存在,而事实上,电视纪录片不可能没有导演,只不过叫法不一样而已——导演、编导、编辑、记者,随便怎么叫都行,纪录片就是离不开一个统领片子全局的人。这个人(导演)是一个在选择人物、事件的现实片段  相似文献   

19.
唐晓宁1995年南京大学毕业后回到北京。她和丈夫都在IT圈工作,丈夫朝九晚五,自己则做着相对自由的IT记。刚结婚那会儿,两个人理想中的休闲生活,就是一个月去一趟新东方商业广场,在电影城看一部好片子,然后随便逛逛,吃点东西。但是电影城的片子并不尽如人意,后来逐渐选择了在家看碟。  相似文献   

20.
贴片子 京剧中最费功夫的化妆恐怕要属旦角了.旦角的化妆要把台上除老旦外的女性都往美女的方向打造.单从面部造型看,她们似乎长相都差不多:乌黑亮泽的头发,鸭蛋型的面庞,尖下颌,柳眉杏眼,樱桃小嘴,都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美人.塑造脸型的手法是"贴片子",就是把一绺绺假发粘贴在额头上方和两鬓处.贴片子很讲究,要根据演员的脸型来决定,片子贴的部位要恰到好处.额窄的要适当往上一点贴,额宽的要往下一点贴;胖人鬓角部分的片子要向前贴,瘦人要向后贴.贴片子可以起到改变脸型、弥补缺陷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