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5·12",是每个中国人都不能忘记的日子,这个日子承载了太多生离死别的记忆,太多刻骨铭心的伤痛,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太多浴火重生的奇迹。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回首往事,有哀思,有怀念,更多的是振奋和信心。在此,本刊特辟纪念专栏,展示十年来灾区档案工作在灾难后重生、在重建中跨越的生动巨变。  相似文献   

2.
雷汉信,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罗平县楹联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现任罗平县政协办公室副主任。2002年至2013年,雷汉信在罗平县档案局工作,曾任县档案局副局长。十年的档案生涯,"我把心始终搁在了档案上","和档案结下了深深的不解之缘","并在这方兰台留下深深浅浅的足迹"。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热爱,使雷汉信对这份工作有着太多的眷恋。因此,尽管离开了档案部门,却依然心有所想,感慨颇多。本刊采撷作者歌颂档案及档案工作的几对楹联,与读者共同分享。  相似文献   

3.
十年前,作为一名档案专业本科毕业生,一名两岁孩子的妈妈,在离别母校五年后,我回到了刚刚成立一年多的校档案馆.初来乍到的我,那份心情,格外忐忑,虽然是科班出身,毕竟没有实践经验,我的档案学理论知识在五年的时间里也稍有滞后.伴随着档案馆的发展,我有了太多难以忘却的记忆.  相似文献   

4.
<正>光阴荏苒,转眼十度寒暑。十年前,我与档案结缘,那是怎样的一种情结!十年中我与档案结下了深深的情缘。十年的探索、十年的工作实践,使我对档案工作有了更深、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并从工作中不断体会出档案所承载的神圣历史使命,在经历和参与中感悟着,档案带给我的痛与快乐,档案已成为我生活乃至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得第一次走进档案室,面对满溢,汗牛充栋的档案史料,我深感任重道远,档案  相似文献   

5.
在2008年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高端论坛会上,国家档案局领导、专家、学者、同行、计算机专业人士为我所作的“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几次响起掌声,会下他们纷纷上前与我约定:要寻找机会登门拜访,共同探讨如何开展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并希望我真实地写一写从事档案工作23个年头的苦乐人生和轶闻趣事。提笔著来,多年来的酸甜苦辣一下子充盈了脑门,要说的事情太多太多,却又不知从何下笔。  相似文献   

6.
郭淑媛 《中国档案》2012,(10):76-77
光阴荏苒、时光飞逝、岁月如梭……形容时光的词太多太多。从1982年至今,我在档案工作岗位上已整整奋斗了30年,个中的艰辛、喜悦和收获,值得思考、回顾与总结。走进兰台1974年,我中学毕业,响应国家号召,下乡到国营海林农场,就是著名小说《林  相似文献   

7.
退休以后     
长期做档案工作的人,可能都对自己的兰台岁月难以忘怀。就象我,在档案部门工作了38年,虽然没有攀登高峰的辉煌,也没有创造奇迹的欢乐,但是退休以后,也常常打开记忆的心扉,回味与咀嚼那兰台岁月的忧欢苦乐。这可能就是我的档案情结吧。我退休以后,多次回到单位,到我工作过的地方寻觅我几十年兰台耕耘的足迹。我30年前收集整理归档的案卷依然排在架上,只是因为岁月的流逝,卷皮纸都已泛黄;卡片柜里,当年我编的那些卡片,也因为翻阅的次数太多,边角已经起毛。主任的桌上,摆着一本我5年前编写的《大事记》,她告诉我,已完成…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选择     
也许人生需要选择的东西太多了,在我短短的6年档案生涯中就有过两次重要的选择。我天生就是那种社会上公认的“老实人”,既然都定了性,我也落个自在,心安理得的追求着一种平静、安宁的生活,怀着这份向往,六年前的我走进了宁乡县档案馆,成为一名普通的档案管理员,从而也开始了我档案从业生涯的第一次选择。  相似文献   

9.
心路随笔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掐指一算,我的档案年轮已有十年了.在与档案接触的十年中,我经历了由新鲜到厌恶到懊悔最终到热爱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0.
档案情     
曾经有过许许多多玫瑰色的梦想 ,唯独没有出现过“档案”一词。说句实在话 ,在我走近档案馆大门之际 ,我还不知道档案馆是一个什么样的部门 ,我是带着无奈、带着好奇、带着迷惘进来的。从此便与档案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晃便是十年。十年应该是一段轰轰烈烈的日子 ,事业有成的日子 ,而我的十年大多数岁月却是伴随着档案悄悄流逝的。每天为了整理保管好一卷卷档案材料而忙碌、而工作 ,要说有什么成就、收获 ,很难说 ,只觉得时间过得匆匆 ,人却是那么默默无闻。有一天我突然明白 ,为什么我会安于命运的选择 ,为什么我会接受这项工作 ,因为社会不…  相似文献   

11.
我馆于1988年成立综合档案室,十年来在依法建档、依法治档的同时,抓住档案目标管理的有利时机,工作卓有成效.1991年我馆就率先跨入了文化艺术档案"省一级"达标单位的行列.  相似文献   

12.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十多年的酸甜苦辣,使我深深地感到档案工作是个平凡的岗位,也就是这个默默无闻的岗位培养了我,教育了我使我成为一名合格的档案工作者,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13.
我在改革开放的第十个年头从四川大学走进了南通市档案局馆,成了一名档案人。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我也在档案工作岗位上干了20个年头。一切的变化都离不开改革开放,而变化中也折射着我与档案的机缘。  相似文献   

14.
正《档案与建设》诞生于1984年,那时候我还在高中苦读。两年以后,误打误撞进入档案专业学习,毕业以后一直在档案部门工作,也一直在同一个单位供职。如果1986年可以算作与档案事业结缘的话,我的档案生涯仅仅比《档案与建设》晚了两年。回顾已经走过的档案历程,《档案与建设》如同一位师长,不断地给我启示,又如一位老友,见证了我的成长。蹒跚学步时的扶持探讨档案学理论的兴趣,是在苏大档案专业学习时养成的,而其中的关键点在于《档案与建设》对我的影响。这个故事,曾经在1994年《档案与建设》十周年时,我撰写的《提携新人播撒希望》里详细描述过。20年过去,对此又有了新的感悟。  相似文献   

15.
<正>时光的脚步从未停留,掐指算来,我已在兰台工作了近十年。十年的光阴对于老档案工作者来说是那么微不足道,但它却承载了我事业的全部。十年前,我正风华正茂,从未想过这辈子会和档案结缘,也就在临近毕业时的一念之间,我人生的轨迹就发生了改变。从此,档案局(馆)成为我心中依恋的家园,兰台成为我梦想起航的地方。踏入兰台的第一天,我翻阅史料了解究竟什么是档案。"档案"一词从起源到今天,  相似文献   

16.
我馆收藏明清档案史料约一千万件(册)。这些档案史料,内容丰富,数量巨大,为国内外学者研究明清社会历史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史实材料。 我馆自1978年开始接待国外学者,至今已十年整。第一位来我馆的外国学者是法国国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巴斯蒂夫人,她主要是查阅有关翁同龢的档案史料。十年来,随  相似文献   

17.
记得1964年我进入设计院档案室工作不久,在办公室看到一份类似内部文件的《档案工作》杂志,说的是档案工作的事,读后感到十分亲切,视野开阔了,档案人员闭塞的孤独感觉没有了。可是没有多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期刊停了,我又陷入了孤独的境地。 文化大革命结束了,档案工作的春天来到了!在档案工作恢复整顿中上海市档案学会成立了,我被吸收为上海市档案学会会员。1982年市档案学会举办第一次档案学术讨论会,我根据十多年来自己档案工作实践的体会和对档案工作的认识,写了《科技档案与生产力》的文章,居然被学会选中了在大会交流。接着在档案学会会刊《档案学研究》1982年第1期上发表。1985年上海市档案局和上海市档案学会合办的《上海  相似文献   

18.
档案业务指导能力的高低、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档案工作发展水平.十年来的业务指导工作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  相似文献   

19.
我参加革命工作以来搞过两次档案工作,第一次1958年在湖南零陵县高溪市乡(大乡)搞秘书工作时建立了全县第一个乡级文书档案室,县档案馆组织全县各乡镇在我乡召开了现场会,推广了我的做法和经验,后来被评为乡镇档案先进工作者,出席了全县乡镇档案工作者表彰大会。第二次是1968年至1977年在零陵地委组织部搞了十年干部档案。  相似文献   

20.
说到资料收集,这里有太多的感慨。记得2001年12月我在香港中大学中国化研究所做短期学术访问,曾专门到上环普仁街东华医院博物院查阅资料。不巧,正逢档案管理人外出,由于我很快要返回内地.只得将想看的档案篇目列出来,请另一位管理人员转告档案管理人,帮忙将这些件复印后寄到我供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