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图式理论与英语阅读理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图式理论认为语篇理解仅凭语篇的表层结构和意义是不够的,它需要储存于读者记忆中不同层次的知识。结构的投射,使语篇和读者过去储存的知识结合起来。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调用正确的形式图式,对语篇结构各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有一个正确的预测,输入的视觉信息与图式相互作用,从而对语篇做出智能分析和认知推理,使认识和行为达到阅读的统一,对阅读理解产生一定的正迁移,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阅读理解的过程以及影响大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因素出发,探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本文认为:在阅读过程中,人们用相互作用模式即图式理论模式处理信息。如果读者头脑中的图式越多,越完善,在阅读理解时就越可能被调用,就越能正确理解文章。影响大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因素有:语言图式即词汇量和语法知识、内容图式即文化背景知识、形式图式即语篇知识等。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对上述三种图式的掌握。  相似文献   

3.
图式理论认为,语篇阅读过程是读者所具备的图式知识与阅读材料相互作用产生理解的过程,读者的图式知识对于阅读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应该以图式理论为指导,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切实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提高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4.
阅读被看作是语篇分析和意义建构的综合过程,也是阅读者的一个认知过程,即读者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释取决于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图式,而图式是一种认知的手段。读者在阅读篇章时激活图式框架结构中的知识帮助解码,完成阅读过程。本文试图借助于图式理论探讨德语阅读教学中阅读能力和阅读策略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图式论,探讨语篇连贯,提出语篇连贯的建立不依赖语篇中的衔接手段,而依赖在目标读者或听话人脑中的相应图式,并通过一定手段激活这些图式。对图式与语篇连贯之间关系的理解,有助于人们更深入了解人的认知心理因素对语言活动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对外语教学也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6.
语篇阅读并非文章在读者头脑中直接内化的单向过程,而是文章与读者、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情感等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因此,图式理论将阅读过程解释为读者所具备的背景知识和阅读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探讨图式知识理论对语篇解读的作用,从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的角度来分析图式对语篇解读的影响,有助于提高读者英语阅读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语篇阅读并非文章在读者头脑中的直接内化的单向过程,而是文章与读者、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情感等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因此,图式理论将阅读过程解释为读者所具备的背景知识和阅读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探讨图式知识理论对语篇解读的作用,从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的角度来分析图式对语篇解读的影响,有助于提高读者英语阅读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阅读过程是读者对作者写作意图和传递的信息以语篇为媒介的认知和解读的动态过程.文章以语境理论和图式理论为出发点,分析语境和图式知识在读者对文本阅读理解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师应在语篇分析的宏观层面培养学生利用语境和图式知识积极构建语境统一体和宏观语篇分析能力,以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写作是一种输出性的语言运用能力,将图式理论运用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让学生理解不同体裁的语篇具有不同交际目的和图式,掌握语篇的图式结构,理解语篇的建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或创作属于某一体裁的语篇。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图式理论的运用能提高学生英语写作的兴趣,优化学生的思维模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0.
著名汉学家葛浩文的《红高粱家族》英译本深受外国读者喜爱,影响较大,但是在他的译本中尚有很多误译之处。这些误译造成了译本语篇情节的缺失,从而影响读者对小说的理解。依据帕尔默的语篇情节概念,分别找出译本在语篇情节方面的五种图式上出现的误译,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认为:参与图式中人称称谓上的误译使读者混淆人物关系,同时无法领会高密东北乡独特的说话方式;言语行为图式中陈述情节和表达情节的误译不仅使读者误读人物行为,还会使读者无法了解说话人潜在的情感;次第顺序图式的误译改变了部分语篇的行为结构,造成读者理解偏差;视角图式的误译使个别句子的意义与整个语篇想表达的内容不符,对读者理解语篇造成困惑;由文化差异造成的概念图式上的误译削弱读者对语篇的期待。所以,译者应对原文语篇情节进行妥善处理以减少误译,这才是读者识解语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张静 《海外英语》2014,(19):264-265
Schemata are abstract structures that represent what one holds to be generally true about the world. What people know exists in schemata hierarchies and this prior knowledge is activated when they encounter new information. Schema theory asserts that reading is an interactive process between the text and the reader. Such interaction involves the readers’ prior knowledge of schemata and the actual information in the text. Only be constructing appropriate and meaningful schemata, can readers comprehend the text.  相似文献   

12.
董艳 《宜宾学院学报》2005,5(5):119-120
本简要回顾了图式理论,强调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中的重要性。建议在外语阅读教学中应充分运用这一理论,激活或提供学生阅读中所需的图式,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积极有效地阅读。  相似文献   

13.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根据图式理论,学生的阅读能力由三种图式决定: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在阅读时须及时建立、调用、激活和丰富这三种图式。本文重点介绍了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建立和激活这三种图式,从而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和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4.
Idioms, which contain abundant cultural contents and profound truths, are known as one of the features of Chinese. And schemata refer to the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in human brain. The differences of cultural schemata will bring about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to translation.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 Jenner's Journey to the West, this paper is aimed to find out in different cultural schemata wha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he translator will adopt to activate or adjust the cultural schemata in readers' brain so as to help them solve the problems of cultural factors during their reading.  相似文献   

15.
阅读是人类吸收知识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图式是语义记忆网络中的一种信息贮存结构,它在阅读理解中发挥着预测、选择、推论等重要作用。读者大脑中已有的图式制约着读者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为了提高阅读能力,读者必须建立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及形式图式,并在阅读过程中激活相应的图式。  相似文献   

16.
本介绍了图式、图式理论以及它们在第二语言阅读理解中的应用。认为只有充分发挥读所具有的图式,并有意拓展该图式(即背景知识),才能使读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进而提高阅读效果。  相似文献   

17.
根据图式理论,任何文本,不论是口头文本还是书面文本,本身并不表达任何信息,而是靠人的先验知识赋予文本信息。听力则是文本输入与大脑中固有知识间的动态交互过程。将图式理论运用到英语听力教学中,通过在“听前”激活图式,在“听中”建构图式以及在“听后”巩固图式,帮助学生建立固有知识与新知识间的桥梁,不断提高其英语听力水平。  相似文献   

18.
图式指的是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的表征和贮存方式。将图式理论应用于酒店英语教学,采取必要的教学措施,使每个工作岗位的程序以图式的形式被学生所认知和贮存,有利于提高酒店英语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Critique of the Schema Concep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basic concept in most theories in cognitive psychology, as well as in many versions of constructivism, is that of the schema. The questions behind this paper concern the nature of schemata and what role the concept plays in educational theory and practice. It starts with a brief look at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from Kant to its use in some modern textbooks of psychology. One argument is that during its history the originally hypothetical character of the concept has been forgotten. It is now more or less taken for granted that schemata exist. But there are logical inconsistencies in applications of the concept and its usefulness within educational theories can be questioned. The concept also lends itself to manipulatory psychological practices, illustrated by the example of a US advertising company. The paper ends with a suggestion that we return to Aristotle and a more 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questions of learning and knowledge form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