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荣松 《阅读与鉴赏》2006,(12):36-39
乡土是生命的起源,乡情是中国文人独特的情感寄托。早在弘文学院时期,鲁迅的同学对他就有“斯诚越人也”的评语。(沈瓞民《回忆鲁迅早年在弘文学院的片断》)鲁迅的故乡浙江绍兴,山水秀美,民风古朴,文化积淀深厚,孕育了鲁迅割舍不断的故乡情结,也塑造了鲁迅忧国忧民的文化性格。从《故乡》与《社戏》看,鲁迅对故乡的情感是复杂的.爱恨交织难以一言蔽之。  相似文献   

2.
高敏 《时代教育》2014,(11):207+210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中首开乡土小说风气的作家,归乡情结一直贯穿在他小说的创作中,这种强烈的情感同样在他的小说《故乡》里深深的埋藏着。本文通过对《故乡》内蕴的分析,充分揭示故乡在鲁迅心灵的深刻投影及作家对故乡乡民深切的热爱和浓深的愤恨之情,并由此观到深层的"回归"与追索。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一直为多种版本的中学语文教材选录,小说《故乡》就是人选频率很高的一篇,连小学语文教材也节录了其中“少年闰土”一段。虽然鲁迅的作品因为思想艺术上的深刻多元而让很多成人读者都感到艰涩畏惧,但《故乡》却长期来能为各类学生所喜爱接受。究其原因,一是小说朴素自然,雅俗共赏;二是小说情感真挚,使人感喟。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在处理情感与内涵如此丰富的文本的时候却常常程式化、概念化、简单化。  相似文献   

4.
读王往的这篇小说,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故乡》。《故乡》是中国现代启蒙文学的经典文本之一,在知识分子“我”的视野中,故乡是贫穷破败的故乡,乡土中国的农民是愚昧麻木的灵魂,因此,“我”的还乡是无奈的、忧郁的精神之旅,其中隐含了作者对传统中国的文化批判。显然,这是一种典型的乡村启蒙叙事。  相似文献   

5.
毛主席在论及辛亥革命时说:这次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青年运动的方向》)。鲁迅于一九二一年写小说《故乡》时,虽然还没有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是他却从实际生活中看清了虽经辛亥革命,而一切“仍旧”如故。因此,从本质上看,鲁迅在《故乡》中始终围绕着“故乡如故”选取和组织题材、塑造人物、表现主题。作者通过精湛的艺术构思,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增强了艺术的效果。鲁迅以故乡的“未变”,直接写出故乡如故。小说一开始,就写“我”冒着严寒回到了“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见到的是:“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一幅萧条、荒寂的农村图景。作者于此决非泛泛之笔,也不在于单纯的渲染环境气氛,而是以此证明“故乡本也如此”,“没有进步”。二十多个春  相似文献   

6.
教学中,不少同学问:《故乡》中的“我”到底是谁? 按说这不成为问题。因为《故乡》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小说,而小说中的“我”并非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故乡》中的“我”的经历的确有作者的影子,也可以看作是作者的代言人,但“我”绝不等于鲁迅先生,而只是一个虚构的艺术典型。这些,同学们很好理解和接受,可为什么还出现开头的问题?原来麻烦出在课文的插图上。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鲁迅可谓用白话写作乡土小说的第一人。由于他从小生活在乡村社会,童年经历铸就了他与农民血缘深厚的“地之子”信  相似文献   

8.
“绝望”一直都是鲁迅小说的主题,这是鲁迅无言的抗争,是来自他灵魂深处的呐喊。在绝望中更能显示人性的光芒,更能看清当时的社会现实。教师可带领学生对鲁迅的两篇小说《故乡》和《祝福》进行对照分析,通过鲁迅对小说人物的刻画来体会鲁迅小说中人物内心的“绝望”,进而体会鲁迅的“绝望”。  相似文献   

9.
《故乡》中的“闰土”为鲁迅笔下众多文学形象中农民形象的一个典型代表。在他的身上倾注了鲁迅先生对中国农民这一社会群体太多的情感。  相似文献   

10.
在鲁迅小说《故乡》第二自然段中 ,关于故乡的描写非常赫然 :时候既然是深冬 ;渐近故乡时 ,天气又阴晦了 ,冷风吹进船舱中 ,呜呜的响 ,从篷隙向外一望 ,苍黄的天底下 ,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没有一些活气。这里 ,作者把故乡描写成一个阴惨、萧索的“荒村” ,似乎不如此就无法充分表达主人公“我”的悲凉心情。那么这究竟是偶然所为 ,还是另有深意呢?如此表达 ,鲁迅能够说出他那沉默、深邃的心灵世界吗?下面 ,我们就来探讨一番 ,看看能否有所得。小说是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而展开叙述的 ,“我”是小说中的人物 ,也是故乡沧…  相似文献   

11.
鲁迅是中国新化运动的闯将与旗手,他的小说创作以人物形象的个性鲜明,思想内涵的深刻而称于世:鲁迅又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学,对中国小说历史的研究更见功夫,有《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古代小说对鲁迅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拟就《故乡》来分析《红楼梦》对鲁迅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鲁迅先生创作的小说《故乡》,经常被选编入初中语文教材,展现了极大的文学价值与教学价值,为此,通过对《故乡》重要地位和教学价值的分析以及《故乡》主题的深化解读,探究鲁迅先生这场关于故乡的艰难“身份认同”之旅。一、《故乡》的创作背景及主要内容(一)《故乡》的写作背景《故乡》是一篇短篇小说,作者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小说中的“我”其实就是鲁迅先生自身的影射和写照。《故乡》创作于1921年,  相似文献   

13.
【我解读】 《故乡》选自《呐喊》,是鲁迅短篇小说的代表作。1919年12月初,鲁迅回故乡接母亲时亲眼看到故乡的破败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它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时间顺序分为三部分。  相似文献   

14.
《故乡》是一篇用第一人称写的短篇小说,根据小说情节, 课文作了一幅插图,插图里有作者本人鲁迅的像,显然鲁迅这个像就是小说中的“我”了。我认为,这个插图不当。鲁迅的小说(除了历史小说)里,人物大都有生活原型,小说中出现的“我”多少  相似文献   

15.
鲁迅在《故乡》中揭示了个“我”的生存困境 :处于困境中的个体容易怀旧 ,但过去的完美世界只能是幻想 ,现实世界是荒诞的 ,置身于其中的个人是孤独的 ;个体存在的意义在于自我选择 ,而自我选择也只是一种“绝望的抗战”。哲理的丰富性与深刻性使《故乡》成为了一个哲理的漩涡 ;哲理漩涡产生的张力保证了小说结构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6.
《故乡》不是一篇政治小说,用“农村经济的破产”这一流行的观点来概括它很不妥当。《故乡》所蕴藏的情感体验主要是陌生与孤独。所表现的是作者鲁迅精神家园失落以后虚无的生存状态,以及在虚无生存状态下顽强不息的精神追寻。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叙述了“我”——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返乡搬家的一段经历。一般认为小说的线索是: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这诚然是不错的,但我们似乎更应注意到伴随这一经历的“我”的情感的深刻变换,即:期待——幻灭——再生的心理历程。阔别故乡二十余年的“我”返回时见到的竟是一幅苍凉的景象,“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瑟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而在“我”的记忆中,故乡要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投有言辞了”。于是“我”只好把这种奇特的感受归咎于“没有什么好心绪”,这一似乎合理的解释未能使我们满意。故乡本来也许就没有什么改变,“我”心中  相似文献   

18.
鲁迅小说《故乡》是初中语文的传统教材,小说主要写了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和“我”。在课堂教学中,不少语文老师往往只注意对闰土这个人物的分析,却忽略对杨二嫂这一形象主题意义的开掘。主题是通过人物形象展现的。在《故乡》这篇小说中,重点写了“我”童年时代和少年闰土的愉快的交往以及20多年后“我”回到故乡与闰土重逢的场面。通过闰  相似文献   

19.
《故乡》中的"闰土"为鲁迅笔下众多文学形象中农民形象的一个典型代表。在他的身上倾注了鲁迅先生对中国农民这一社会群体太多的情感。说到鲁迅先生对农民的情感,早在鲁迅幼年时期就开始了。照顾鲁迅幼年生活的保姆——长妈妈就是一位从乡下到城里来打工的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故乡》中写了三个“故乡”:一个是回忆中的。一个是现实的,一个是理想中的。第一个是“过去时”的。第二个是“现在时”的,第三个是“未来时”的。小说突出描绘的是现实的故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