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荆浩《笔法记》是中国山水画走向成熟时期的重要绘画理论著作。“图真论”的提出,第一次把“外师造化”与“中得心源”统一为“度物象而取其真”,发展了中国画的“形神论”;“气韵论”赋予传统“气韵”新内涵;“思景论”为绘画创作提供了新的思维观;“笔墨论”确立了中国独特的造型语言。《笔法记》都对中国山水画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清代“四王”是依董其昌开辟的道路,集古代山水画之大成的代表。他们四人共同的特点是:山水画趋于传统,法度严谨,底蕴深厚,技法全面,甚得元人三昧。他们在以临古为主的艺术实践中积累了较深厚的笔墨功夫,在笔墨、构图、气韵、意境等方面,总结了五代至元代中国传统山水画一些规律性的经验,具有经典性与权威性。学习中国山水画从“四王”上追元、宋、五代不失为严谨、便捷的门径,具有钢琴练习曲的作用。今天解读“四王”山水画艺术风格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画见大象,不为斩刻之形”是郭熙对山水画创作提出的一个美学命题,它要求山水画“体道”,表现自然对象全幅生动的气韵,强调形神兼备,创造意境,技法上要求笔墨浑融,虚实结合,从而表现大自然的生命精神,创造山水画的美。  相似文献   

4.
黄公望在前人基础上自创“浅绛”山水,开创了中国山水画新的表现形式,其传世作品《富春山居图》代表了他一生最高的艺术成就。他改变了自宋以来陈陈相因的画风,完成了山水画由“重格律,以理贯法”到“重气韵,以趣运法”的升华,建立起了人画的“萧索淡泊、平淡天真”的最高审美境界和典型风范。  相似文献   

5.
山水画作为最能代表中国绘画艺术特色,最能够反映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涵审美观点,人生哲学的一种绘画形式.学习欣赏山水画其意义与收获不仅仅限于山水画的本身,它实际已经超越了山水画本身.因此,要想对山水画有一个全面、深刻、广泛地理解与把握,应先学会从中国山水画的气韵、意境两方面来欣赏.  相似文献   

6.
中国山水画与传统古典文化息息相关,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特别受老庄哲学思想的影响更为深远。道法自然、涤除玄鉴、虚实相生、气韵生动经历代哲学家艺术家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成为中国山水画艺术创作和欣赏的重要审美原则。  相似文献   

7.
气韵论     
本文提出“气韵”是中国美学和文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范畴,相对于西方美学和文艺心理学自有其特色.文内对中国古代“气韵”论的源流,发展作出梳理,提出“气韵”为“生气韵味”的论题,并对“气韵”论的艺术节奏内容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8.
中国山水画至宋代进入鼎盛时期,宋代山水画造型、笔墨、构图及意境表达方面具有显著时代特征,其虚实相生、诗画交融的情景之美;格物致理、穷开万物的理学之美;观物察己、山水自然的重构之美;景意一体、气韵生动的淡雅之美;"简化物象"、"以大观小"的空间之美共同构成的宋代山水画意境美,至今影响着中国山水画的创作。  相似文献   

9.
中国山水画至宋代进入鼎盛时期,宋代山水画造型、笔墨、构图及意境表达方面具有显著时代特征,其虚实相生、诗画交融的情景之美;格物致理、穷开万物的理学之美;观物察己、山水自然的重构之美;景意一体、气韵生动的淡雅之美;"简化物象"、"以大观小"的空间之美共同构成的宋代山水画意境美,至今影响着中国山水画的创作。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画注重“写意”。所谓的“意”就是“气韵”。那么,何为气韵?气韵就是客观存在于纸上的可以看见和感知的绘画的生命。所以,古今评画皆以气韵生动为第一。从经常把非常优秀的艺术作品称为“传神之作”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中国画是多么重视艺术审美情趣,尤其是国画作品中的“气韵”。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画的"写意",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不仅是抒发个人情怀的方式,更表现生命意识、宇宙意识、人格精神以及形而上、象之外的艺术思维方式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写意是中国水墨画的特色,水墨画中的山水画尤其体现写意的精髓,意境优美广博而深邃,又充满无限的想象空间,最能体现中国人的哲学思想。通过山水画的"笔墨"展开论述是因为"笔墨"是山水画写意性的艺术特征、表现特征,山水画的写意性是人性的表现,是中国艺术的深入精微之处,驾驭山水画的写意性也是当代山水画重现写意精神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安于此岸、缺乏终极超越,这使得山水画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独特视觉呈现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山水画中的观物方式、笔墨情趣和艺术理想这三者彼此相连,在显现山水画艺术本身所禀赋的特征之余,也显现出自然观“天人合一”的实质背景下,山水画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呼应,必然浸润上中国文化浓厚的世俗气息。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山水画可堪称为“姊妹艺术“.从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来看,唐、宋以来一些擅长山水画的文人画家参与园林的设计,将绘画的创造手法和意境的特色融贯于园林的布局与造景之中,从而使中国古典园林有了山水画的特色.中国古典园林山水画的特色还体现在它的审美追求和表现手法上.  相似文献   

14.
"南北宗"论是中国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借鉴禅宗二派的分法,将中国画史分为"南北宗"的理论创新,其主要贡献是中国画流派理论体系的构建,学术指向是古代山水画,对明、清两代的中国画发展影响甚大。那么既然有"南北宗"的山水画,就必然有"南北宗"的人物画,本命题就是这样产生的。南宗人物画以写意为创作形式,因而它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目前研究南、北宗山水画的人很多,而研究南、北宗人物画和花鸟画者"鲜有闻"。所以梳理南宗人物画发展脉络,解读南宗人物画风格流变和审美取向,具有填补南宗人物画研究空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人画从边缘到主流的这种绘画史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人画的出现一开始就体现了是以牺牲了中国民间画工画和宫廷画传统绘画的写实性为代价的,并由此改变了中国绘画的演变之轨迹,没有成为像西方那样的写实绘画。文人画成为了中国绘画的主流,一方面提升了中国绘画的地位,但另一方面,其流弊也是显而易见的。不顾绘画的本体,极力贬低绘画技法的作用,将文人们所说的'神'强调到了极端,由追求"逸笔"而导致笔墨的草率,使得中国绘画的最本体的东西———造型,从此走向衰微与没落,也使中国传统绘画从明、清逐渐走向末路。虽然清代的'四王'力图挽救此局面,打出了'复古'的旗帜,然而没有抓根本,最终中国传统写实绘画衰落。  相似文献   

16.
也谈"三远"     
刘勇 《巢湖学院学报》2006,8(5):112-114
中国传统山水画作为平面成像的视觉艺术,与西方绘画一样也依据和应用透视学原理,关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透视理论,后人讨论最多的是宋代郭熙《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和平远。三远法,实则是宋代以后山水画创作兴盛,画家们在实践中发挥到淋漓尽致地步的“移动观景”“以大观小”等观察方法的系统化、理论化总结。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山水画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深受道学、玄学、佛学思想的影响。道家崇尚自然和玄学的“自然与道合一” ,以及禅学中的“心造万物”等思想 ,对中国山水画创作理论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突出表现是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亲和性。分析、研究这三者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有利于揭示中国山水画的本质即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  相似文献   

18.
陈郢 《培训与研究》2005,22(1):85-87
传统技法经过一代代承传到今天,面对现代社会赋予人们的崭新的视觉领域,艺术家如何才能将主体意识的新活力注入到传统笔墨中,是中国绘画尤其是山水画所面临的思考。把山水画的境界尽可能放置于宽阔广远的宇宙之中,用笔墨营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9.
宗炳的《画山水序》在中国山水画理论研究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中国山水画的源头,也是中国画千年发展的精神脉络.宗炳的《画山水序》从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绘画创作的经验,吸收了当时不同的学说思想,较为全面地奠定了中国绘画的理论基础,确定了中国山水画的行进发展方向,它是中国山水画的起点和基石.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的中国山水画打破了"四王"保守思想在山水画坛的统治地位,山水画重新焕发出生机。各地的山水画派层出不穷,山水画家们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复兴运动,在某些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涌现出了黄宾虹、张大千、傅抱石、李可染、陆俨少等山水画大师。但是,20世纪以来的中国山水画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由于对山水画传统的蔑视,中国山水画的笔墨美、写意性等美学思想被西化的写实所取代,中国文人山水画的传承脉络已经断代。20世纪发展到当代,已经跌入山水画发展的最低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